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相關部門負責答記者問

2020-09-19 湛江法院


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發布,自2020年9月14日起施行。


據了解,出臺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大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力度,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的重要舉措。司法解釋的頒布實施,對於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法律體系,統一法律適用標準,規範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案件辦理,營造良好創新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答記者問


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自2020年9月14日起施行。為更好地理解和適用《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負責人、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負責人接受了記者採訪。


問:請介紹一下制定《解釋》的背景情況和主要內容?


答: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是智慧財產權保護中最具有強制力和威懾力的方式。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2019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加強刑事司法保護,推進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釋的修訂完善。加大刑事打擊力度,研究降低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入罪標準,提高量刑處罰力度,修改罪狀表述,推動解決涉案侵權物品處置等問題」。司法實踐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智慧財產權犯罪新類型案件不斷湧現,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特別是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爭議問題較多,亟需出臺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和規範。


《解釋》共十二條,主要規定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根據不同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規定不同的損失計算方式,以統一法律適用標準;二是進一步明確假冒註冊商標罪「相同商標」、侵犯著作權罪「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侵犯商業秘密罪「不正當手段」等的具體認定,以統一司法實踐認識;三是明確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刑罰適用及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把握等問題,規定從重處罰、不適用緩刑以及從輕處罰的情形,進一步規範量刑標準。


問:請介紹一下《解釋》的起草過程,制定的主要思路是怎樣的?


答:制定《解釋》這項工作醞釀已久。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從2018年起先後開展全國法院智慧財產權刑事審判工作調研、部分法院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閱卷調研、刑事審判工作座談調研等多項工作;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對全國11個省份2017年至2019年辦理的侵犯商業秘密刑事案件起訴、不起訴情況進行深入調研,並在全國經濟犯罪檢察部門對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法律適用問題開展了書面調研。我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著手起草《解釋》,先後多次徵求中央有關部門、全國法院系統、檢察系統的意見,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充分聽取了有關專家、企業、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律師及公民個人等多方意見。


在起草《解釋》過程中,我們堅持了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嚴格依法解釋。《解釋》嚴格遵循刑法的明文規定和立法本意,從懲處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的實際需要出發,綜合考慮司法實踐經驗,依法明確相關罪狀涵義,釐清罪與非罪的邊界。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有效解決司法實務問題。《解釋》從司法實踐需要出發,增加相關情節在定罪標準中的適用,構建合理的定罪量刑模式;規範假冒註冊商標罪、侵犯著作權罪、侵犯商業秘密罪法律適用中的難點、疑點問題,進一步統一司法標準。


三是堅持寬嚴相濟,突出懲治重點。《解釋》明確規定了從重處罰和不適用緩刑的具體情形,重點打擊以侵犯智慧財產權為業和因侵犯智慧財產權受過處罰後再次犯罪的情形,明確了罰金刑適用標準,充分發揮刑罰懲治和預防犯罪的功能;同時規定了從輕處罰的情形,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


四是堅持凝聚法治共識,充分吸取各方建議。我們認真梳理研判了來自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並予以了充分考慮和吸收,堅持在《解釋》中凝聚社會各界的法治智慧。


問:《關於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加強對商業秘密、保密商務信息及其原始碼等的有效保護」,《解釋》對商業秘密的刑事保護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商業秘密是由權利人自己採取保密措施保護的權利,不具有排他獨佔權,其本身界限相對模糊,國內外多方建議降低入罪標準,加大對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司法保護力度。《解釋》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對侵犯商業秘密罪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明確,主要體現在:


一是根據司法實踐需要降低了入罪標準。擴充入罪情形,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入罪門檻;根據司法實踐的具體情況及徵求意見期間多方意見,將入罪數額調整至「三十萬元以上」。


二是構建體系化、規範化的定罪量刑體系。本著罪責刑相一致原則,根據不同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規定不同的「重大損失」認定標準。鑑於以盜竊等不正當手段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往往更加隱蔽、卑劣,社會危害性大,規定對此類行為可以按照商業秘密的合理許可使用費確定權利人的損失,不再要求將商業秘密用於生產經營造成實際損失。對於違約型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由於行為人對商業秘密的佔有是合法的,危害性相對小於非法獲取行為,在入罪門檻上應有所區別,損失數額應當按照使用商業秘密造成權利人銷售利潤的損失計算。


三是明確法律適用、統一司法標準。針對當前司法實踐中認識不一致的問題,《解釋》予以明確和規範。如規定只有在商業秘密喪失非公知性或者滅失情形下,才能依據商業秘密的研究開發成本確定損失數額,而不應將商業秘密的研究開發成本擴大適用於各類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以統一司法實踐認識。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記者:孫航 | 編輯:王菁

