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種習俗,不論是晴天還是下雨,都要祭拜先人

2020-12-20 我在老家生活

想必大家都有看天氣預報,未來這幾天氣溫會下降很多,局部地區會有雨,想想也是每年都會遭這個時節下午,真不會是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是二十四氣節之一,清明前後,氣候一般比較溼潤,適合於種植業。 清明時節江南遇雨的機率很大,清明節前後,東南海洋上的暖溼空氣開始活躍,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交匯,往往形成降雨。清明節受南方降雨的影響,天氣陰晴不定,晴雨的機率幾乎各佔一半。其一因為冬去春來的時候,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清明前後,冷暖空氣經常在江南地區交匯,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 其二是江南的春天,低氣壓非常多。低氣壓裡的雲走得很快,風很大,雨很急。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 其三,清明前後,江南一帶大氣層裡的水汽比較多,這種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結成毛毛雨。由於這些原因,因此清明時節下雨的天氣特別多。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中國人的一種習俗,不論是晴天還是下雨,都要祭拜先人,以示紀念。 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裡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主要以上墳祭祖為主,兼及踏青春遊與宴飲的節慶,具體時間也不限於清明那一天。」渭南地區屬於北方漢文化圈,歷史上民族融合不斷,但這一地區仍保留了比較傳統的清明節習俗,特別是農村更為濃厚。一般景象是,一家或是一族人提盒挑擔上墳祭祖掃墓,隨後分享祭祀供品,更有春日野外遊樂,兼有多種遊戲等。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大致相同,有新墳與舊墳的區別,有家庭上墳與家族上墳,有燒紙與掛紙等差異性和相通性,基本上能夠反映清明節的主體內容。

就渭南地區而言,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大致相同,有新墳與舊墳的區別,有家庭上墳與家族上墳,有燒紙與掛紙等差異性和相通性,基本上能夠反映清明節的主體內容。在渭南地區,三年以內的是新墳,三年以上的是舊墳,上墳時間有很大的跨度,但新墳一般在清明前一周要掃墓祭祖,舊墳相對寬鬆,只要不晚於清明節的都可以。對於新墳一般有兩個簡單要求,一是祭掃時間應在日出之前完成,據說日出後死者不敢出墓就食;二是墳頭需要去掉荒蔓雜草,為新墳添土。舊墳祭掃一般在前半日即可,也要修整墳包,填平經年雨水衝刷產生的溝渠等。本地流傳著一個和上墳祭祖相關的歇後語:扛著木鍁上墳——修(羞)先人,喻指後輩沒有真正繼承祖先的清譽而有辱先人的聲名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就算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先人
    我們鄉下很重視春分這段時間,春分前後這段時間,是我們鄉下人最隆重的日子——祭祀先人的日子。從春分前後之兩天,各家各戶隨即著手準備祭祀先人的物資,以有人手調備,都在那一天施行。跟隨傳統我們有傳承追遠的傳統,但凡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先人,上供禮品等方式祭拜。
  • 清明節:寄託哀思,祭拜先人
    清明節:寄託哀思,祭拜先人趙剛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是24節氣之一,時在春分之後,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故用「清明」 稱之。古人把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之寒食,這天是要禁火的,要吃冷食,所以又稱之為「冷節」、「禁 煙節」。這個習俗是有個民間傳說的,傳說始於山西。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
  • 文明祭拜先人是社會的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清明時節寄哀思,很多人都會祭拜先人,燒紙錢是以前的傳統,冬季已悄然離去,四月和煦的春風帶來溫暖和溼潤,同時也提醒著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即將到來。本人是80後,記得小時候拜年,作為晚輩,要給爺爺奶奶磕頭!我們幾個孫子一字排開,然後下跪磕頭。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進步,那為什麼祭祀不能改一下呢?我覺得可以做一下幾點:一、安全祭祀,不為疫情防控添堵。通過一大家族派出代表祭拜,緬懷故人也未嘗不可!
  • 祭拜先人墓碑垮塌 究竟怎麼回事?
