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世學社,有深度的學習分享社區
【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同意,嚴禁轉載和抄襲,違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學霸經驗貼,借著前人經驗前行,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今年複試大部分已經結束。小蘇邀請一批「高分學霸」分享經驗,希望同學們借鑑成功上岸學長學姐經歷以勉勵自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有越來越多人能夠和我們一起,發揮自己的餘熱。歡迎每一位獨特的你來分享經歷或經驗。
有一分熱,發一份光。
考研路上遇到的問題和對考研的疑問,或者你有希望我們創作的文章/內容/視頻,可以隨時聯繫小蘇。
去年五月份某天,坐在工位上吃午飯,偶然間刷到知乎上「五月份準備考研來得及嗎」的一條回答,一陣恍惚。
2017年保研失敗,跨考過一次金融專碩,只是以失敗告終,那時候告訴自己或許工作是最好的選擇,但是考不過的研就像一根刺,不拔掉總有不舒服的時候。
下定決心就是一瞬間的事,我用最短的時間辭職,退租,趕在六月初回老家準備考研。這次終於幸運了一點,初試政治69,英一77,數一111,專業課135,總分392,上岸北大電子信息專業軟體工程方向。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同樣辭職跨考計算機的人一點點幫助吧。
本科中部985,工科非計算機專業。大學成績好一點,但是無實習項目經驗。英語:第一次考研75,做題技巧大體上掌握了。數學:第一年考數三,110左右,過了一年基本都忘光了。專業課:只學過數據結構,自學過c++。備考時間:從6月份到12月份半年時間。
我開始準備考研的時間是6月1號,對跨考而言是有些晚了。每天起床時間不固定,但是前期保證有效學習時間在8小時以上,後倆月保證有效時間10小時以上。
每個月都會制定計劃,具體到每一天,也是如此,睡前檢查計劃是否完成,再以此制定第二天的計劃。因為我是一個人考研,沒有同伴,所以制定計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同伴的話,可以互相討論一下彼此的進度,彼此鼓勵一下,沒有同伴,只能以自己制定的計劃為參照物,計劃完成了,心裡踏實一些,沒有完成,就鼓勵自己第二天多學一會兒。
容易焦慮的同學,推薦中午冥想20分鐘,對我來說效果還是不錯的,二戰壓力很大,經常會失眠,嘗試冥想後,前期休息的還可以。也可以嘗試做些運動,排解焦慮,帶著焦慮去學習會很累。
兩次數學分數都不算高,可能還是時間不夠充裕,就簡單說一下我備考經歷吧。
前期
前期用的是李永樂的數學全書,以及湯家鳳,張宇的視頻課。第一次考研只跟了張宇,第二次考研我是結合他們倆的視頻課,兩個老師風格差距還挺大的。張宇概念講的很好,講題也如行雲流水一般,但是輪到自己做題就不會;湯家鳳喜歡總結各種題型解法,思路很清晰,基礎題會做,難題怪題就不行了。張宇的極限,積分學講的很好,湯家鳳的中值定理各種類型總結的不錯,曲線曲面積分部分也比較好。
中期
中期做了李永樂全書的第二遍,以及配套的660題,330題兩遍。說實話,我覺得2018版的660題是很不錯的,難題,基礎題,概念題都有,但是2020改版過的660難度降低了,說是把難題放到330了,但330做起來也有些簡單了,不太適合中期刷題難度要求。後來聽說李林也出了習題集880題和108題,看著價格便宜就買了,因為時間原因,只挑揀著做了一遍,我認為這兩套習題集性價比很高,很值得買來做一下,尤其是108題,值得做兩遍。
後期
後期開始做真題和模擬題,以及回顧之前整理的錯題。
基本上是用2-3h刷完一套卷子,然後整理錯題,有價值的整理到本子上。刷第二遍的時候只看本子上整理的就行了。
