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紅得好像燃燒的火,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2015年8月18日至31日,在北京市文聯主席張和平、黨組書記陳啟剛的帶領下,百餘位首都藝術家帶著首都人民的美好祝福,登上帕米爾高原,跋涉在茫茫沙海,穿越神秘的紅山谷,輾轉上千公裡,深入新疆阿克蘇、克州、和田等地的社區、農村、學校、部隊及邊防哨所,開展「共話京疆情 同築中國夢」文化交流慰問活動。
參加慰問演出的藝術家感慨道:「雖然遠隔千山遠隔萬水,但在心裡,北京與新疆的距離很近很近。同在一個藍天下,同在祖國的懷抱裡,期待著,期待著明年再聚首……」
「西陲第一哨」唱響《兵哥哥》
「兵哥哥啊兵哥哥,妹妹心中的星一顆。邊關的冷暖託付你,家中的事兒交給我。天涯有個兵哥哥,威威武武保祖國。」8月21日,在素有「西陲第一哨」之稱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吉根鄉邊防派出所,海政文工團獨唱演員曾曉燕以一曲深情感人的《兵哥哥》,拉開了首都藝術家赴疆文化交流慰問首場演出的帷幕,戰士們聽得淚流滿面,「再來一個」的叫喊聲此起彼伏。
地處帕米爾高原的烏恰縣吉根鄉,是祖國「最後迎來太陽、最晚送走陽光」的一個鄉鎮。21日清晨8時天剛蒙蒙亮,吉根鄉派出所的官兵們就早早起了床,迎接從首都來的藝術家。上午10時,演出正式開始,觀眾席的前排坐滿了來自吉根鄉派出所、斯姆哈那邊防連以及吉根鄉轄區內的邊防官兵們。曾曉燕動情地說:「我是一名軍人,為兵演出是我的職責。這些可愛可敬的戰士,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來到這裡戍邊保家衛國,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我願意用我的歌聲給他們帶來歡樂。」
伊爾克什坦口岸是我國最西部的一個口岸,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通道。在邊防檢查站,演出歸來的歌手金山看到正在值勤的三位戰士,當即下車為他們清唱了一首《五星紅旗》。一名哨所戰士說:「我們不怕戍邊的艱辛困苦,最怕寂寞。藝術家來了,跟我們說說話心裡也高興。」
演出後,烏恰縣公安邊防大隊政委宋飛激動地對藝術家說:「這是吉根鄉第一次迎接如此大型的演出。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邊疆建設的力度,吉根鄉派出所不僅通了水通了電,去年還開通了連通這裡的高速公路,從烏恰縣城到這裡,開車由原來的八九個小時縮短至現在的兩三個小時,這才有機會看到首都藝術家高水平的演出,希望首都藝術家明年還來。」
跨越語言和地域的心靈之旅
坐上炕頭,與農牧民兄弟拉家常,為維吾爾族老鄉畫像寫字,教他們做風箏。隨首都藝術團赴疆的十幾位書畫家,深入鄉村巴扎,親身感受各族群眾之間血濃於水、心手相連、守望相助的兄弟之情。中國美協會員、北京美協理事張建豹說:「這次交流慰問活動接地氣、促交融,令我開闊了視野,豐富了閱歷,受到了教育,我為各民族之間一家親的真情而感動。」
女書法家白彬華,出身於書香世家,曾祖父白恩佑為清代鹹豐年間翰林,擅長書畫。白彬華深受家庭薰陶,自幼隨父學書法。到新疆後,她全身心投入筆會中,每天兩三場筆會,一寫就是幾十張,加上旅途勞頓,到了和田她就病倒了,高燒一直不退,但她還堅持每天出席筆會。她說:「這是我第一次到新疆,新疆人民熱情、好客,每到一處,都受到他們的熱情接待。只有走進新疆,才能看到一個多面客觀的新疆。雖然我們的民族習俗不同,但對中華文化的共同體悟和熱愛,足以讓我們跨越語言、地域的限制,站在中華民族的角度實現交流對話。」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除了演出和筆會,在和田地區,北京市文聯還重點開展了文化支教活動,舉辦了舞蹈、音樂、攝影、民間藝術、影視編導等幾個門類的輔導班。24日,在和田地區皮山農場11連的閱覽室,小小的房間裡端坐著三四十個「學徒」。來自北京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哈氏風箏」傳承人、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哈亦琦,正在教維吾爾族老鄉做風箏。
