鮮花柱、五彩經幡、格桑花田、水磨藏香……在中華園藝展示區,一份獨特的高原景致出現在西藏園。西藏園由北京援藏指揮部向北京市政府申請1000萬元專項資金幫助建設,以「幸福家園、地球第三極」為主題,融合「環境、人居、文化」三大要素,向公眾展示神秘的雪域風光。
精緻手繪花紋裝飾的牌坊,既是入口標識,也是整個展園的「畫框」。進入「畫框」,一條石板路徑直通向吞巴民居,兩側田園由色彩花卉組成的五彩經幡鋪設,象徵著「福運升騰」。
拉薩市園林局局長趙亞輝介紹,西藏館從2017年開始著手設計,2018年3月正式進行裝修,設計以藏文字的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尼木縣吞巴鄉的自然風光為背景,以吞彌·桑布扎的故居為展示核心,向世人集中展示以「尼木三絕」——水磨藏香、藏尼紙、普松雕刻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品及其製造流程。
拉薩市市花格桑花遍布西藏園。向前行走,成片的格桑花田環抱著吞巴民居,猶如花園民居,這些花種全部來源於藏區草甸野外手工收集,保持了格桑花純淨的血統。
西藏園內挺立著一棵左旋柳,格外醒目。左旋柳樹幹大多左向盤旋生長,拉薩市特別是布達拉宮後龍王潭畔的左旋柳最為典型,這也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喬木之一。相傳西藏原來沒有柳樹,文成公主到達拉薩後,將灞橋別離時皇后所賜柳枝親手植於大昭寺周圍。自此,左旋柳根扎高原不斷繁衍。
趙亞輝對記者說:「我們將左旋柳帶到北京,也表達著漢藏延續1300多年的情誼。」
沿木棧道向前,溪流旁有一座水車,推動石磨將柏木磨成木泥,再將藏紅花、麝香、白檀香、紅檀香、紫檀香、沉香、豆蔻、甘崧、冰片等幾十種香料按比例與柏木木泥搓揉,這展現的就是傳統尼木藏香的製作過程。院內小樓外觀延續了傳統的拉薩地區碉樓風格,潔白而厚實的牆壁、素雅的香布、彩繪的窗框、透藍的玻璃映入眼帘。
在西藏園的建設過程中,幾乎所有修築工藝均來自西藏,建築所使用的多種原料也是從西藏運來的,包括木材、石頭,還有獨特的建築材料白瑪草,其中西藏最為神秘的建築工藝之一——「打阿嘎」也出現在施工過程中。「打阿嘎」被稱為「西藏傳統工地上的舞蹈」,是一種藏族屋頂或是屋內地面的修築方法。經過千錘百鍊地「打阿嘎」,屋頂堅固、隔熱並且防水,地面則非常平滑。
趙亞輝介紹,位於中國館內的西藏展區與西藏園遙相呼應,結合傳統的藏式建築元素進行結構主體設計,裝飾風格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展廳內集中展示了西藏紅杉、松茸、冬蟲夏草等林業產業的發展成果。
8月15日、16日為西藏自治區在北京世園會中的「省區市日」,西藏自治區計劃帶來西藏當地特色文藝演出和特色小吃,向觀眾展示雪域文化。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李如意
流程編輯: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