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島內2016年和2020年兩次「大選」中都慘敗,但相反2018年的縣市長選舉,則是民進黨慘敗。國民黨「捲土重來」的盤算並非痴人說夢,但真要實現得歷經重重難關。
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指出,其實兩黨敗選的原因差不多,因為島內選民結構已經改變,傳統的選民逐漸萎縮,轉由20到40歲的新興選民決定每場選舉的勝敗,而這年齡層裡面,約有400萬票。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孫大千14日在社群網站談論國民黨兩次敗選的主要原因,他表示,國民黨很少有新面孔,這種問題也發生在民進黨身上,島內傳統的選民已經逐漸萎縮,由20到40歲的新興選民決定每場選舉的勝敗。很多人會問說,為什麼以前年輕人不投票?現在都跑出來投票了?孫大千說,就是因為「手機」,過去年輕人沒有太多的時間跟管道得到相關的政治信息,現在每天乘車、等車、上班,滑手機就能很快得到各式各樣的信息,當20到40歲的新興選民決定勇敢站出來投票的時候,他們就成了選舉勝敗的關鍵。
孫大千指出,過去各裡長辦活動,選舉期間發個宣傳品,但這些人不會參加活動、拿不到文宣,要怎麼爭取這樣新興族群的支持,會變成國民黨最重要的工作跟任務。2020「大選」,孫大千提到,自己在競選總部操盤,韓國瑜拿了550萬票,已經是國民黨基本盤裡的極致,但為什麼把選票都集中了還輸300萬票呢?20到40歲這二十年代裡,每年的出生率20萬人,代表決定臺灣未來的新興選民有400萬票。
孫大千分析,這400萬票裡國民黨可能只拿了50萬票,民進黨拿了350萬票,這一來一回差了300萬票,但2018年這400萬票幾乎都投給了國民黨,所以民進黨在2018年縣市長選舉全面潰敗,很多國民黨怎麼贏的、選票怎麼來的都不知道,因為這些年輕人從來沒有出現過,投票的時候他們就出來了。不過面對敗選,孫大千認為,國民黨不要擔心、不要失望,也不需要喪志,因為國民黨跌了兩次、民進黨跌了一次,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新興選民站在哪裡,哪一個政黨就獲勝。
預計今年7月改選的黨主席,有2022「九合一」選舉提名權,依目前藍營「執政」縣市長的施政表現都不錯,加上民進黨當局獨霸、專斷的施政風格的確招致不少人反感,而且縣市長及議員選舉無涉「統獨」等問題,因此除非國民黨在選舉前自亂陣腳,例如為了黨主席選舉激烈爭鬥而內訌、甚至分裂等狀況,否則2022保住「執政」14縣市,甚至再搶下臺北市等部分縣市的機率不低。
正因下任黨主席極可能於2022年立下「領軍」之功,意即2022年選後因敗選下臺的可能性極低,反倒可繼續主導2024「大選」的遊戲規則,這就涉及下任黨主席打算在2024坐轎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或願意審時度勢,擔任造王的抬轎者?這也是國民黨雖已落到必須舉債度日,仍有人對主席寶座虎視眈眈的原因,也是黨內有人非常憂慮為了主席之爭而內鬥,積極在臺面下溝通、為各方獻策的癥結。
對於黨主席改選,目前除了江啟臣已展現連任企圖心,朱立倫、連勝文也未斷念,還有與韓國瑜密切、全臺跑透透的周錫瑋,以及被韓國瑜說動參選黨主席,卻進一步提前宣布爭取參選2024的趙少康,都使選情更加複雜。
其中趙有沒有機會參選主席,必須先看中常會有無修改黨主席作業細則,拿掉「入黨1年」的規定;由於組發會主委李哲華已表明「黨主席選舉細則將比照過往,不必重擬,修不修是中常會權責。」因此中常會恐成角力戰場。
趙是否參選主席,將牽動朱連周、甚至韓是否參選主席;雖然趙已表明「不會運作中常委改細則」,但是否有人為使趙能參選而主動運作改細則?將是主席選舉中,各路人馬縱橫捭闔極重要的觀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