模擬題買了湯家鳳的八套卷,李永樂的6套卷,李林的6+4,合工大共創超越的卷子。總體上湯家鳳的卷子太簡單,題型太老不值得做,李永樂的選填很好,李林的卷子出的有些簡單了。合工大的卷子只做了一套,難度略大於2020年考研數一的難度,值得認真做一下。
英語算是比較擅長的一門了,考的也不算好,閱讀滿分,其他的都不太好。
單詞
單詞背了有8個月,用的扇貝單詞APP,一天大概300個單詞,基本上沒有間斷過。稍微提醒下同樣用APP背單詞的同學,注意背單詞的時候動筆寫一下,不然有可能像我一樣到寫作文的時候,手生得很,總覺得某個單詞寫錯了。
閱讀
閱讀的話,第一次考研的時候看了何凱文的五夜十篇的前四篇,雖然廢話有點多,但還是學到了不少東西,第二次備考的時候就沒有看視頻了,直接做題。
2000-2009年真題年做了兩遍,第一遍做題,第二遍翻譯全文。
2010年以後的每篇閱讀過了三遍,第一遍做題,第二遍跟著這篇閱讀的錄音,看一遍,不認識的單詞圈出來,找出來文章中與題目中的句子相對應的部分。第三遍把不認識的單詞以及熟詞僻義等記在本子上,然後跟著英文錄音,逐字逐句翻譯,理解每一道閱讀題的答案。
完型、翻譯和作文
完型和翻譯分值比較低,基本上沒有準備。作文看了王江濤的那本小冊子,背了4篇,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背得過程很痛苦。考前一周看了潘贇老師的直播課九宮格法寫作文,總算是能看著作文題目嘗試著寫出來了。我準備作文的時間比較短,加起來只得了16分,雖然北京壓分厲害,作文分高的同學還是有不少的,有時間的同學可以多花點時間在作文上面。
政治客觀題得分44,主觀題25,沒過70。9月中旬開始準備的,這個分數還算可以。
前期看的徐濤老師的視頻課以及肖秀榮老師的精講精練。做題的話肖秀榮老師的1000題做完了一遍,後期快到12月份的時候,在小程序上刷了很多的選擇題。大題背了肖老師的四套卷,和徐濤老師的背誦大作戰。
考完了回顧的時候發現確實主觀題背的都沒怎麼考到,但背這些東西還是有用的,最起碼看到題還能用背過的一些東西編出來一個答案,不至於空白著。
北大軟微電子信息專業課考三門,數據結構,作業系統,計算機網絡總體上是跨考友好型。
基本上每門課都按照三步法進行:第一步看課本和王道的書,把知識點用自己的話總結歸納到本子上,然後做王道的選擇題;第二步看自己總結的知識點,結合課本畫出每一章的思維導圖,王道選擇題做第二遍,開始做大題;第三步看思維導圖回憶知識點,難點重點和沒有回憶起來的部分重新看課本和王道的書,再做一遍之前做錯的選擇題和沒做出來的大題。
除了以上步驟,還看了一些視頻課:慕課上浙大陳越老師的數據結構課,B站上王道的計算機網絡課程,華文慕課上陳向群老師的作業系統,以及文都的洪教授的一些課程。這些課程在前期我對這幾門課一竅不知的情況下幫助很大,幫我建立了一門課整體的框架。後期自己腦海裡對這門課已經有認識的情況下,不建議再去看視頻課。
習題的話,每本書的課後習題只粗看了一下,沒有做,王道的課後題認真做了幾遍。還有王道的八套模擬卷以及408近幾年的真題除去計算機組成原理都認真做了兩遍。869前幾年的回憶版真題做了一遍,參考性不大。吃透王道,認真看完一遍課本,拿高分問題應該不大。
最後想提醒一下正在備考的各位同學,一定要注意休息。縮短一兩個小時休息時間去學習獲得的收益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9月份的時候,我也出現過一段時間的焦慮,累積的任務量多到一天12h都在學習也學不完的程度,只能剝削休息時間,從一天8h睡眠縮減到6h,僅僅過了一周就發現做題的正確率下降,計算上的失誤增多,甚至有些精神恍惚。後來逐漸調整學習時長,發現10h已經是極限了,再多的話邊際收益驟減。不排除有些人天賦異稟,一天18h學習時長也沒有絲毫不適,但大多數普通人還是先休息好,再談學習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