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前段時間,高考成績出爐,南京很多素質人口不開心。
接下來一段時間,很多關於「南京素質教育」如何好如何好的文章不約而同出來了,我們都覺得這很正常,正如之前文章所述,南京教育的確有很大躍遷,即便是短板的高考成績也進步——高分段人數從全省第7繼續前進到全省第5,僅次於南通、無錫、鎮江、蘇州。
但,有些論調,甚至把江蘇的縣中模式與高分低能、素質低、憨痴呆的形象悄然劃上等號。我們認為,這不夠理性。畢竟,也不是每個江蘇人或南京人都大富大貴,能讓孩子具備「保送資格」與「出國留學」能力,要承認一點:有兜底能力的父母終究是少數。
所以,高考絕對是多數人的公平賽道。
我們清楚知道:高考分數不決定人生高度,教育的目的也不是高考,但確實決定上什麼學校,決定最終受什麼樣的高等教育。
事實上,南京每一年高考成績,都讓人心驚肉跳。
顯而易見,與縣中模式的應試成績相比,「素質教育」在應試強度、效率及整體成績上,的確是無法等量齊觀。這點沒什麼好說的。
曾有南京老師表示,南通等縣中模式的應試化,是教育的倒推,是落後的教育,而南京教育是均衡的、綜合發展的也是先進的。南京怎麼能倒推到落後的縣中模式呢?
而一位南通家長是這麼來理解:高考前特別是高中階段要重視應試教育,高考後,可以自由的素質教育,想怎麼素質就怎麼素質。
事實上,圍繞南京高中的爭議風暴,從沒停過。這兩年,愈演愈烈。
而對於南京目前崇尚「高考應試」的民間氛圍,有人不屑一顧,也有人覺得是趨勢。
PART 2
實際上,南京家長分兩類。
一種南京家長,希望更多湧現出縣中傾向的南京高中,畢竟成績是硬核道理,能不能上大學?上什麼大學?還不是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高考成績嘛。
▲ 夜讀的南京中學(來自朋友圈)
另一種南京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成績,但又不是眼裡心裡只有分數,希望平衡發展,從小能具備獨立思考、勇於質疑的能力,視野開闊,思維開放,不拘泥。
當然,還有人認為兩者都要。這是完美契合,誰不想呢。但短短幾年時間,把握好分寸和平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畢竟,總有一個「傾向性」。
PART 3
中國青年報等也對南京高考和中學進行了報導,言辭辛辣。
同時,也有很多素質南京人,為南京高中正名,打抱不平。
甚至有一種較為誇張的聲音認為,南通、淮安、鹽城、宿遷等縣中,學生不看書、不跑步、不上體育課,也不會像南京的小孩這樣會談鋼琴,會端著書坐在咖啡館很文雅,不會像南京的小孩這樣全世界旅行,具備「世界級文明與素養」。而縣中一刀切應試路線,即便高考分數很高,人生還是受限,最終歸咎於童年沒有受到過良好的「素質教育」。
而南京的孩子只要躍過大學,就會迎來贏家路徑。
講真,持這種思想的人還不少,包括很多來到南京的「新南京人」,慢慢的也這麼認為。只要過了高考,素質就能酣暢淋漓的體現。
但其實,這種觀點比較片面。
首先是,輕鬆一句「躍過大學」,其實很難,兩個南京的客觀數據:
2020年,南京400分高分段以上比例為1.78%,相當於一個普通南京小學,能考上南大的,寥寥無幾。身邊一位南大博士的媽媽瞬間不理解:在她看來,讀個南大在當年只要努力就可以了。
怎麼現在變得這麼難?
