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好好做教育,我是王老師,請跟我一起走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的同步課堂。
你讀過《明日歌》嗎?「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皆蹉跎。」讀著這首詩,你是否也有白駒過隙,光陰不再的感慨?讓我們走進課文《匆匆》,看看時間是怎樣悄無聲息的從朱自清先生、從我們的身邊溜走的。

朱自清(1898--1948),中國散文家、詩人、古典文學研究家。原名自華,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早期詩作表現對黑暗現實的憂憤和對光明、對美的憧憬;散文風格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鍊、文筆秀麗著稱。著有詩集《雪朝》,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文藝論著《詩言志辨》等。有《朱自清全集》行世。

課文一共三部分,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作者根據自然界景物交替更迭的現象,說明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段首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描繪了自然界中我們司空見慣的一些景象,表明大自然景物的交替更迭是時間飛逝的痕跡。然後通過一個看似在發問的句子「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吧: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這是作者透過自然景物交替更迭的現象不斷發問,設問靈巧,不斷追問,扣人心弦,逼著人去思索人生嚴肅的問題。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寫自己八千多個日子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作者思緒萬千,由景及人,嘆息不已。
第2個自然段中「……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運用了奇妙的比喻,說明「我的日子」是多麼渺小,消失的是那麼迅速,無聲無息,無影無蹤,表現出作者的十分無奈的愁緒。
第3自然段中,最後幾句「於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運用一組排比句描寫日常生活的細節—洗手、吃飯、靜默時、伸手遮挽時、躺在床上時、睜開眼睛時、掩面嘆息時,作者以細膩而獨特的筆觸,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而人們卻無所察覺。
第4自然段中運用了一連串的問句,是作者把情緒進一步發揮和推進,以一連串問句,追蹤自己生命的痕跡,反省著「過去的日子」。它同第1自然段中的問句一樣在文章結構中,巧妙地起到了情感線索的作用,一層緊扣一層地點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題。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寫作者再次發出內心的感嘆——日子一去不復返。本自然段只有一句話,這句話與第1自然段中最後一句前後照應,再一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戀。

作者藉助大自然景物的交替更迭說明時光飛逝,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描寫告訴我們時間在悄悄流逝,反省自己「赤裸裸」地來又將「赤裸裸」地去而「不能平」;表達了他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同時也警示我們珍惜時光,做有意義的事。
時間的流逝本是人司空見慣的平常現象,為什麼作者卻能寫的如此感人呢?這是因為一是作者善於抓住大自然中一些常見的景物在時光中的變化來告訴我們時間在靜悄悄地流逝;二是作者善於捕捉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來表明時光在我們身邊匆匆而過,而不被我們察覺;三是作者巧妙的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讓所描寫的事物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四是作者善於觀察,他眼中所見,心中所想跟常人不一樣。

時光流逝我們無法控制,但是我們要思考在飛快流逝的時間裡要做些什麼,做些什麼有意義的事,才能不負光陰,不負自己的青春年華。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少年。」可愛的同學們,趁青春年少,好好把握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努力學習,提升智力,加強鍛鍊,增強體質,長大後才能更好的為祖國的建設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