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尋找穩定的「鐘擺」

2020-12-22 中國作家網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尋找穩定的「鐘擺」

——談劉心武致秦兆陽的一封書信

文 / 汪靜茹

「劉心武好像是一面鏡子,新時期文學的一面鏡子。」有論者曾這樣評價劉心武與新時期文學之間的關係。

▲劉心武,1942年生於四川成都,1979年加入中國作協。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委員。作品《鐘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四牌樓》獲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劉心武自1977年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班主任》一鳴驚人後,聲名鵲起的他並沒有停止對藝術的追求。多年後,當我們回首「傷痕文學」代表作家時,發現盧新華(1978年發表《傷痕》)和王亞平(1978年發表《神聖的使命》)自「傷痕文學」浪潮消退後就逐步退出了文壇,只有劉心武一直筆耕不輟,陪伴著新時期文學從誕生到發展至成熟,在新時期文學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留下了輝煌的印記。

「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善於思辨的劉心武對藝術總是處在不斷的追求與探索中,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就已完成了文學創作上的「三步走」。劉心武在《我走了三步——〈大眼貓〉後記》中清晰地向讀者交代,《班主任》《愛情的位置》《醒來吧,弟弟》等作品以揭示重大社會問題為己任,滿足當時讀者對真實性的需求,是其創作的第一步。從《我愛每一片綠葉》《如意》等開始,其作品中涉及的問題已由政治性、政策性向社會倫理道德領域轉移,是為其創作的第二步。從《蜜供》《銀河》《電梯中》《大眼貓》等開始,其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已大不同於前兩步的創作,是為其創作的第三步。

藝術創作的每一步轉換並不像人走路那樣容易做到,而需經過作家的深思熟慮才敢試錯。作為文學探路先鋒的劉心武在這一轉換過程中有哪些思考?珍藏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一封書信《劉心武致秦兆陽》,讓我們見字如面。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兆陽同志:

您好!

12月8日的來信收到了,您在百忙中第二次極懇摯地對《立體交叉橋》一稿進行指點,使我非常感動!您並對《如意》進行了發自內心的鼓勵,也使我增加了寫作上的信心。

《如意》的確是我迄今為止最好的作品。我的創作是不大穩定的,主要是因為美學觀念不穩定。當然,這種不穩定,還不是單槓運動員那種「大車輪」似的三百六十度的反覆,也還不是一百八十度或九十度的擺蕩,而仿佛鐘擺的擺動。《如意》是「鐘擺」擺至正中時的產物,所以差強人意。《立體交叉橋》,現在看來是否系擺至一側最大角度的產物呢?值得自己冷靜下來,思考思考。對比於《如意》,《立體交叉橋》的確缺少人性美的東西(且不談人物的政治素質方面的狀況),下筆太冷了(下筆前我也曾想到這一點,但還是用了不同於《如意》的冷色來描繪了小市民的猥瑣生活),當時曾想,這樣寫,有可能反激出讀者改變現狀的熱來。現在看來,還是《如意》那樣的筆調好些。

每寫一篇新作,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探險。我想,我必得再這麼東摸西闖一段,「鐘擺」才能終於靜止下來,形成一種穩定的美學觀念,一種成熟的路數。

《立體交叉橋》只是個初稿,還很粗糙。您對這樣的一塊毛坯,不厭其煩地進行指點,比之於對已經成型的產品進行評話,對我來說更為可貴。我該怎樣努力,才不辜負您的一片熱誠的扶持之情呢?

《立體交叉橋》決定且放一放,以後再改。我的寫作衝動,已被另一素材所牽引,現在我已預感到,寫出來將與《立體交叉橋》迥異,而且,也不同於《如意》;寫作對我來說,猶如運動員的一次次上陣競技,既已上陣,成敗可置諸腦後,只待下陣來後,再總結經驗教訓吧!由於我的不成熟,當然,教訓總是多於經驗的。我爭取在四十歲以後(1982年後),變得稍許成熟些。還望大家,特別是您這樣的前輩,不懈地對我進行指引。

寄上我的小說集一冊,供留念,供作對我進一步指點之用。

我因住得離城太遠,所以難得進城拜望諸前輩們。待天氣晴好而有工夫時,將登門正式拜師,還望屆時笑納則個!

敬禮!