經過幾天的培訓,許多連風箏都沒見過、連畫筆都沒有拿過的維族吾爾族老鄉,不但拿起了畫筆,還親手做出了漂亮的風箏,個個臉上笑開了花。據哈亦琦觀察,當地維吾爾族老鄉對色彩很敏感,天賦極高,稍加培訓就能做出像模像樣的風箏。哈亦琦說,希望有一天能做出「沙漠風箏」的全新花樣,讓維吾爾族老鄉實現手工致富。
除了文藝演出和筆會,首都藝術家還帶去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禮物,王寶桂、郭海帆、徐建利、高東升四位民間工藝美術家將他們親手製作的中國結、剪紙、烙畫、內畫鼻煙壺等工藝品送給當地群眾,讓中華文化遍地生根開花。
握著觀眾的手演唱
作為北京對口支援的地區,和田是首都藝術家開展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和田古稱「于闐」,傳說中國最早的音律就出自西域于闐。作為著名的歌舞之鄉,和田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在和田、在墨玉、在洛浦、在民豐,首都藝術家一路且行且演,和當地同行、維吾爾族老鄉,邊切磋技藝,邊取長補短,並深入走訪慰問當地群眾。
在民豐縣,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陳啟剛帶領藝術團看望了若克雅鄉派出所都阿艾格孜村警務室民警亞森·麥提賽伊迪。作為一名農村警務室民警,亞森堅持常年走村入戶,練就了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見人知名、提名知情的基本功。在皮山縣,藝術團帶著書畫作品、慰問金走進47團,慰問了「沙海老兵」楊世福、劉來寶、董銀娃三位耄耋老人,他們是和田和平解放後就地轉為農墾戰士的47團老兵。八九十歲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鑠、耳聰目明。在墨玉縣,藝術團看望了託胡拉鄉喀熱塔木村的困難群眾,當行動不便的吾普爾·薩依提老人接過文聯的慰問金時,他的老伴兒感動得哭了,不停地說著「願真主保佑你們,願真主保佑你們!」
相聚總是匆匆,離別總是不期而至。8月30日,最後一場演出在民豐縣維漢初級中學上演,操場上擠滿了上萬名當地觀眾。演出當晚,儘管風沙極大,但藝術家的表演熱情絲毫不減。青年歌手李嘉石接連唱了《天籟之愛》和《新貴妃醉酒》兩首歌曲。此次新疆之行,李嘉石几乎天天登臺,有時一天要唱三場。他說:「這是我第一次來新疆,天氣乾燥炎熱,風沙大,嗓子有時沒有處在最佳狀態,但觀眾非常包容,鼓掌熱烈。」
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馬飛演唱的《大美和田》,旋律優美,唱出了和田的大美與和田人的大愛,為這次首都藝術家代表團赴疆慰問演出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她說:「慰問就是走到群眾中去,握著觀眾的手演唱。這種近距離的情感交流很接地氣,讓我受益無窮。」
在為期14天的文化慰問交流活動中,首都藝術家為邊疆各族群眾、廣大官兵奉上16場文藝演出、20場書畫筆會、2場兩地藝術家聯歡,看望慰問了13戶維吾爾族群眾、先進典型和沙海老兵家庭,給20名援建工人、10名武警戰士發放了電話卡,給1個連隊送去了西瓜,向2個基層邊防公安派出所贈送了電腦、印表機等。10名文藝志願者為和田地區的500多名文化愛好者開展了250個課時的攝影、民間文藝、音樂、舞蹈等藝術門類的培訓。整個活動,受眾近10萬人,受到普遍歡迎。
陳啟剛表示:「邊疆地區的發展和穩定,不僅需要把經濟搞上去,縮小和內地的差距,更需要堅持長期促進邊疆與內地的文化交流,促進國家主體文化認同,維護邊疆的團結和穩定。」
(本報記者 張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