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全世界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中數一數二,其英式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氣派而莊嚴,單是看其外觀,便讓拜訪者的心中升起一股對人類科學的敬仰之意。每年除聖誕節前後幾天,博物館全都免費對外開放,每月末的周五還會將閉館時間特意延遲至22點,因此,被參觀者稱為「博物館之夜」。
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展場面積巨大,館藏類型極為豐富。即便是今天,關於植物學、動物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等學科的書籍如此之豐富,但人們在這座博物館裡仍然可以學到書本上找不到的知識。
最初,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是大英博物館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大英博物館館藏激增,其自然歷史部分的館藏需要單獨分出來,便成立了自然歷史博物館,由理察·歐文爵士擔任負責人。
理察·歐文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說起「恐龍」,肯定無人不曉。其實,「恐龍」這個名字最早就是他命名的。我給大家講講故事的來龍去脈。
英國皇家醫學會外科醫生吉迪恩·曼特爾非常喜愛收集古生物化石,一些煤礦工人找他看病付不起醫藥費,便用化石抵帳。他的夫人馬莉·曼特爾也是一位古生物化石愛好者,有了妻子的幫助,曼特爾收集的化石越來越多。
1822年,法國博物學家、比較解剖學創始人居維葉訪問英國,曼特爾就到牛津找到居維葉,請他看看自己收集的這些化石。居維葉並沒有覺得這些骨骼化石有什麼特殊性,但為了不打擊曼特爾的積極性,居維葉建議他到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做進一步研究。在那裡,曼特爾見到了牛津大學教授巴克蘭。巴克蘭看到曼特爾拿的一塊古生物牙齒化石感到非常眼熟,他認為與鬣蜥的牙齒很像。曼特爾做了對比後,發現二者果然非常像,於是他進行了更為細緻的研究,並在1825年寫了一篇文章,描述了他收集的古生物化石。文章一刊出,就引發業界極大關注。
隨後,曼特爾與妻子收集的化石被送到自然歷史博物館負責人理察·歐文的辦公室中。那時,整個恐龍大類還沒有名字,直到1841年,理察·歐文用「可怕的類似蜥蜴的動物」(terrible lizards)為恐龍這一類動物起了名字,這個名字翻譯成拉丁文是「dinosaurus」,英文是「dinosauria(恐龍類)」。從此以後,恐龍便有了名字。
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展會的主體建築叫「水晶宮」。世博會結束後,鑄鐵玻璃結構的「水晶宮」被遷移到倫敦郊區的希德納姆小鎮,再次搭建的「水晶宮」規模比原來的還要大。
1852年,「水晶宮」的設計者約瑟夫·潘克斯頓爵士找到歐文,表示了他想在「水晶宮」內建一個恐龍主題樂園的想法。於是,歐文邀請雕塑師霍金斯復原了33個品種的恐龍。當「水晶宮」再次對外開放時,受到了熱烈歡迎,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連同4萬多名觀眾湧進了「水晶宮」,這是復原的恐龍第一次與公眾見面,恐龍形象就此重現人間。
時光跳轉到1991年8月20日,距離恐龍被命名已經過去了150年,英國皇家郵政發行了《恐龍命名150周年》一套5枚紀念郵票。該套郵票選擇了禽龍、劍龍、霸王龍、原角龍、三角龍等5種具有代表性的恐龍骨骼化石圖案。2013年10月10日,英國皇家郵政又發行了一套10枚恐龍異形不乾膠郵票,分別是林龍、魚龍、禽龍、翼龍、重爪龍、雙形齒翼龍、稜齒龍、鯨龍、巨齒龍、蛇頸龍等。這10種恐龍都是中生代的「大明星」。中生代介於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從三疊紀、侏羅紀到白堊紀,其間跨度1.85億年。由於這段時期的生物以爬行類為主,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郵票上那10種恐龍的化石全部出土自英國。
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地球比現在要潮溼炎熱很多,植物都長得很快很大,食草恐龍有足夠的食物,食肉恐龍自然也糧草充足,因此,這一時期的恐龍體型都非常巨大。海洋裡,魚龍和蛇頸龍位於食物鏈頂端,但它們還不是最厲害的,電影《侏羅紀世界》裡,滄龍一口吞掉鯊魚的景象令人難忘。為了表示對這部電影的喜愛,我還製作了海報款郵品。
如今,那個時代所有的巨型古生物都已消失,留給我們的只有他們的骨骼化石和對於曾經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