劉心武

12.11

這封書信落款處沒有具體的年份,但我們從內容上不難推斷出時間。如信上所言,《如意》(1980年2月寫畢)已經完稿並發表,而《立體交叉橋》(1980年10月寫畢)是初稿未發表,結合兩部作品的創作時間和發表年份來推斷,這封信應該寫於1980年12月11日。至於信中提到的「另一素材」應該是緊接著於1981年1月創作完成的《大眼貓》。

從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擺動」

《立體交叉橋》和《大眼貓》同被視作劉心武創作「第三步」中的代表作,他在信中鮮明地表露出對後者的期待,認為其藝術風格會與前兩部中篇小說迥異,似乎將會是其藝術風格轉變後的成熟之作。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立體交叉橋》或許是他從第二步到第三步過渡的產物。

相比於《如意》,信中說,《立體交叉橋》「系擺至一側最大角度的產物」。原本劉心武對於《立體交叉橋》的預判要好過《如意》,即他相信這是一步成功的跨越,但經過秦兆陽對初稿的指點後,他遲疑了,究竟這樣的轉變能否獲得讀者的理解?從信中看,他肯定了秦兆陽所批評的「冷色」「缺少人性美的東西」。隨後在《大眼貓》的創作中,我們確實也沒有找到如《立體交叉橋》中一樣具有立體交叉性格、暗自散發著幽冷的人物。很難說,當初這份不被理解的「冷」是否影響了劉心武對複雜人性尤其是對人性惡的探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眼貓》中的鋼華是《班主任》中謝慧敏的姐妹,但小說並沒有像《班主任》那樣,將矛頭直指「文革」的瘤毒或搶先一步為讀者做出價值判斷。在《大眼貓》中,作者試圖從鋼華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順勢去理解這樣的人物,並通過描寫鋼華所遭受的一切,同人物自身一起去反觀「文革」鬧劇,這比隔岸觀火式的單純質疑要更加引人深思。「好人/壞人」「先進人物/落後分子」之類的簡單二分法已不再適用於評價他筆下的鋼華。再者,小說通篇採用第二人稱來寫,用與「你」交流感情的敘述方式來營造一種平等往來的氛圍,自然多了一些將心比心的溫暖。「在心武的觀念中,愛是不盲目的,而是充分『理解』的。只有理解人,才能熱愛人。互相理解,應當是更高層次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學者劉再復在《他把愛推向每一片綠葉》中如是評價。

劉心武在自傳性散文《我與「新時期文學」》中談到:「從1979年以後,我就注意調動自己的美學潛力並調整自己的文學步伐......因為我內心有一種驅動力,迫使我不斷調整我的美學意識以跟上迅速發展的文學形勢。」可見,他是有意識地去做探路先鋒。新時期文學的發展形勢瞬息萬變,既承載著「英雄歸來」的崇高使命,要重新接續好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傳統;又面臨著當下文學落後的境地,要爭分奪秒地追上世界文學的列車,新時期的文壇是焦慮不安的。對於劉心武個人來說,要把寫作當作終身職業,就要有屬於自己的鮮明標記,而這種標記或說風格在長期看來應該是穩定的。他在信中說:「每寫一篇新作,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探險。我想,我必得再這麼東摸西闖一段,『鐘擺』才能終於靜止下來,形成一種穩定的美學觀念,一種成熟的路數。」而且,他在信中還給自己設定了成熟的時間——1982年,那正是他四十而不惑的年紀。留意一下其1982年以後的作品,如《木變石戒指》《巴黎長生不老藥》等,能感受到的是他那份始終不變的「理解人」,他把理解和尊重照射到了那些容易被遺忘的人身上,這是種更為深沉的愛。1985年他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的《鐘鼓樓》,則更見其風格的沉穩,冷峻中飽含著熾熱的愛。

關於「冷色」

信中,劉心武說要放一放《立體交叉橋》,容後再改,最終他是否修改了所謂的「冷色」,我們不得而知。就1981年在《十月》雜誌第2期發表出來的《立體交叉橋》而言,色調依然冷峻嚴肅。「這樣寫,有可能反激出讀者改變現狀的熱來」,這部小說原來承載著作者沉重的精神負荷。《班主任》曾經成功地激起社會對「救救孩子」的關注,那麼《立體交叉橋》是否也可以激起人們對「救救心靈」的關注?原以為讀者(包括當時的秦兆陽)會理解,但事實上讀者的反應並沒有達到作者的期望值,大家對這部作品的評價褒貶不一。

