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
上大學「最害怕的事」發生了!這兩天,深圳大學部分院系向學生家長用郵政特快專遞「包郵」學生所有學期成績單,還附贈績點換算說明與《致家長一封信》,以及輔導員班主任聯繫方式。一些學生慌了,「感到瞳孔地震」「無奈地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首次發現父母比女友還難哄」。很多深大學生朋友圈近日都被這件「大事」刷屏。
大學給學生家長郵寄成績單,並非深圳大學首創。根據媒體報導,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計量學院、浙江財經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早些年就實行了此舉,以便家長了解孩子成績。一些網友反映,臺灣高校會每學期給大陸學生的家長郵寄成績單。
對此,輿論呈現出明顯的分化。支持者認為,家長是大學生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的提供者,也就是「出資人」或曰「投資者」,有權知道自己投資的結果如何,以此敦促孩子在校好好學習。反對者則認為成績單是學生隱私,年滿18周歲的大學生擁有法律規定的隱私權,大學未經學生同意就把成績單寄給家長侵犯了學生隱私。中立者認為,大學可用發簡訊、電郵,或給家長提供網上成績查詢的方式,讓家長知道孩子修課、成績、績點等情況,郵寄或快遞不綠色環保。
與其他先行者一樣,深圳大學的初衷是好的、可以理解的。讓一些學生感到不爽的,是學生反映深大是以學生安全為由要求學生準確提供家長真實姓名、手機號碼與收快遞地址,但後來這些信息卻被用作郵寄成績單,這難免讓學生有種受騙感。教育學生誠信,大學自己首先須誠信。按理說,大學確實不能欺騙學生提供家庭信息,即便初衷良好。
就包郵成績單本身來說,因為涉及學生切身利益,校方在執行計劃之前,也應廣泛徵求學生意見,讓學生自由表達他們的看法,不論是支持的、反對的或中立的聲音,包括他們的擔憂甚至驚恐——比如有學生稱不好給家長解釋選修的《性健康》與《金瓶梅》兩門課程。具體點說,大學可以讓學生會先進行廣泛的問卷調查和組織學生座談,集思廣益,把各種意見都如實收集整理起來,形成報告提交校方。
學生對包郵成績單「炸鍋」,是可以理解的。大學須認識到,大學生是成年人,他們有能力也有義務對自己的一切選擇、作為及其結果負責。課程成績和學分,能不能正常畢業等,大學都須讓學生自己承擔責任。大學包郵成績單,讓人感覺大學把自己退化為中小學,把大學生退化為中小學生。這可能是引發爭議的原因。
給家長郵寄成績單,上大學「最害怕的事」還不是這個。有一個背景值得注意。今年4月,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嚴格本科教育教學過程管理,淘汰「水課」,取消「清考」。前不久,華中科技大學將18名學分不達標的本科生轉到專科。華南理工大學對582名學生作出學業預警,64名學生被學業預警及降級試讀。這一系列舉措,或意味著大學已經有意識地向「嚴出」時代邁進,想在大學混日子將越來越難。
無論如何,大學教育不再「散養」,這一風向標的改變,大學生必須有清醒認識。當然校方在出臺一些政策時,也要多考慮學生的感受、意見,畢竟大學生不是小朋友了。(作者系南京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