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撼山易,撼『九二共識』難。」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5日舉行的2020年首場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馬曉光就蔡英文勝選、「反滲透法」實施、國民黨內部出現檢討其兩岸政策的聲音等一系列問題作出詳細回應,批民進黨當局不斷拋出分裂言論,煽動兩岸敵意。有臺灣記者提到現在兩岸「一家人不說話」,馬曉光對此回應說:「首先要承認我們是一家人。只要承認一家人,我看別的問題都好說。」自蔡英文11日再次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兩岸關係下一步如何走」成為國際社會持續熱議的話題。15日,民進黨強推的「反滲透法」正式實施;在英國廣播公司當天刊登的專訪文章中,蔡英文妄稱「臺灣主權」不容協商,對臺進行軍事行動會讓大陸「付出很大代價」。一些島內媒體憂心忡忡地認為,這些事情與言論令緊張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搞對抗沒有出路,搞『臺獨』更是絕路。」馬曉光15日如是警告。
「臺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
對於蔡英文獲得連任後的兩岸關係走向,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5日在記者會上強調了三點:臺灣地區選舉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大陸對貫徹落實中央對臺大政方針保持高度的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
就蔡英文勝選後針對兩岸恢復互動提出所謂「和平、對等、民主、對話」,馬曉光批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臺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支持縱容「臺獨」分裂活動,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挾洋自重,不斷拋出充斥「兩國論」的分裂言論,肆意攻擊大陸,煽動兩岸敵意,升高兩岸對抗。他強調,臺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
至於蔡英文聲稱,此次選舉彰顯島內社會拒絕「一國兩制」,馬曉光以「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進行駁斥。
臺灣「中央社」15日稱,「九二共識」貫穿整個記者會。連日來,國民黨內部出現所謂檢討兩岸政策的聲音,馬曉光對此重申,「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對於大陸網際網路上近日有關「武力統一臺灣」的聲音迅速升高,馬曉光提醒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這是被他們的倒行逆施逼出來的。
臺灣《中國時報》回顧說,2016年蔡英文就職時稱,尊重1992年兩岸秉持相互諒解及求同存異溝通協商的歷史事實,未來會在既有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穩定發展,並根據「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處理相關事務。與4年前相比,她似乎認為自己擁有更多民意基礎,因此以「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將球拋給對岸。
曾是臺灣「文建會主委」的盛治仁15日在《聯合報》撰文稱,對民進黨而言,蔡英文的勝選給了其強力背書,但考慮到13個月前縣市長選舉的慘敗,不能將這一結果解讀為對其4年政績的肯定。選戰操作和治理能力是兩個層次的問題,如何處理兩岸關係,如何處理能源等政策分歧,同時提升臺灣的經濟競爭力,這些都是嚴峻的挑戰。
國臺辦此前在11日臺灣選舉當天就進行強硬表態,表示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和行徑。臺灣「東森新聞雲」刊登兩岸問題專家趙春山的觀點稱,蔡英文連任自然並非北京樂見,但國臺辦的回應顯示大陸「老神在在,對臺工作仍是按表操課」。他說,選舉對大陸兩岸政策的影響只限於戰術層次,其「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對臺戰略目標不會改變。
「惡法」開始實施
15日,「反滲透法」正式實施。蔡英文當天在「總統府」發表談話,宣布其已經籤署該法,並要求「行政院」執行3項工作,包括進行持續宣導、及時澄清;責成相關部門成立小組,將違法或不違法的行為態樣公之於眾;海基會設置諮詢服務窗口等。蔡英文再次聲稱,「反滲透法」不是反交流。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曾銘宗15日說,公告實施「反滲透法」時才提出配套措施,充分顯示當初立法倉促及其留下的後遺症。
「『反滲透法』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惡法』,正在破壞臺灣青年的好事。」馬曉光15日表示,臺灣民眾也要「自救」,「我不相信臺灣同胞會任由這樣一部『惡法』捆住手腳」。
據臺灣《旺報》15日報導,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呼籲相關機構按月公布調查人數,讓大家知道詳情;如果公布出來人很多,就要問當局是否在阻礙兩岸交流。他說,臺企聯正考慮成立一個平臺,幫助那些受到「惡法」侵害的人維護其應有權益。
「中時電子報」15日社論說,蔡英文既然當選為接下來4年的領導人,就應該以更高更遠的視野為臺灣的未來尋找出路。「一個混亂撕裂的臺灣,只會繼續原地內耗;一個在『反滲透法』下顫抖如寒蟬的社會,多元開放的思想言論空間將隨之萎縮。撕裂而壓制的臺灣,會失去蓬勃煥發的前進活力。」文章說。
臺學者:臺灣要聯結世界,繞不開大陸
英國廣播公司(BBC)15日刊登對蔡英文的專訪。她稱,「臺灣主權」不容協商,大陸應該「面對現實」,並給予臺灣「尊重」。蔡英文妄稱大陸「變了」,近年來「加強威脅,派出軍艦、戰機環繞臺灣」。蔡英文說,她已經著手準備「所有可能的後果」,並揚言,對臺發起軍事行動,大陸也將「付出很大代價」。
蔡英文自誇處理兩岸關係時「一直十分合理」,但BBC在文章中也說,批評者認為,她的立場不需要如此挑釁,這樣只會導致大陸產生更多「公開敵意」,而這樣的「敵意」又一直是蔡英文提醒臺灣人要警惕的事情。
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15日撰文,將蔡英文對BBC說的話形容為「求戰號角」,批評她點燃了未來4年兩岸的動亂及臺灣內部的紛擾,剛當選就發表這樣的言論,顯示其「德不配位、仁不配位、智不配位」。
「小英的戰利品很沉重。」臺灣「風傳媒」15日刊登輔仁大學日文系特聘教授何思慎的文章說,「離中」的臺灣雖然符合美日的戰略利益,但它們不會因此對蔡英文領導下的臺灣施予「補償政治」,臺灣人須自行吸收因兩岸關係不睦導致的經濟損失。或許民進黨的支持者認為臺灣可以賺世界的錢,無須依賴大陸,但現實中不存在與大陸「脫鉤」的世界,臺灣要聯結世界,繞不開大陸。
「未來一年,臺灣的日子可能會空前難受。」臺灣《今周刊》15日援引臺大名譽教授明居正的話說,大陸會展現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決心,而「讓臺灣挨棍子」是很合理的手段。
「德國之聲」刊文稱,蔡英文應該明白「急獨」所蘊含的危險性,不大可能公開推進「法理臺獨」,「只要臺灣在這點上不公開刺激對岸,情形就不至於失控」。但令人擔心的是臺灣政客藉機煽動民粹情緒,逼對方攤牌。文章提醒道,千萬別認為大陸民眾對「武統」的支持是官方「有意刺激」起來的,「武統」在大陸有「強大民意」。
「雖然臺海形勢持續複雜嚴峻,但大陸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馬曉光15日展望2020年兩岸關係時這樣說。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