PART 4
有一點,不要低估縣中和縣中子弟。
高考是一場江蘇境內的全局「內戰」。如果對競爭對手進行妖魔化認知,對其膚淺化,貼各種幼稚標籤。這種矮化對手的認知,真的不利於南京教育的真實提升。
(一)某種意義上,應試也是「素質教育」的底層能力
平心而論,我們都覺得很奇怪一點在於,談到縣中模式,自然會有很多標籤,苦巴巴的、準軍事化管理的印象,這個簡單理解可以,但並不足以完全概括「縣中」,因為苦巴巴背後也有巧勁、也有效率、也有老師與學生的共同責任心與精神氣質在裡面,不完全是傻大憨蠢的理解。
再說,對於南通鹽城淮安等為首的一些縣中,並不是從早到晚只有學習。體育、活動課確實不停,還有各種學校藝術隊等——當然,這些也談不上就是素質教育,只是一些課程、活動。
如果南京的學校、老師和社會輿論把縣中妖魔化,膚淺化的貼標籤,甚至純粹認為是「落後的、低端的」,這種認知是不高級的。
▲ 追問南京高考之痛(揚子晚報)
唱唱歌、跳跳舞,搞幾場辯論賽拍拍照,彈鋼琴、書法繪畫,這就是素質教育?
當然,素質教育絕不是「不管教育」。在學習的關鍵階段,早早放學,也沒幸福南京家長和孩子,反而讓家長早早不安,甚至放棄一輩子的事業工作,自己親自披掛上陣或找培訓機構。
早早放學,把孩子推向魚龍混雜的校外培訓市場,這是素質教育?
即便是鋼琴啊、社團啊、環湖跑啊,說穿了,這些都是表象、技能,與素質教育還是兩回事,真正的素質教育怎麼可能就是穿穿漢服、搞點活動、弄點新聞報導就了事?
真正的素質教育是一種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性為基礎,有內涵、有測度與評估,而且關鍵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文明的意識,撬動人內心的自我驅動力。
素質教育,也要有評估、評價機制。
不然怎麼證明素質教育??
再說了,面對高考,攻城克堅,不也是一個中學生應該要具備的素質?
畢竟南京雲集了全省幾乎最好最集中的城市精英,雲集了全省最好的科教文衛與底蘊。而江蘇其他地方,尤其一些縣城、村鎮,無法像南京這樣的城市有很高的資源稟賦。
難道,讓那些農村娃走「素質教育」路線?現實點吧。
有一次在國外,一位縣中畢業生講英語,被一位南外學生嘲諷是「村glish」。英語口語是一回事,但有時,素質也要體現在對人的尊重與底層文明上——唯有這樣的包容,才能讓人具備更高格局、更高視野的成長可能。
無論應試、素質,都不應該立足於踩別人而得到一種虛幻的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因為,文明比所謂「素質」更底層,文明能夠包容自己的對立面,文明也能立足於對方、深刻的洞悉對方的背景而產生設身處地的認知。
因此,在南京,盛行對縣中的嘲諷、貶低與膚淺化理解,這種狹隘認知體現不出文明與素質,畢竟,對不了解的東西下簡單、膚淺的定論,這沒水平。
(二)縣中培養的勤奮、堅毅也是財富
南京人經常有一種誤區,覺得家長人脈牛,等小孩畢業找個關係進南京的銀行、電力等企業,就覺得很好了,也很滿足。
雖然,的確對於個體家庭而言,已經很好了,這些單位富得流油,比平均收入高几倍。
但其實,刻苦、堅韌的氣質也是一個人伴隨一生的財富,並不亞於「父母協調個關係進好單位」,而且,這種刻苦氣質與「情商」、「素質」、「成功」並不矛盾,我們認為,這是不同發展階段城市在已有模式下的不同應對。
那麼,對比南京,村鎮縣城在只能高考的前提下,用高效率、高技能、高強度與極高的忍耐、刻苦精神與責任氣質,把一個一個貧困子弟或普通子弟送到送到985,送到211和其他大學。
我們認為,不要對這些學校和子弟苛責太多,這雖然不是成功的全部,但卻是成功的起點,這不為過吧?
