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關於加強語文教育、減輕學生負擔、取消中高考外語考試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
語言文字是溝通交流的基本工具,更是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教育部高度重視語言文字的教育功能。
一、 注重規劃語言文字工作
為進一步夯實語言文字工作基礎,加強學校語言文字工作,配合《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發布實施,教育部、國家語委2017年1月印發《教育部、國家語委關於進一步較強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教語用〔2017〕1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的總體目標是打造全社會語言文字規範化建設的示範標杆,培養學生「一種能力兩種意識」。「一種能力」即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兩種意識」即自覺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意識。《意見》就如何進一步加強學校語言文字工作提出了6個方面的工作措施和要求,並制定了《中小學語言文字工作指導標準》。
二、重視大中小語文教育
祖國語文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培養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創新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教育部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對語文教育採取了不同的措施進行加強。
1.中小學語文教材實行統編統審統用,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根據中央要求,義務教育和高中語文教材由教育部組織統編和統一審查,從2017年秋季開始在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統一使用,至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統籌安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擴大體裁的覆蓋面,提高題材的多樣性,浸潤滲透,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予以加強:一是增加古詩文比例。小學語文古詩文有129篇,其中古詩詞112首、古文14篇、古典名著(節選)3篇,除拼音、識字單元外,古詩文佔全部選篇的36%。初中語文教材有古詩文132篇,其中古詩詞84首、古文41篇、推薦古代名著7篇,佔全部選篇的48%,較原人教版教材有大幅增加。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二是增設專題欄目。如小學的「日積月累」欄目,安排了楹聯、謎語、諺語、歇後語、蒙學讀物等,使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初中的「綜合性學習」欄目,專門設計了傳統文化專題,圍繞傳統文化中的某個關鍵詞開展資料收集、閱讀、討論、創作、社會實踐等活動,以使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從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2.大力加強大學語文教育工作。教育部首先從宏觀上加強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召開教學改革研討會,認真研究了新形勢下進一步深化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路和舉措,強調大學語文的重要性,應當成為普通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其次,通過指導和推動改革教學方法,加強精品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以及教材建設,著力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質量。第三是通過委託多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開展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專題調研,通過調研進一步了解實際情況,總結經驗,分析問題,加強和改進教育教學。
3.加強漢字教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漢字教育,在學段目標與內容中分階段提出了明確要求,如:第一學段(1—2年級)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願望。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範、端正、整潔。第二學段(3—4年級)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等等。2011年,教育部印發《關於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2013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中小學書法教育以語文課程中識字和寫字教育為基本內容,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基本目標,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適度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的定位。提出 「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寫好漢字;硬筆與毛筆兼修,實用與審美相輔;遵循書寫規範,關注個性體驗;加強技能訓練,提高文化素養」4個基本理念。本著「重視學寫毛筆,但不忽視硬筆」的精神,簡要明確提出硬筆學習的目標與內容要求,分年段較詳細提出毛筆學習的目標與內容要求。
三、利用考試評價等強化語文教育
高考語文命題一直不斷加大對語文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考察力度。教育部正在研究提出新的高考評價體系,語文高考評價體系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將以考促評,以評促用,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視語文學習,提高母語應用能力和素養起到積極作用。
同時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工作列入了《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和各省級語言文字培訓測試機構組織積極推動黨政機關、教育、新聞媒體、印刷出版文字編輯、廣告製作等行業相關從業人員開展漢字應用水平測試等工作。同樣列入《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還有提高普通話推廣力度和效度的工作。教育部語用司在有關單位開展中小學生普通話口語能力評價標準及測試體系研究工作,提高中小學生語言文字規範意識。
四、合理設置外語課程
經國務院同意,根據《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教基〔2001〕2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小學中高年級才開設外語課程,「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對小學英語教學共提出兩個級別的要求,一級為小學三、四年級的教學目標要求,二級為小學五、六年級的教學要求。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超過二級的要求,有困難的地區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後可以適當降低要求」。在開設英語課程的同時要求「保護和支持日語和俄語等其他語種的外語教學,鼓勵以其他語種作為主要外語課程的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
目前全國實施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對外語課程課時有明確要求,只佔九年總課時的6—8%。2011年底教育部修訂發布的義務教育英語、日語、俄語課程標準,突出了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考慮了全國各地英語教育發展的階段性和地區不平衡性等因素,合理設置了課程內容和課程容量,適當降低了目標要求。如英語課程的二級水平(小學畢業)只要求學生「能藉助圖片、圖像、手勢聽懂簡單的話語或錄音材料」,「能運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用語」,詞彙量的要求是600至700個單詞和50個左右的習慣用語。
教育部正在組織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修訂,除英語之外,還規劃了日、俄、德、法、西五個外語語種,適應不同學生學習不同語種的需要;降低了外語課程必修學分要求,增加選修學分要求,設計了選修I(參加高考學生必選)、選修Ⅱ(拓展提高類)課程,強化了外語學習不同水平要求,滿足學生差異化外語學習需要。
外語是國民關鍵能力之一,要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國民外語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在全面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中高考外語考試不能取消。但是《實施意見》同時提出對外語教學及考試進行綜合改革的明確要求,教育部正在落實此項要求,並選擇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試點,力圖在加強外語考試系統性、科學性的同時,滿足教學、招生、社會評價等多方面需求。
感謝您對教育事業的關心與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