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熊貓到底屬於什麼科?各方說法並不統一。有些人說叫「貓熊」,又有些人說叫「熊貓」。「熊貓」與「貓熊」,同樣兩個漢字由於排列位置的不同,其構成的偏正結構名詞的意義也有所不同:前者重在「貓」,後者重在「熊」。
近日,筆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專家認為,從分類法方面看,大熊貓屬於貓科還是屬於熊科,有待考察。
大熊貓是貓?長久以來,由於不了解大熊貓名字的來歷,就自然地將它與貓科動物聯繫起來。其實,大熊貓與貓科動物的特徵相差甚遠。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羅桂環解釋說:「大熊貓和貓科沒有多大的親緣關係,很多科學依據表明,大熊貓的DNA序列更接近熊科。」
羅桂環介紹說,貓科動物是一種幾乎專門以肉食為主的哺乳動物,屬食肉類,貓科動物的特點有:頭骨渾圓、有掌爪、奔跑起來速度非常快、身體柔韌性好等。貓科動物共有一科五屬,分別是貓屬、豹屬、猞猁屬、獵豹屬和雲豹屬。
從大熊貓解剖的消化道、生理特點以及物種進化來分類,它們屬於地地道道的肉食動物,但是它們卻以竹類為主食,單從食性看似乎應劃為「草食動物」之列。這個變化主要是因為在進化過程中,大熊貓已演變成以食竹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了。除竹子外,大熊貓還會吃魚、小動物、植物和蜂蜜,對甘蔗、蛋、蘋果、波菜也不排斥。
現在大多數食肉類動物的祖先存活於約1200萬年以前的叫做小骨貓的一種動物,它的外形如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浣熊。目前看到的犬科動物、貓科動物、熊科動物、浣熊科動物,其共同的祖先都是小骨貓,這幾類動物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只是在以後的進化歷程中,彼此獨立分化了出來。因此,大熊貓有可能與熊和貓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大熊貓是熊?眾多的國外學者熱衷於把大熊貓化歸為熊科動物。在國外,它的英文名稱是「貓熊」或「巨貓熊」,德文和俄文的名稱則是「竹熊」。法國動物學家熱爾韋在1870年通過對大熊貓顱內型、腦外形、頭骨、齒型、聽泡、耳骨、腎、血清、足型、尾的長短研究,提出大熊貓屬於熊科的觀點。這種觀點得到很多科學家的認同。20世紀中晚期,西方學者推導出大熊貓是從熊類中分離出來的。目前很多學派仍然堅持大熊貓屬熊科,稱大熊貓是一種高度特化了的熊類。
除了上述兩派,學術界還有持第三種意見的人,他們主張大熊貓既不隸屬於熊科,也不隸屬於浣熊科,而應該建立一個與熊科和浣熊科並列的大熊貓科,這個科中只有大熊貓1種,持這種意見的人我國的學者佔了多數。這是因為大熊貓無論與熊類還是與浣熊類相比較,都有很多差異,判斷這些差異帶有很強的主觀性。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行為組蔣志剛博士認為:「雖然大熊貓與熊科動物比較起來吻部顯得較短,骨骼又要比熊類粗壯厚重,腰和盆腔明顯相對較大。但是它們之間的相似特徵仍然比較多,比如食性雜、體型大、體態笨重、視覺不佳、嗅覺比較靈敏等等,但是這些特徵並不代表大熊貓就屬於熊科動物。」
蔣志剛舉例說:「人與黑猩猩同屬於靈長目,它們之間的DNA差異僅為1.6%,遠遠小於很多其他被歸在同一屬內的動物,擁有這些特徵是否就應該把人與黑猩猩同歸於猩猩科或是人科嗎?事實並不是如此,所以說大熊貓雖然如熊科動物一樣屬於食肉目,但卻不能簡單地劃為同一科。」
大熊貓究竟情歸何處?大熊貓究竟屬於什麼科,目前還無法做出定論。
羅桂環指出:「分類學家對物種標準還缺少一致的認識。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誕生在19世紀中葉,他認為生物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而來的。林奈的物種分類法誕生在18世紀中葉,還沒有接觸到達爾文的先進理論,林奈認為物種是不變的,他的物種分類法不講求種群之間的親緣關係,這樣一來,他的分類法顯得並不完善,可以說是一個受人為因素影響比較大的分類法。分類法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自然就不同。」為了方便科學研究,更好地識別進化系統,認識生命的本質,中國引進了各種不同的物種分類法,例如德國的恩格勒自然分類系統。
蔣志剛也指出:「目前林奈的物種分類法仍在使用,但它並不是完美的。對於大熊貓究竟屬於哪一個科,是一個科學問題。設立大熊貓科只不過是對大熊貓分類學問題的相對解決,弄清大熊貓的譜系才是一個相對艱巨的科學課題。」
新聞緣起今年是瑞典植物學家、分類學家林奈誕辰300周年。這位被稱為「雙名法」之父的人,創立了目前生物學界通行的物種分類方法「雙名法」。隨著現代科學的不斷發展,人類認識自然的手段愈加豐富。人類所知的物種由林奈時代不過數千種上升至目前的幾百萬種。大熊貓該歸入熊科,還是與小熊貓一起成立貓熊科?大熊貓的分類地位就此存在著爭議。
大熊貓名字的由來早在1869年3月,一位名叫阿爾芒·戴維德的法國傳教士就在中國四川一帶發現了大熊貓的蹤跡,由於熊貓的顏色由黑白兩種組成,所以當時他給熊貓起名為「黑白熊」,並把它歸屬於熊科,這一研究論證一公布,立即轟動了世界。後來有些動物學家認為它屬於貓熊科,將其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像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像熊。20世紀40年代,中國重慶北碚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會,當時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連報紙記者在報導中也寫成「熊貓」。就這樣以訛傳訛,形成了習慣稱謂,並延用至今。目前我國臺灣地區仍然把熊貓稱為「貓熊」。另一個說法是,早在1949年前的時候念「貓熊」,後來大陸從左往右念成了「熊貓」了,而臺灣人則還是念貓熊,兩岸的不同表達其實是一個物種。
惹心喜愛的大熊貓熊貓:英文名panda;域:真核域;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綱:哺乳綱;目:食肉目。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岭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釐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一隻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一次「葷」,捕抓箭竹林裡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常常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
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在100萬年前,它們遍布我國的陝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臺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現在留下來的數量很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雙名法在生物學中,雙名法是為生物命名的標準。正如「雙」所說的,為每個物種命名的名字有兩部分構成:屬名和種加詞。屬名須大寫,種加詞則不能。在印刷時使用斜體,手寫時一般要加雙下劃線。例如:智人。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個屬,除第一次提及時給出全寫,在以後出現時可將屬名縮寫,但絕不能省略。
屬名通常使用拉丁文名詞,如果引用其它語言的名詞,則必須拉丁化。種加詞大多為形容詞,也可以為名詞的所有格或為同位名詞。當形容詞作種加詞時,要求其性、數、格與屬名一致。有時,名稱也會來源於古希臘語,或者是本地語言,又或者是該物種發現者的姓名。事實上,分類學家通過各種途徑來構造物種名稱,比如說開開玩笑或者是一語雙關。然而,無論其來源如何,學名在語法上總是被看作拉丁文。因此,儘管生物學家不贊成,雙名法名稱有時又叫「拉丁文名」。
(責任編輯:龔倫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