有讀者曾寫信給作者說:「這篇東西真實到了殘酷的地步, 調子低沉, 令人感到壓抑。」一位頗有名氣的批評家對作者說:「這篇東西是你藝術上的進步, 思想上的倒退, 你為什麼不向讀者提供哪怕是一兩個能鼓舞人的形象呢?」(轉引自周天忠:《一個心靈建設者的藝術足跡——試探劉心武的藝術追求》)作者心結難解,就寫信向美學家蔣孔陽討教筆調問題,幸而蔣孔陽給了他極大肯定,認為這是他創作道路上的一個較大突破。

筆者認為,這樣的作品正如一把泛著冷光的解剖刀,一層一層將那埋在人性深處卑汙的靈魂剝開放在陽光下晾曬。人非聖賢,如果說《如意》中的石義海能激起你內心的崇高正義,那麼《立體交叉橋》中的侯勇則足以照出你靈魂上暗沉的黑物質。但是,劉心武並不是要把讀者扔進冰窖,我們看到侯勇的善惡是流動的,他內心潛藏的正負能量總在不斷地撞擊與轉化。人的性格是那麼立體複雜,如果能打破這些隔膜,人們的心靈世界是否會更加開闊?五四先驅葉聖陶先生早年曾寫過問題小說《隔膜》,描述的正是一種孤立無援的荒誕處境,群居卻與他人絕緣,不被人理解也無法理解他人。從某種意義上說,《立體交叉橋》正是對《隔膜》的回應,而且深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提出人在逼仄的生存環境下所懷有的損人利己之心。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新啟蒙語境中,劉心武所提出的這類社會道德倫理問題已是相當犀利。

在此後的藝術探索中,儘管還有一些實驗性小說的創作,但劉心武始終都在剖析人的路徑上尋找。「理解人」大概就是劉心武所要找的「穩定的鐘擺」,至於藝術風格上的冷熱,那不過是度的問題。他越來越趨於冷靜客觀,把前期的熱烈呼號包容到「冷色」中,還原一個能夠進行自我判斷的價值空間,以至於劉再復都驚訝於作者在《鐘鼓樓》中所呈現出來的冷峻風格。

與激進派相比,劉心武的創作心態呈現出穩健與持重的特徵他似乎對自己創作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清晰的時代定位,比如在第一步中,他知道在新時期初期,人們迫切需要文學的「真」;在第二步中,隨著真相的撥雲見日,他開始探討文學的「美」,考慮審美風格問題;在第三步,他進一步理解了人道主義問題,要把愛與善推到相當深廣的領域。為了更進一步地「理解人」,他深深地藏起滿懷的愛,寧願背負冷峻的外殼,也要把眾世相縱深剖析,儘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給廣大讀者看,以期更好地理解別人,也理解自己,理解這生活在社會中的「人」。

