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刊發文章,報導第1集團軍某旅在演習中在合成營一級試行配置了「指揮官+參謀長」編組模式,使營本級指揮實現了聯合高效。這是首次有報導提到解放軍合成營設立參謀長職務,與傳統的步兵營、裝甲營、炮兵營等陸軍營級作戰單位相比,合成營是我軍軍事改革中嘗試縮小一線作戰單位,提高合成化水平,實現聯合作戰、聯合指揮的重要嘗試。報導提到,該旅已經組建四個合成營進行對練,隨著一批我軍現行編制中職務「最小參謀長」的出現,合成營整體戰鬥力水平實現了大幅躍升。
(中國軍網配圖)營參謀長蘇日烈(中)和2名參謀正在分析情報信息。任興志攝
《解放軍報》文章全文轉載如下:
本報訊 任興志、特約記者李勇報導:「這個參謀長不簡單!」4月上旬,第1集團軍某旅一場對抗演練正在進行。隨著海量信息流湧入偵察席位,紅方合成一營參謀長、上尉蘇日烈快速匯總分析當前態勢後,向營長湯田斌提供的5條作戰建議全部被採納。
「營一級不僅有了『中軍帳』,還編配副營職參謀長,指揮打仗再也不唱獨角戲了。」走下演兵場,多次擔任合成營對抗演練指揮員的湯營長感慨萬千:「合成營兵種專業多、指揮協同難,過去組織戰鬥,雖然也臨時編配參謀,但由於參謀缺乏聯合作戰意識,導致從判斷情況到定下決心,幾乎所有重擔壓在營長一人身上,指揮起來難免感到力不從心。」
「針對合成營獨立遂行作戰任務增多和未來戰場態勢複雜多變的實際,過去那種僅靠指揮員單打獨鬥而忽視『外腦』作用的指揮體系必將難以完成作戰任務。」據了解,去年編制體制調整後,作為合成營機關編配試點單位,該旅針對合成步兵營作戰任務新特點,不僅對編制進行大幅「擴容」,還將司令機關「下沉」,試行配置了「指揮員+參謀長」編組模式,使營本級指揮實現了聯合高效。
為了鍛造過硬「智囊」隊伍,該旅專門選拔了一批營參謀長苗子,進行聯合素質培養:組織涵蓋多個兵種專業的軍事理論學習集訓,強化參謀「六會」技能;藉助重大演訓、戰法創新、重難點課題攻關等時機,讓他們輪流「唱主角」;利用跨軍兵種交叉代職、院校集訓等時機,優先選派他們「加鋼淬火」。去年以來,該旅先後選派20多名機關參謀和基層指揮員到空軍、海軍、陸航等多個軍兵種交流學習,聯合指揮能力得到較大提升。
演練激戰正酣。「報告營長,紅方正依託堅固工事防守待援,建議派出無人機偵察其兵力部署,爾後集中優勢兵力實施打擊。」指揮通道剛打開,合成三營參謀長紀飛立即提出建議,營長許勇快速調整作戰分隊行動。隨著一條條指揮口令快速下達,各個作戰分隊攥指成拳,聯合出擊,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
從嵌入指揮到常態聯合,從接受指令到自主指揮,隨著一批我軍現行編制中職務「最小參謀長」坐鎮「中軍帳」,合成營整體戰鬥力水平實現了大幅躍升。演練開展以來,該旅4個合成營鬥智鬥勇,探索總結的9種新戰法得到檢驗和推廣。
觀訓快評
主動適應聯戰重心「下沉」的新趨勢
(作者 周 猛)
《莊子·達生》篇裡講:孔子看見在一條湍急的飛瀑之下,卻有一名漢子在水中暢遊。孔子驚詫不已,走上前去詢問秘訣。那漢子爽快一笑說:「我沒有什麼秘訣,只不過完全順著水流的規律遊而已。」
指揮打仗與遊泳雖不是一回事,但在遵從事物發展規律順勢而為這一點上卻有相似之處。隨著戰爭形態向小型化、打擊手段向精確化演變,作為基礎作戰單元,營一級未來獨立遂行作戰任務成為趨勢,這一形勢必然會帶來編制體制的深刻變化,其人員裝備、兵種專業也將呈現合成化、規模化、模塊化。同時,由於戰場態勢複雜多變,決戰決勝需要團隊指揮、精準行動。如果沒有一個精準高效的指揮體系,打起仗來就難以實現指揮員的決策意圖。
當前,我軍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正在實現突破性進展,營級指揮體系作為整體指揮鏈路的重要一環,其聯合程度對整個作戰行動能否真正實現聯動具有重要意義。第1集團軍某旅試行「指揮員+參謀長」編組模式的實踐啟示我們:沒有聯合就沒有勝利,不管是戰役還是戰鬥,都離不開聯合,每名指揮員只有主動適應聯戰重心「下沉」的趨勢,不斷增強聯合思維,努力提升聯合素養,才能在未來聯合作戰中大有作為、穩操勝券。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合成營是我軍近年來軍改的重要方向,但究竟如何編制,如何將多個兵種的作戰力量在營一級實現「聯合」,卻一直是一個難題。尤其是我軍傳統上營級指揮官基本只精通步兵、裝甲等單個兵種的戰術,對於其他兵種的戰術沒有非常深入的了解,這讓我軍指揮員很難短期內達到聯合作戰的要求。而且即使指揮員能夠做到「樣樣精通」,也由於聯合作戰指揮的作業量遠大於傳統的指揮要求,很可能導致指揮員被海量作戰信息所「淹沒」,在這種情況下,設立營級參謀班子,並設立營級參謀長就很有必要。可以說,設立營參謀長對於我軍合成營改革將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