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臺灣地區選舉中,成軍才6個多月的臺灣民眾黨(民眾黨)大有斬獲,贏得立法機構5個議席,一舉超過3席的「時代力量」與掛零的親民黨,成為島內第三大黨。而憑藉11.22%的政黨得票率,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也獲得2024年直接參選地區領導人的門票。
6年前,當時的政治素人、自稱「墨綠」的臺大醫生柯文哲與民進黨聯手,擊敗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當選臺北市長。到了2018年,在民進黨候選人參選的情況下,他還是涉險成功連任。
這幾年內,柯文哲與民進黨漸行漸遠,與國民黨若即若離,稱「垃圾不分藍綠」,成為島內有別於藍綠的第三勢力領軍人物,在臺灣北部都市圈中逐漸站穩腳跟。去年,在決定不參選2020年的同時,他憑藉高人氣組建以臺北市府官員為班底的民眾黨,正式以黨團形式在島內政壇活動。
1月11日初戰告捷後,柯文哲給新當選的5位民眾黨民意代表下達兩大任務:一是對於民進黨當局的不合理政策,要用臺北市執政經驗提出問題及解決方式;第二是組成「影子內閣」,學習及熟悉當局運作方式,建立未來執政基礎。由此可見,柯文哲的目標遠不是第三大黨,而是2022年島內縣市長選舉,以及2024年地區領導人選舉。
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很殘酷。柯文哲和他的民眾黨要想避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至少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選擇同島內哪個政黨合作。他提出比較泛化的合作原則——要看議題,只要對人民福祉有利都可以談,不排除與民進黨在內的所有政黨合作。他的愛將、民意代表當選人蔡壁如提出了「在野大聯盟」概念,後改成了「全民大聯盟」。
不過,擁有3席的「時代力量」已經表示拒絕,稱彼此是「雞兔不同籠」。有分析指出,面對議席再度過半的民進黨,要想避免民進黨一言堂,國民黨與民眾黨間存在合作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之前柯文哲與韓國瑜之間就有不少互動。但從政治光譜看,國民黨與民眾黨間的距離,要遠於民進黨與民眾黨間的距離。對於日益孱弱的國民黨而言,與一個冉冉上升的政黨合作,對自己未必有利。因此,即便藍白合作也有限度,難免同床異夢各有盤算。況且,此次選舉中國民黨失去的「知識藍」「經濟藍」「白領藍」,正是柯文哲所極力爭取的力量。
由此可見,未來柯文哲在藍綠之間如何扮演既平衡又操弄、既聯合又鬥爭的角色,結果又會是左右逢源、還是遭到夾擊,外界拭目以待。
第二個問題,能否提出合適的島內政策以及政治論述。和選前造勢打「民生牌」「經濟牌」如出一轍,訴求「中道力量」柯文哲已經表示,民眾黨民意代表要優先解決民生問題,也就是島內常說的「拼經濟」。但這個問題是說易行難,臺灣經濟民生問題在哪裡,誰都能說得清楚,但涉及到利益重組,改革阻力太大。光退休年金改革與一例一休改革,已經讓蔡英文當局吃盡苦頭。柯文哲說把臺北經驗用在全島,會不會是說易行難,打一個大問號。
至於政治論述,自民眾黨成立以來,走「第三條路」柯文哲把焦點聚在民生政策上,刻意模糊其政黨的政治光譜,希望藉此最大程度贏得中間選民以及淺藍、淺綠支持。這樣做在臺北市長任上還可以對付過去,但在立法機構層面,對於臺灣的政治選擇民意代表總要表態,而這些話題柯文哲過去要麼避而不談,要麼以嬉笑怒罵的樣子「混」過去。
還有就是不可迴避的兩岸關係,在臺北市長任上,柯文哲以其政治智慧,用雙方可以接受的政治表態,使上海臺北雙城論壇得以在民進黨執政情況下繼續。這種智慧能否用在立法機構,開闢出民眾黨版的兩岸關係論述,也值得期待。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用好「第三勢力」崛起這張牌。雖然蔡英文以高票連任地區領導人,但民進黨所獲的的政黨票比蔡英文本人票數低了300多萬票。一種合理的解釋是,這些政黨票不少流向了包括民眾黨在內的其他小黨。這表明,民進黨對部分選民的吸引力逐漸降低,地區領導人的選擇有限,一旦在有更多選擇,民進黨就不再一強獨霸。
也就是說,經過這些年的沉澱,「第三勢力」的基礎已然更為強大穩固,這是政治生態量變到質變的自然結果,也給臺灣政治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這是柯文哲與民眾黨難得的契機,甚至給了他在4年後創造歷史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