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朝陽區的張女士(化名),最近去眼鏡店驗光,聽說這家眼鏡店驗光要收費了,頓時大發雷霆,指著店員的鼻子進行了長達10分鐘的「京罵」,並且將全過程拍成視頻發了條微博。似乎在張女士看來,眼鏡店驗光收費是「大逆不道」的。
然而,當張女士走進一家美發院時,情況發生了180度逆轉;按照時下美發院的收費系統,不同等級的師傅是要收取不同的資費的,學徒38元、技師68元、總監98元、首席168元……;張女士對此習以為常,喊來店長凱文老師親自為她修頭髮,凱文老師的收費標準是298元!
我想,問題並不像大家理解的那麼簡單。
首先,在消費者眼中眼鏡店究竟是什麼。
在90年代之前,和理髮店一樣,作為一個服務項目,眼鏡店驗光是收費的,其他服務諸如裝配、修理、更換零配件等等也都要收取費用。
到了90年代中期,眼鏡店越來越多,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招攬顧客銷售眼鏡商品,開始有一些眼鏡店打出免費驗光、免費修理的旗號,並且迅速蔓延至整個行業。
於是,眼鏡店和理髮店逐漸「分道揚鑣」,後者仍然是「服務企業」,前者卻成為了「零售企業」;「配眼鏡」鏡逐漸演變成「賣眼鏡」,而驗光、裝配、修理等等則成為一種「增值服務」。久而久之,顧客習以為常地認為:「你要做我的生意,就不該服務還收費」。
其次,增值服務為何越來越「不值」。
我們就拿理髮店來說事兒。
有沒有在理髮店被「肉麻」到的朋友,姥姥就是一個。現在理髮已經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坐下來先詢問你要喝什麼,可樂果汁紅茶咖啡他們一應俱全;然後要幫你做肩部放鬆,接著是洗頭,服務生清一色的帥哥美女不說,還一個個戴起了餐飲行業特有的「透明口罩」,以免在交談過程中唾沫噴到顧客;理髮店的設備也在不斷升級換代,最近一次姥姥去理髮,發現「造型師」(注意,他們已經不叫理髮師了)居然用的是戴森的吹風機。
反觀眼鏡行業,雖然我們也在不斷強調服務升級,但與美容美髮行業對比還是相形見絀。
說到這兒,姥姥要舉日本999.9眼鏡的案例了。
日本可說是「平價快消眼鏡」模式的始祖,無論是JINS、ZOFF還是近幾年橫掃東南亞的OWMDAYS,都是源自日本。這對日本傳統眼鏡行業造成巨大衝擊,有不少企業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但亦有一些經歷大浪淘沙而最終屹立不倒,999.9眼鏡就是其中之一。
步入他們位於東京銀座的店堂,你會發現很多與眾不同的細節。尤其是取鏡區,安排了三組特別定製的取鏡椅,每一位配鏡的顧客都可以在這裡「享受」眼鏡調整的服務。
所以,你要讓顧客為服務「付錢」就要先讓服務「值錢」,即使是免費提供給顧客的「增值」服務,也要讓顧客覺得有價值。
關於這個問題,行業內的態度並不統一。最近在「視庫知道」群裡,大家議論到「顧客的來架、來片,要不要提供裝配、整形服務;顧客只驗光不配鏡,要不要給顧客處方?」正反雙方各持己見,有說要接,有說不要接的。
除非註明,否則均為中意眼鏡工作室原創文章,轉載必須以連結形式標明本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