在高考模式下,考到更高分的南通子弟,確實能在學校層級、專業上有所優勢——而這樣的優勢,名校校友圈、更寬廣的國際國內大平臺視野,更深邃的專業,難道不是比南京人耳熟能詳的「找關係進好單位」要更有意義?
而高考之後,素質化、文明與現代技能,在大學及工作階段,也不是沒可能薰染。這不是很難的問題。
因此,我們很難有這樣的結論:985/211讀書的子弟,素質教育不如普通本科或三本。
歸根結底,替南京教育打抱不平,絕對沒有問題,而且我們也很贊成,因為南京高考成績不等於南京教育,南京還有大量出國留學、大量藝術生和大量保送的群體。
但是,我們更認為:如果不了解縣中子弟的出身、背景與面臨的狀況,不了解縣中模式,最好不要通過「矮化對方」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不努力。
PART 5
其實,教育上,江蘇並不是一個模式。
正因為江蘇的經濟結構複雜,既有比肩一線的城市資源,動輒與「世界對話」,也有被忽略的區域存在,甚至被人瞧不起。
這種複雜的結構,誕生出不同的適應匹配當地生存模式的學校教育與傾向性。
有縣中模式,也有全面素質的模式。有大量出國留學的,有大量藝術生特長生的,也有絕大多數必須還得走高考模式的。
所以,複雜的江蘇擁有複雜的進階模式。
只不過在這種現實情形下,我們舉個最極端化的誇張的例子,哪怕南通全是應試化,而南京全是素質化。
這兩種模式下,那種在南通想素質教育的群體,而在南京想應試化的群體,這兩者是最倒黴的,因為與所在城市的氛圍、教育模式不同,因此是受傷最大的群體。
其實,這才是部分南京家長痛心疾首的原因所在:一小部分不需要高考但絕對兜底的家庭,不贊成也不認同那些不得不參加高考希望應試化的群體。
OK,在這裡,我們獨立觀點:
(一)我們既不否定縣中模式,因為對於多數非大富大貴的江蘇家庭,這種模式適合很多孩子,因為縣中等大量成績很好的高中,從此改變人生;
(二)我們也不否定素質教育,畢竟素質教育是從人的內心喚醒價值觀、人生觀與審美,產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產生文明與達觀的意識。這種會有利於一生的成長。
但我們否定的是,互相攻擊而偏執的觀點。
對於南京這樣的城市,其實也非常複雜,經濟結構成分多樣,人群收入高低具備,這樣一個複雜的大城市,其實恰恰需要的是多元化認知、多元化教育模式,而不是要麼都應試化,要麼都唯簡單素質化。
我們當年含辛茹苦從農村來到南京,一路艱辛,被人嘲笑,打拼不易,所謂成年人衣冠楚楚背後都是血淚。其實,我們希望的是自己的下一代,能夠根據自家不同情況,可以選擇多種模式。
這才是硬核道理。
現在,我們說得直接點,13中當年走「縣中」化道路,其實也沒做得很成功。而最近幾年,29中,無論是高中還是初中,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成績節節而上,高考成績僅次於南師附中、金陵中學,中考成績也晉級一線。而民間,大家對29中這種把非頂級生源培養成「一線成績」的圖景,都覺得務實。
至少,不耽誤孩子的成績,畢竟最後要面臨的是高考啊。
而南京的素質高中,本質上沒錯。對選擇這些素質高中的家長和生源而言,預期和結果相符就行了。所以,如果南京的高中教育格局,既有重視高考成績的,也有「素質化+高考成績」並重的,給南京人多樣選擇。
20年前,很多人在蘇北讀縣中時,想的是如何考上大學,而絢爛多彩的大學生活、社團活動、個人風採展現,一切留待高考之後。
20年後的現在,這些人卻在擔心自己的孩子考不上高中。
從縣中到南京,子女的成長、教育與路徑,人生終究沒有「一勞永逸」,無論什麼階段和代際傳承,丟掉「刻苦」二字,就意味著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