來源:《文藝報》2019年7月29日第8版「文學觀瀾」

「文學觀瀾」由中國作家網、《文藝報》合辦,每月一期,歡迎關注。

編輯 | 劉雅

相關焦點

  • 作家劉心武:《紅樓夢》的研究是永無止境的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 王志豔)提起《紅樓夢》研究,不得不提及作家劉心武,他將紅學研究與小說、散文、建築評論並稱為自己創作上的四棵樹。最近,他又推出了全五冊百萬字的《劉心武妙品紅樓夢》。劉心武讚賞了《紅樓夢》對女性的書寫,他稱曹雪芹思想非常先進,能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正面書寫女性,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在新作裡,劉心武從秦可卿入手,考證了賈元春、妙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等原著中主要女性人物的生活原型及命運結局,揭開了籠罩在她們身上的重重迷霧。  對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劉心武認為學術研究中不要隨便給人物貼標籤,貼了標籤討論空間就小了。
  • 宅男劉心武_文化頻道_鳳凰網
    出獄後他讀到劉心武小說《這裡有黃金》,幾經輾轉,找到作家本人,幾番交往,雙方成了無話不談的密友如今的年輕人,熟悉流星雨,但未必知道劉心武。劉心武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是中國文壇鼎鼎大名的重量級領軍人物,一篇《班主任》,刊發於《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當時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未召開,該文便以敏銳的觸角先聲奪人,首開「傷痕文學」之先河,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區別於「文革」十年文學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那是一個靈魂甦醒的年代,舉國上下,如饑似渴捧讀劉心武作品的讀者多得幾近遍布中國城鎮的每一個家庭。
  • 重點講座 劉心武:《紅樓夢》詩詞大揭秘
    時間01月21日 周六 15:00-16:00地點北京 西城區 金城坊街2號金融街購物中心B1層102-134-1號——字裡行間(金融街店-劉心武書屋) 嘉賓劉心武主辦方字裡行間BELENCRE劉心武,1942年出生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
  • 從鐘擺現象到融合效應
    我國課程改革的鐘擺現象,是由改革重心的搖曳不定、認識的局限性與實踐的複雜性之間的合力、巨變和不變之間的拉鋸所引發的。融合效應是超越課程改革鐘擺現象的第三條路徑:依循教育的本體價值是融合的標準;在互動和爭鳴中形成重疊共識是融合的機制;漸變主義的改革方法論是融合的路徑。
  • 作家劉心武寫下千萬字作品 始終保持時代發聲者的姿態
    作家劉心武昨天推出新書《劉心武爺爺講紅樓夢》,現場跟孩子們分享《紅樓夢》中風箏的故事。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再讀一遍,劉心武竟然被感動,「寄!」在另一家郵局,這篇稿子終於離開了作者,開始了它未來的旅途。   關於《班主任》的編輯部命運,劉心武並不太了解,儘管他很想知道,但始終沒好意思前去打探消息。《班主任》發表於1977年12月,劉心武是從報紙上看見目錄的,他第一時間騎車趕赴編輯部,奔向總務人員所在的大屋,一下子買了十本。
  • 劉心武 : 在郵輪上推理人性謎團
    ——劉心武在「郵輪」上帶你推理人性謎團」分享會發言速記。分享人劉心武,主持人格格。格格:第一個問題,大家看到「郵輪碎片」四個字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不是一本懸疑小說?郵輪是在一個封閉空間裡面進行的敘事,非常容易讓人感受到像《東方快車謀殺案》一樣的感覺,郵輪破碎的碎片漂浮在大海當中,給人有一點驚悚的感覺。請問劉老師怎麼想到這個名字的,您對懸疑小說很感興趣嗎?
  • 皮亞傑的鐘擺實驗
    在做完示範後,向被試指明參與此次實驗的具體任務:通過檢測與鐘擺擺動有關的四種因素,即繩子末端重物的重量、鐘擺被提起的高度、推動鐘擺的力量、鐘擺繩子的長度,確定這四種因素中到底哪一種因素才是決定鐘擺擺動速度的決定性因素。
  • 不服老的作家劉心武:一進入寫作狀態就忘了年齡
    日前,劉心武在北京發布最新長篇小說《郵輪碎片》作家劉心武在中國文壇具有特殊影響力。他的《班主任》,開創了「傷痕文學」的創作流派,讓很多人記憶猶新,也不斷出現在各類考試題目中;他的《鐘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他的《揭秘〈紅樓夢〉》掀起一股「紅樓熱潮」。
