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何安安
如果提到唐朝,你會想到什麼?璀璨的大唐文化及唐詩背後有哪些趣味故事?如何讓我們和古人之間有一些連接?6月13日,在歷史幻想兒童讀物「甲骨文學校」系列新作《大唐長安城》的新書網絡首發活動中,該書作者黃加佳與國家圖書館少兒館館長王志庚、兒童閱讀研究者王林,以及金牌閱讀推廣人李崢嶸一起,就如何讓青少年輕鬆走進中國歷史,了解古代文化,提升寫作創想力等一系列問題展開對談。黃加佳表示「如何讓我們和古人有一些連接,特別是人性上的連接,感情上的連接,生活上的連接,這是很有必要的。」
6月13日,由新經典文化·愛心樹童書主辦的主題為「回到大唐長安趣味解鎖古代文化知識」的「甲骨文學校」系列新作線上分享會現場。從左至右依次為:王林、王志庚、黃加佳、李崢嶸。
以孩子的閱歷理解古詩詞很有難度
《大唐長安城》是黃加佳繼《甲骨文學校》及《絲綢之路歷險記》之後推出的最新一部作品,在這本書中,作者延續了上一部作品的人物設定,講述正在上小學的悠悠、田田和小布丁憑藉李白的傳世墨寶《上陽臺帖》來到了唐玄宗時期的長安城。因一場離奇的案件,冒險三人組結識了李白、杜甫、王維、賀知章、孟浩然等大詩人。他們在長安城穿唐裝、品唐食,參加文雅詩會、觀賞胡旋舞,還幫助李白洗刷了冤屈……
《大唐長安城》書中插畫。
在該書的網絡首發活動上,黃加佳從新作為什麼選擇唐朝講起。黃加佳說,在她看來,很多孩子都是通過背誦唐詩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的,從背誦「鵝鵝鵝……」開始,自己的童年也不例外。當她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黃加佳認為背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在自己的兒子上學的時候,她發現了同樣的問題,背不下來,經常張冠李戴鬧出笑話。這讓黃加佳意識到,雖然唐詩特別美,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但以孩子的閱歷,理解深遠的古詩詞是很有難度的。
黃加佳希望找到一種方法,讓孩子可以不靠死記硬背,在開開心心的情況下把古詩記住,不再把大詩人們看成撲克牌裡的人,和他們親近起來。因此,黃加佳將自己的新作創作背景放在了唐朝,讓孩子和唐朝的大詩人們交朋友,在快樂中學到知識。事實上,書中提到的很多場面都是黃加佳兒子的真實生活寫照。
《大唐長安城》書中插畫。
王林對黃加佳的觀點表示了贊同,因為背古詩也是他童年的難題,因為不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前因後果,即使是作為白話,或者最淺顯的那些詩,背起來也不容易,而且很容易串。在《大唐長安城》中,黃加佳寫了李白、王維等大詩人聯詩聚會,很好地展現了那個時代文採風流、詩人輩出的精彩一面,讓孩子了解整個時代背景、創作背景,不再硬生生地去記古詩詞。
王志庚認為,大部分孩子可能都存在類似的問題,這是因為古文跟我們現在的生活離得比較遠,造成古文與我們在生活體驗,包括語言和習慣等方面,會有一種隔膜,以至於不太願意去學文言文。而在《大唐長安城》中,巧妙地融合了近三十首其他必備古詩詞,如:《春曉》、《詠柳》、《贈孟浩然》、《村居》、《江南》等。
如何讓我們和古人有一些人性方面的連接?
在創作時,黃加佳參考了《新唐書》《舊唐書》和《論語》《唐摭言》等多部史料,同時結合諸多出土文物如十二生肖俑和「論語玉燭」酒籌筒。在保證史實準確的前提下,將三位主人公搖身一變:悠悠戴著滑稽的幞頭,小布丁穿著高腰石榴紅長裙,田田眉心貼著花鈿,在長安城各個不同的「坊」間出入。
《大唐長安城》書中插畫。
在活動中,黃加佳提到,在該書的第三章,安野那姬是一個粟特人。一開始,黃加佳寫安野那姬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自己是粟特人。但後來,黃加佳想到一個問題:粟特人會說自己是粟特人嗎?還是唐朝人叫他們粟特人?在查閱史料時,黃加佳發現,唐史中提到昭武九姓,也是說粟特人有九個姓,因為她姓安,所以是安國人。於是黃加佳將這裡改為她自己說:「我是安國人。」
《大唐長安城》書中插畫。
王林說,他把這套書定義為兒童歷史穿越小說。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怎麼樣說才能讓孩子聽得懂、看得進去、記得住?書中穿越的情節讓王林想到了《獅子、女巫與魔衣櫥》,學生們進了魔衣櫥以後,就到了另外一個王國開始「異行」——包括莫裡斯·桑達克的《野獸國》也是穿越。孩子們如何看待歷史類或者小說類讀物呢?作為國家圖書館少兒館館長,王志庚注意到,穿越類的小說比較受孩子歡迎。他認為,作為虛構小說,不一定要太考慮純歷史的東西。但這本書不同於一般幻想小說的定位,特別是在對於現實與幻想時空的關照上。
「甲骨文學校」系列(《甲骨文學校》《絲綢之路歷險記》《大唐長安城》),黃加佳著,愛心樹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在創作過程中,黃加佳意識到一個問題,歷史不單是王侯將相的歷史。黃加佳說,現在很多給孩子的歷史書都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但這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會覺得「這和我有什麼關係?」「誰打贏了跟我有什麼關係?」「我為什麼要知道他?」
「如何讓我們和古人有一些連接,特別是人性上的連接,感情上的連接,生活上的連接,這是很有必要的。」所以黃加佳非常希望可以讓孩子回到歷史場景當中,知道唐朝人衣食住行和我們現在的同與不同。故事中,悠悠赴唐玄宗的千秋之宴,宴席上有四個菜。黃加佳從詩僧寒山的詩中找到了四句相關的美食:扒豬臉、蒜泥白肉、糖醃螃蟹,以及生魚片,「讓孩子們穿越回唐朝可能發現,原來我們的飲食文化這麼源遠流長。」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羅東
校對丨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