相關焦點

  • 「兩高三部」相關部門負責人答記者問
    依法規範量刑程序確保量刑公開公正「兩高三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就規範量刑程序意見答記者問為深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公安部法制局、國家安全部法制辦、司法部律師工作局負責人就《意見》涉及的主要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1.請介紹一下修訂出臺《意見》的背景和意義。答:量刑規範化改革歷經十五年有餘,量刑程序改革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司法解釋答記者問
    加大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力度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司法解釋答記者問  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答記者問
    檢察日報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答記者問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 「兩高三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就規範量刑程序意見答記者問
    依法規範量刑程序 確保量刑公開公正——「兩高三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就規範量刑程序意見答記者問為深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落實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公安部法制局、國家安全部法制辦、司法部律師工作局負責人就《意見》涉及的主要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1、請介紹一下修訂出臺《意見》的背景和意義答:量刑規範化改革歷經十五年有餘,量刑程序改革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答記者問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答記者問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為更好地理解和適用《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負責人、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負責人接受了記者採訪。問:請介紹一下制定《解釋》的背景情況和主要內容?答: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是智慧財產權保護中最具有強制力和威懾力的方式。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
  •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兩高關於辦理侵犯知產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答記者問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答記者問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 相關部門負責人答記者問
    快速返還涉案財物 積極服務脫貧攻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就《關於刑事案件涉扶貧領域財物依法快速返還的若干規定》答記者問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印發了《關於刑事案件涉扶貧領域財物依法快速返還的若干規定》
  •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答記者問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答記者問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自2020
  • 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司法解釋(三)答記者問
    為更好地理解和適用《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負責人、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問:請介紹一下制定《解釋》的背景情況和主要內容?司法實踐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智慧財產權犯罪新類型案件不斷湧現,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特別是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爭議問題較多,亟需出臺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和規範。
  • 「兩高一部」相關負責人就《關於依法辦理「碰瓷」違法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答記者問
    為進一步明確懲治「碰瓷」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適用,公檢法部門間的分工配合,以及定罪量刑等問題,體現公檢法機關對「碰瓷」違法犯罪行為依法嚴厲懲治、絕不姑息的決心和態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印發了《關於依法辦理「碰瓷」違法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 「兩高」相關負責人就加大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力度答記者問
    為更好地理解和適用《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負責人、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問:請介紹一下制定《解釋》的背景情況和主要內容?答: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是智慧財產權保護中最具有強制力和威懾力的方式。
  • 加大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力度——「兩高」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司法解釋答記者問
    為更好地理解和適用《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負責人、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負責人接受了檢察日報記者採訪。  問:請介紹一下制定《解釋》的背景情況和主要內容。  答: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是智慧財產權保護中最具有強制力和威懾力的方式。
  • 五部門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五部門有關負責人就 《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辦法》 答記者問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印發《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日前,司法部等五部門有關負責人就《辦法》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介紹一下《辦法》的起草過程和意義? 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法律援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 五部門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五部門有關負責人就 《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辦法》 答記者問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印發《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日前,司法部等五部門有關負責人就《辦法》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介紹一下《辦法》的起草過程和意義?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法律援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關於全國地級城市及典型城市群空間格局變化監測  問:城區是什麼含義,本項目中的成果與國內外同類成果相比有何不同或優勢。  答:目前城區邊界存在相關概念混雜,缺乏統一標準,且數據來源不一致、所用影像解析度較低,多以建設用地(不透水面)替代城區。
  • 司法部負責同志就《法律職業資格管理辦法》答記者問
    司法部負責同志就《管理辦法》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制定出臺《管理辦法》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四是將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要求的相關做法,上升為制度規範。  在徵求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司法行政機關意見基礎上,司法部於2019年10月24日至11月25日,公開徵求《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意見建議,共收到反饋意見869條,總體上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提出一些修改建議。
  • ...委員萬春就《關於辦理涉窨井蓋相關刑事案件的指導意見》答記者問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下發《關於辦理涉窨井蓋相關刑事案件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對依法懲治盜竊、破壞窨井蓋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失職瀆職犯罪相關法律適用作出明確規定。制定《意見》基於怎樣的考慮?《意見》又有哪些亮點和創新之處?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萬春就此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 五部門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五部門有關負責人就 《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辦法》 答記者問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印發《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辦法日前,司法部等五部門有關負責人就《辦法》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介紹一下《辦法》的起草過程和意義?
  • 中央依法治國辦有關負責同志答記者問
    ——中央依法治國辦有關負責同志就《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有關問題答記者問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中央依法治國辦有關負責同志就綱要的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問:請介紹一下綱要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 三部門就《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答記者問
    監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安部負責人就公布《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答記者問    監察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安部聯合起草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令》(以下簡稱《條令》)已於2010年4月21日公布,自6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