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幹很欠揍,到底打不打?
Papi醬生完孩子後感嘆——做啥都沒當媽難!作為中年老母親的我看到這個,原諒我不懷好意地笑了,路漫漫其修遠,她這才哪兒到哪兒呢!給嬰兒當媽,主要照顧好TA的吃喝拉撒,可給兒童當媽,你會分分鐘被氣得抓狂抓瞎!
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考試,唯獨成為父母不用考試,直接讓你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河中被摔死嗆死淹死!
比如可憐的我,因為孩子爸要做的項目,拖家帶口在海南已經旅居了兩個月。每天在酒店,對著兩個娃兒(還都是公的),要麼給他們讀書講故事,要麼陪著做遊戲,要麼就是準備各種吃,吃完又要不停收拾……否則,吵鬧哭喊的聲音能掀翻屋頂!
在酒店被倆熊娃折騰怕了,就只好帶他們出門,去海邊去公園去遊樂場去博物館……但無論去哪兒,都很不優雅,為了孩子的安全以及路人的安全,時不時就得衝娃兒們大聲叫喊,河東獅吼之後,又羞愧得簡直想死!
更要命的是,老大說話的口氣越來越讓人討厭,尤其是他對老二講話的樣子,那動作那用詞,簡直跟我一毛一樣!通過這面鏡子,我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對孩子們的溝通方式,是多麼有問題!
至於情緒崩壞時對老大上手來兩下,也是常有的事。可每次打罵完孩子,我也難受也愧疚也焦慮,這媽當得,真是好挫敗啊!
那娃兒有時就是很欠揍怎麼辦?講大道理不對,打罵更不對,這道題到底怎麼解?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給出了一個黃金法則,非常值得學習,這個法則其實就是「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1934—2015),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傑斯,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他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有著50多年的實踐經驗,不僅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
那麼,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呢?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指出,非暴力溝通能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它涵蓋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要素。
用這四要素可以總結為一個萬能句式,讓你輕鬆實踐非暴力溝通,也讓為人父母的你我,可以擁有更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這個萬能句式就是: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
比如,當我看到老大把客廳搞成了犯罪現場,玩具扔了一地,沙發上全是腳印,瞬間氣血上湧,正要發飆之際,我強迫自己深吸一口氣,嘗試用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來解決問題,於是,我這樣對老大說到:「當我看到客廳很亂時(觀察),我忍不住生氣(感受),你知道媽媽喜歡整潔,受不了髒亂差(需要),現在,你要同媽媽一起把客廳打掃乾淨,你負責收拾玩具,媽媽清理沙發和地板,好嗎?(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但我們經常會把觀察跟評論混淆。觀察是指看到的客觀事實,而評論卻是主觀性的判定。
比如:「你怎麼這麼調皮!」這是一句評論。「你把玩具扔了一地」,這句才是觀察。
很多人說話都習慣帶有個人評判,這種不客觀的溝通方式,非常不利於關係的經營,尤其是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的評判常常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正如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正如榮格說的那句:孤獨不是因為身旁沒人,而是不能說出自己最要緊的感受。
現代人生活在鬧市,卻常覺孤獨,正是因為很多人不善於談感受。並且,還總是用想法來代替感受去與人溝通,結果鬧得彼此都不愉快。
比如戀人吵架時,就經常會說你不愛我了。但這其實是想法而不是感受。表達感受可以這樣說:「你剛才的行為,讓我很傷心。」
為了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可以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庫,比如受傷、害怕、生氣、開心等等,越具體越好。這樣才有助於我們表露真情實感,讓他人明白我們的需求,讓溝通更順暢。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是需要。在表達完成感受後,我們可以說出自己的真實需要。
比如我希望孩子爸能多分擔家務,好讓我勻出時間寫作。那我可以直接把這個需要講出來,而不是抱怨他下班晚,雙手懶,只會葛優癱。
只要客觀陳述了事實,又清晰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對方才會明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請求想要得到積極的回應,應越具體越好。
比如:「我希望你能讓我做自己」。這個表述就會讓對方一臉問號,搞不清自己該怎麼去配合你。如果這樣說:我希望你能在這件事上支持我。這就比較讓人清晰了。
越清晰的請求,越能得到有效的執行。當然,我們還要注意,自己是在請求而不是命令,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說話的語氣,一定要多用禮貌詞。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也是我們人際交往的指路明燈。尤其是對家人,家人中又特別是對孩子,我們更要多多練習非暴力溝通,如此,我們才會擁有和諧有愛的家庭,孩子們會更健康自信,我們也會更加幸福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