    祭拜先人墓碑垮塌 究竟怎麼回事?時間:2019-02-18 12: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祭拜先人墓碑垮塌 究竟怎麼回事?大年三十,也就是2月4日下午1點多鐘,姚先生帶著妻子、女婿、孫子一行四人,     原標題:祭拜先人墓碑垮塌 究竟怎麼回事?     春節原本是一家人團圓高興的日子,可對於重慶的姚先生一家來說,這個春節是個傷心的時刻,因為一個意外,家裡的人1死3傷,來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 祭拜怎麼用?讀者反映「到三平寺祭拜」用詞不當
    在閩南,民間信仰豐富多元,不論是家庭商鋪,還是寺廟宮觀,焚香、燒紙、祈福的儀式代代傳承。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敬奉著三平祖師公,長期以來吸引了海外廣大的僧眾和香客。大家的信仰行為,究竟應該用什麼動詞準確表達呢?咱們這就來說說「祭拜」那點事兒。  【觀點臺】  上周,海都記者先後採訪了多位漳州市民。
  • 祭拜老輩時需要做哪些事情?瀋陽祭拜習俗
    廣大瀋陽市民對於我國喪葬過程中需要有的習俗應該都大概有所了解,但是,這些習俗都是道聽途說,未被證實的習俗,其實在祭拜老輩的時候都是有著相應的習俗禮數要求的,如果您也有疑惑之處,就來了解一下祭拜逝者時,作為後輩必須要做的一些事情,瀋陽陵園網小編為您經驗分享。
  • 韓國人過中秋節有啥不同,一種習俗讓中國人難接受,不挨罵都算好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想必大家都過得很歡樂吧,這可是我們中國的大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是舉家團圓,歡慶中秋,吃月餅、賞月、孔明燈都是必不可少的,但除了我們中國在歡度這個節日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是過中秋的,那就是韓國。
  • 祭拜先人要注意了!重慶有一家子到墳前祭拜,墓碑倒下導致1死3傷
    儘管隨著社會的發展,春節的傳統習俗在現如今還保留著,而且還增添新的內容,各個地域所形成與發展的形式也各異,但其中所包含的意義都在習俗當中得以顯現,這也影響著我們,引導著我們。有些地方在除夕前後,都會舉行祭祖儀式,這其中體現了漢文化當中的追根溯源和崇尚祖先的觀念,也有著傳承的意義。
  • 家中祭拜先人 思念在乎用心
    每年清明節前夕,這裡都比平時熱鬧一些。記者4月2日走訪發現,往年人來人往的街道此時顯得冷清,只有少數市民前來選購。 家住市區下角的市民謝女士簡單選購了一些祭祀用品。她告訴記者,她知道今年暫停現場祭掃活動,不打算前往墓園掃墓。「所以我就簡單購買一點祭祀用品,在家祭拜先人以表思念。」 記者走訪我市多家花店了解到,前來訂購鮮花祭拜的市民也不多。
  • 逢年過節為什麼要祭拜祖先?
