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新加坡官委議員陳慶文接受新華網新加坡頻道記者採訪 郭小天 攝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4月15日電(記者 李小雨 符傳威 實習記者 陳麗婷)在4月11日舉行的清華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城市化和城市管理國際論壇上,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新加坡官委議員陳慶文接受了新華網記者專訪,從「新加坡經驗」出發討論公共住房政策、社會經濟轉型、勞動力短缺等熱門話題。
記者:中國大城市現在大力推行自住型商品房和廉租房。這方面新加坡起步較早,新加坡政府怎樣做到讓大部分的人住在政府的「保障房」當中?
陳慶文: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政府對公共住房的決心,這對於保持、提升新加坡人的政治參與度而言非常重要。新加坡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所以在建立初期,政府給予新加坡人一種國家歸屬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新加坡公民需要一個共同奮鬥的目標。公共住房政策的實施讓每個新加坡人都能有一個家,令新加坡人感覺到這片土地就是我的祖國,這種政策對於提升國民歸屬感來說非常重要。一旦政府有了決心,在實施政策的路上,無論有多大困難都可以跨越,同時民眾也會認同政策的重要性。從新加坡公共住房發展的過程中,實際上可以看到政府如何努力地迎合市民不斷上升的生活需求。新加坡人認為住房是一項基礎政策,是一種公民應該享有的權利,這就給予政府一定壓力去發展公共住房,所以現在新加坡組屋的設計和完成度都和私宅或者公寓無異。總的來說,政府有決心,決心產生承諾,承諾保證住房永遠作為一項基礎的政策。
其次就是政府對公共住房市場的幹預。在這個領域裡面,新加坡政府的幹預度是比較高的。自由市場經濟認為政府對市場的幹預應該能少就少,但我認為如果談到公共福利問題,那是自由市場經濟無法提供的,這就代表政府需要有效進行幹預,回應民眾需求。我認為政府和市場之間需要一個平衡,當市場無法滿足民眾需求時,政府就需要進行幹預,特別是在公共住房領域。一個人如果能在這片土地上安家樂業,有財產、房產,那我想他們會更願意留在這個國家生活以及為這個國家奮鬥。
在新加坡,公共住房能夠成為國民資產之一,並具有升值價值。比如說,我父親在1974年以17000新幣購買了一個公寓,40年後,這套公寓有可能已經升值至500000新幣。所以,新加坡組屋不僅是一種公共住房政策,更是國民資產。民眾事實上能夠得到政府的照顧,而這樣,他們也會好好保護社區環境,良好的社區設施,互相尊敬的鄰裡環境,你能感受到人們正在融入社區、成為社區中的一份子。而且這也有政治意義,新加坡公民會對政府官員的選舉更加謹慎,因為他們想讓政府領導人維持這種良性循環。
記者:現在中國正在經歷經濟轉型,各個城市在根據自己的特點,打造最適合自己的經濟模式。我們知道新加坡在上個世紀也經歷了多次轉型,從勞動力密集的社會變成現在集金融、外貿、製造業多面發展的社會。您能介紹新加坡經濟轉型當中的一些經驗嗎?
陳慶文: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教育。政府必須提供一個與國際接軌的教育系統。我認為教育對於中國而言十分重要。如果中國想要繁榮富裕,想要讓更多的人民脫離貧困,就需要更關注教育問題,教育可以讓中國與全球經濟接軌。我認為中國教育應該和中國社會需求緊密聯繫,這樣無論什麼專業的學生,他們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和技巧都能讓他們在畢業後過上舒適的生活。
中國有很多聰明且有能力的人,那些人才可能志不在中國,認為中國經濟體的量不夠大,這樣來看,中國經濟和世界接軌就十分重要了。這說明了中國人可以直接為世界經濟做貢獻,而促進世界經濟對中國未來發展會有十分正面的作用。我認為,中國經濟的驚人發展是由於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我每次來訪中國都帶有一種非常複雜的感情,對中國既敬佩又恐懼。中國發展太快了,它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新加坡很難再找到一個領域能領先於中國。因為中國面積廣,資源豐富,人才資源集中,創新技術正在發展,再加上中國人特有的民族特性,所有這些都能幫助中國走在世界前列。
另外一個日漸重要的因素是,中國應開始吸引世界對中國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就像現在的美國,美國有蘋果公司,它們創造出一個概念,就是每個人都需要一件蘋果產品。這樣可以讓中國經濟煥然一新,不再僅僅是一個「世界工廠」,中國產品不再僅供國內市場所需,或以低廉價格大量存在於國際市場,中國應有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創新形象。我認為中國可以提供一些改善環境的措施,在這個領域裡中國可以讓世界有所不同。中國非常關注環境問題,比如說空氣汙染、水汙染問題。中國人口在增長的同時,帶有增長的需求,他們對土地的需求也同樣在增加。如果中國可以在這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帶給全球可執行的方案,這樣中國經濟將會得到全球矚目,而且不會再有人說中國只生產廉價產品,中國會成為一個關心全球問題並提供創新解決方法的國家。
環境問題是中國真正可以改變全球的領域,這裡面教育也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樣地,這也是中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展望未來,中國需要一個嶄新宏大的自我介紹,這個故事必定是關於中國如何帶領世界,中國如何通過創新方法為全球經濟做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