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輔導孩子的時候,常常發現很多孩子背默生字詞的時候,錯誤率一直高居不下,雖說中考直接考生字詞的分數並不高,基本不會超過3分,但作為語文最最基礎的生字詞掌握不好,對語文學習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漢字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留存至今的文字,從殷商的甲骨文開始算起,至今已有近4000年的歷史了,一直在演進,從未中斷過,這體現了漢字強大的生命力,不僅承載了悠久的中國歷史和文化,也深深影響了東亞文明,日本、韓國的文字源於漢字,至今依然還在使用漢字。
漢字自被發明的那一天起,發展至今,已有十多萬個了,常用的不過數千而已,而且經過上個世紀50年代的漢字改革,簡化了以後的漢字,雖然少了不少古典漢字的韻味,但對於學習者而言,無疑是更加容易了。
對於一名初中生而言,在九年義務制教育過程中,需要掌握的漢字,不少於3500個,這是新課程標準裡明確要求的,這3500個漢字在文章的後面,也一併推薦給大家。
接下來我們重點講清楚,漢字基礎薄弱,對語文學習到底會有哪些不良影響?以及如何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
首先,如果漢字基礎薄弱,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考試的時候,會丟掉本不該丟掉的分數,在一分值千金的中考中,因為漢字不會寫而丟掉分數,是最不應該的。
其次,漢字是構成詞彙、句子、文章的基礎,漢字基礎薄弱,勢必影響閱讀的能力,影響對文章的理解,影響寫作時的表達。
那要如何牢固掌握這3500個漢字呢?
這裡的掌握指的是讀準字音,包括多音字;寫對字形,包括形近字;理解字義,包括本義、引申義、假借義;掌握詞彙,包括詞性、詞義、詞的感情和語體色彩、常用成語和歇後語。
所以說,僅僅會寫會讀,還不能說是掌握了漢字,而是要至少達到上面提到的四個層次,這是學習掌握漢字先要心理清楚的。
明白了掌握漢字的要求,我們再來看看學習漢字的方法:
1、學好漢語拼音。有人可能會說,這還不容易嗎!小學的時候就學過了,可現實的情況確實,不少初中生並沒有掌握漢語拼音,漢語拼音基礎不過關,自然學起漢字來就會比較困難,遇到不會讀的漢字,查閱字典也是個問題。
2、掌握造字法。漢字是象形文字,最早的漢字基本都是象形字,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的造字法也不斷的發展,從象形字,到指事字、會意字,再到形聲字,還有轉注和假借法,一共六種。常用的漢字中,百分之八十基本上都是形聲字,掌握了這些造字法,對於快速學習漢字是非常有用的。
3、理解漢字的意思。漢字的學習,死記硬背一定不是個好辦法,加入在學習漢字的時候,能理解它的意思,甚至知道它的出處,掌握起來就非常容易了,而且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學會漢字那麼簡單,更是豐富自己知識的過程,可以在無意識間學到非常多有用的知識。
4、對於小學來講,學習時間相對充裕,可以在每一次學習課文之後,逐一積累,慢慢積累;對於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初二、初三的學生來講,時間相對比較少,學業負擔相對較重,這個時候,利用零散的時間,使用學習卡片來記憶,不妨是個好辦法,每個卡片上不求多,不超過10個,註明詞性、詞義、近義詞、反義詞,每天早中晚,至少可以積累30個,用不了多久也就學完了。
下面是新課表中要求初中生掌握的3500個漢字,涵蓋整個九年義務制教育所涉及到的漢字,希望對同學們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