    中國遠古存在祖先祟拜觀念,逢年過節總要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祭祖的形式或許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大致說來,祭拜祖先有六個目的:一是慎終追遠;二是奉行孝道;三是感恩報德;四是維繫親屬團結;五是求祖先賜福;六是怕祖先降災。
  • 冬至福州傳統習俗濃 祭拜閩王搓「米時」
    冬至福州傳統習俗濃 祭拜閩王搓「米時」 活動首先進行的是冬至祭拜蔡飛飛 攝    活動現場,福建漢服天下的會員們圍坐一起,一邊搓「米時」,一邊互相交流著與「米時」相關的福州童謠和其他冬至習俗。 蔡飛飛 攝   中新網福州12月22日電 (蔡飛飛)22日是中國農曆冬至,這一天在中國的傳統中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在各地都有許多不同的傳統習俗。
  • 大年三十祭拜先人 墓碑垮塌一死三傷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大年三十,也就是2月4日下午1點多鐘,雲陽縣耀靈鎮柏木村村民姚紹全,帶著妻子、女婿、孫子一行四人,來到才去世不久的老丈人墳前祭拜,按照當地的習俗,要在墳前燒錢化紙、燃放鞭炮。
  • 新墳第一年怎麼祭拜
    清明節掃墓並不是指一定要在這一天進行掃墓活動,而是說這一段時間氣溫和氣候都很不錯,可以進行掃墓活動,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在清明節當天或者前後去墓地進行祭拜掃墓活動。清明節前後是掃墓的高峰期,大家都會去墓地進行掃墓活動,從天氣上來看,晴天的上午是比較合適的,有太陽曬著,但是又不會很熱,上午很多人要賴床,出行的人也會少很多,是一個合適的掃墓時間。新墳第一年怎麼祭拜各地的風俗不一樣,按照當地的習俗進行祭拜即可。
  • 四川古墓大樹晴天「下雨」 日均三千看客瞅稀奇
    仁壽大樹晴天"下雨" 每天3千人看稀奇  發生在仁壽境內的這件稀奇事已有十天時間;氣象專家稱這是一種罕見局地小氣候現象  2月13日,仁壽縣虞丞鄉境內發生一件稀奇事:一棵生長在南宋抗金名將虞允文古墓上的棉紗樹,儘管時逢豔陽高照天氣,但如有人站在樹下大聲說話
  • 俗語「要想富,敬祖宗」,但如今上墳不讓燒紙錢,祭拜還有用嗎?
    清明節有很多習俗,比如說古人在清明時節要出門踏青,所謂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就是清明踏青之作;人們還有在清明時節折柳的習俗,這個時節正是柳樹發芽的時候,小時候,我們在清明時分,用剛發芽的柳條抽出其中的木枝,留下完整的樹皮,放在嘴裡吹。
  • 在農村清明掃墓,祭拜先人有講究,農村老人說這4條禁忌不能觸犯
    說到清明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且距離清明節已經沒有幾天了,大家也開始提前買好票準備回老家。不是因為清明節有多麼的「熱鬧」,只是清明節其實就是一個回鄉祭祖的節日,家家戶戶都會為已經逝去的親人祭拜,去先祖的墳上除草添土,但是這個上墳的禮俗是非常有講究和禁忌的,且每個地區都不太一樣,雖然大同小異,但有些禁忌可不能犯!
  • 中國人清明掃墓,外國人怎麼祭拜亡者
    「敬祖」精神不是中國人獨有。在中國,各地的清明習俗雖有不同,卻都以祭掃祖先為主軸。細細盤點,中國人一年到頭,祭祖的節日竟有清明、中元、寒衣和除夕四個之多,涵蓋春夏秋冬各個季節,對先祖的尊崇可見一般。然而,這是中國人獨有的「敬祖」精神嗎?外國人有哪些祭祀祖先的節日和活動?游離於東西方文化之外的非洲又有怎樣的祭掃習俗?
  • 清明節的禁忌和習俗,你都知道哪些?
    清明節,又稱祭祖節,每年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攜老扶幼去祭奠逝世的親人,所以這時人們的心情都不是很好。清明上墳祭拜都有一些習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哪些呢? 清明節 一、掃墓習俗 1、上墳時     原標題:清明節的禁忌和習俗,你都知道哪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中元節的來歷與中元節習俗
    佛教傳入後,佛教中也有一種追薦祖先的超度儀式,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盆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且佛教也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超度法會,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 清明節祭拜,老人年輕人觀念大不同
    「每年清明節基本都是一樣,都像任務,」林浩說著,「其實清明節表達哀思,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可以有很多方式,何必跟著大家一起人擠人的去山上拜祭呢?」  「也不是不重視這種傳統節日,只是太單調了,其實像我很多同學說起清明節的時候,就會問放假準備去哪裡玩,」林浩說,「其實時代在變,清明節的習俗也應該改改了,可以嘗試用新的方式去祭拜,比如網上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