  • 09 鐘擺意識
    恐懼與貪婪是兩個極端,多數時候鐘擺應處於兩極之間,但它在終點停留的時間並不長——霍華德·馬克思資本市場的情緒波動類似於鐘擺的運動。雖然弧線的中點最可能說明鐘擺的「平均」位置,但實際上鐘擺停留在那裡的時間非常短暫。相反,鐘擺幾乎始終在朝著或者背離弧線的端點擺動。
  • 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2.缺乏自控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因為自我的發展還不夠成熟,缺乏自控力,所以有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易怒、易衝動、沒有耐心……這些不穩定的情緒。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不成熟的時候容易表現出一些令父母和大人不理解的行為和現象,更容易情緒不穩定。3.
  • 《傳說法師》混沌鐘擺符文有什麼用 混沌鐘擺符文作用一覽
    導 讀 《傳說法師》混沌鐘擺符文雖然擁有不錯的效果,但是同時副作用也很大,能讓敵人的能力大幅度增強。
  • 我們的這種愛情,叫作鐘擺
    01歐·亨利有本短篇小說《鐘擺》裡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對年輕的夫妻,過著平淡的生活,天天皆是如此。於是,男人就蠢蠢欲動,跑去外面找樂子,晚上一到點數,就跑出去鬼混。就算妻子抱怨自己缺少陪伴,也依舊毫無改變。
  • 我站在時鐘的鐘擺前
    那是一口從曾祖父流傳下來的老鍾,它的鐘擺一搖一擺,時刻不停,日復一日。有時候,我會呆呆地坐在鍾前,盯著不停搖動的鐘擺,看上一下午,聽奶奶說,那個鐘擺從來沒有停下來過,而且一直都非常準時,這是陪著她長大,出嫁,成家的一件寶物。有一天中午,剛剛打完球的我酷熱難耐,回到家裡,沒有可以喝的水,家裡人也都出去了。唯一在我面前發出聲響的,是這口陳年老鍾。平日裡輕搖的鐘擺聲,在那一天中午格外刺耳。
  • 劉心武解讀jpm清晰完整
    劉心武解讀jpm高清完整,好課分享(有需要的找我)為什麼從古自今,所有人都倡導我們要學習,是因為學習能獲得知識
  • 鮮為人知的「鐘擺效應」在職場溝通、團隊管理及情緒管理裡的應用
    大家只要在腦子裡形成這個鐘擺印象就行了,這對於下面內容的理解會更加形象。(02)鐘擺效應在古代軍事上應用古時候沒有擺動的鐘擺,卻在軍事上已經摸索到「鐘擺」裡蘊含的威力。幾千年沉澱的兵法典籍,無數的軍事家寫就許多兵法著作,如果非要用兩個字來歸結的話,那就是「正」和「奇」兩個字。
  • 4.16 「鐘擺」運動的原理
    導語:股價圍繞價值中樞做上下波動的「鐘擺」運動,在不同市場環境中會出現情緒溢價或折價,當情緒到達極點後會向價值中心回歸。近期鯤鵬哥跟一些做資產管理的機構聊天,大家普遍的感覺是現在整個市場資產慌,沒有特別明確的資產可以配,債券不好做,外匯暫時穩定了,但預期也不太明朗,信託的好品種更是非常少,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黃金中長期確定一些,不過也擔心資金再次湧進美元,在整個市場資產慌的環境下,股市的風險相比於其它槓桿資產還小一些,所以有部分資金會選擇進入股市,這也是為什麼北上資金近兩天連續流入的原因
  • 年輕的鐘擺
    誰知,僅僅兩年時間,鐘擺似乎擺了過去,難道真是風水輪流轉?在70年代「黨外」發跡階段,都會知青是推擁主力;隨著時勢移變,80、90年代,農村中老年層成了民進黨的主要支持者;至陳水扁的崛起,則是都會知青與農村中老年的合作成績。當時,都會知青更是指標族群,快樂希望,春天的花蕊,扁帽工廠,一時蔚為奇觀。
  • 「紅學」專家劉心武用七萬字,為孩子打造一把走進《紅樓夢》的鑰匙
    劉心武潛心打磨數年,只為獻給孩子為什麼說劉心武是給孩子們講《紅樓夢》的不二人選?懂「紅樓」自1993年開始,劉心武就陸續發表了數篇研究《紅樓夢》的論文,出版了多部專著,如《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紅樓夢>八十回後真故事》等,「紅學」泰鬥周汝昌曾專門寫信贊起「善察能悟」。
  • 鐘擺效應:靜候白馬股主升浪的到來
    2002年以來,A股市場經歷了三次比較明顯的風格轉變,呈現明顯的「鐘擺效應」,最近一次是2015年7月至今。對比前兩次,此次白馬股主導的「業績為王」的風格,時間和空間都還有延續的需求;對長線投資者來說,在白馬股的震蕩中尋找低點介入,靜候主升浪的到來,是未來數年勝率較大的操作。
  • 你應該知道的鐘擺效應,帶你從一個方面看待你的感情
    有了犧牲者就會有放縱者作為犧牲的最後一種特性——鐘擺效應模型是:犧牲者——中心——放縱者鐘擺效應的主要概念是如果你為了伴侶犧牲對方酗酒也不是負擔所以你不必放棄你的熱情和愛意,只為了提供一個穩定、可預期的環境來彌補不穩定和不可預期的伴侶一句結語:雖然彌補伴侶的放縱不是你的指責但對方的放縱行為確實是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