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信息越多,我們越接近真相?你認為事實是這樣的嗎?

2020-12-14 清樂令

從前,人們若要形容某人見識廣博、學富五車,多半會說出這句話以作稱許,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興起和普及,加上智慧型電話的全面應用,幾乎人人都能讀到全球各地的信息,要知天下事,也真的不必出門,只需要一機在手。

誠然,現今社會,信息已然到達泛濫的程度,加上高度的全球化,以及各種各樣自媒體的誕生,的確會令人萌生錯覺,一種認為我們已經能看遍全世界,比前人更接近真相的錯覺。之所以是錯覺而不是事實,在於這想法中隱含的兩大前設:信息的正確性和全面性。

既不正確也不全面

與前人相比,我們確實擁有更多接觸不同信息的機會與渠道,獲取各式信息所要付出的成本(不論金錢抑或時間)亦大大降低;只是看得多,不等於我們看的都是真實而準確的信息,更不代表我們看到的信息就是真相的全部。

假如要談信息的正確,我們就不得不認識「後真相」一詞。

二○一六年,《牛津英語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選為詞彙榜首,以此標誌著我們已步入「後真相年代」。所謂「後真相」,意指「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最終令客觀事實被個人立場所掩蓋,即使真相一而再的被公開和驗證,不少人仍堅信立場多於事實。

然而,這一詞語其實不是新近產物,若要追溯其源起,估計就是出自塞爾維亞籍美裔劇作家Steve Tesich在一九九二年於《國族》雜誌發表的文章,以表達「真相是次要」之意; 只是在此概念被提出後的二十多年間,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令生產信息的邊際成本接近零,媒體亦因為面對極大的經營壓力而往「標題黨」、「煽色腥」的方向走去,加上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平臺,由以往的信息接收者變為信息生產者、自媒體,既無需接受專業訓練,亦沒有操守指引,令信息生產漸趨非專業化。正因如此,網絡信息、社交平臺上的內容雖然以秒速誕生,數量驚人,但質素卻不一定有所保證,更遑論真確性。

再者,就算不考慮信息的正確性,網絡信息的全面性亦有待商榷。社交媒體的興起,大大改變了民眾的閱讀習慣,而為了迎合這群陣容越見強大的讀者,網絡信息的製作亦變得輕巧化、碎片化,讀者根本無從得知事情全貌;同時,在大數據的配合下,社交平臺和搜尋引擎比以往更能掌握消費者的喜好和口味,能藉著算法將相關、相近的信息推送到我們眼前,結果,大家看得不少,卻只是看著與自己立場和想法一致的信息,猶如走進了一個「回音壁」。

流言的幫兇

換言之,今時今日的我們雖然看得比前人多和廣,卻不代表我們能更接近真相。

然而,或會有人認為,就算我們無法受益於網絡科技的發展而比以往更接近真相,那極其量只是「美中不足」,不見的是壞事。但事實卻是,假如我們不認清自己與真相的距離,在網絡科技的便利下,我們或許成了流言的幫兇而不自知。

日本傳播學者松田美佐在其作品《流言效應:沒有謠言、八卦、小道消息,我們不會有朋友、人脈,甚至活不下去》中,將流言定義為:人與人之間口頭傳播的信息;而將這個定義放置於網絡年代去理解,那些我們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貼文、在通訊軟體裡傳送的文字、圖片和語音訊息,亦理應可納入其中,所以,一旦我們將未經證實、片面的信息視之為全部真相,在「人人皆是自媒體」的今天,影響範圍絕對比我們想像的來得大,禍害也是極為深遠。

而更令人憂慮的是,縱使流言在網絡科技加持下,殺傷力比以往來得大,卻不是人人都有「把關」的自覺,這一來固然是由於我們都下意識地將網絡中的信息看成真相,掉以輕心;二來則覺得自己與傳播流言來加害別人的壞人有一段距離,不過,松田美佐在書中明確指出,傳播流言的並不一定是居心不良的壞分子,反而抱著「消息不一定正確,但以防萬一,還是先轉發出去」心態的好人,可能才是大多數。

縱使情況看似絕望,但要在信息海洋中站穩腳步,甚至成為別人的指路明燈,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因為松田教授在書中指出,流言的傳播亦有其根據和條件,具體就可以歸納成公式:R~i×a,即是流言的強度或散布量(R),和對當事者造成問題的重要程度(i),及該話題的證據的模糊程度(a)成正比。換言之,假如信息不太重要或足夠詳實的話,根本不會成為流言,而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行前一步,做好求證和核實工作,令信息由虛虛實實變成足夠翔實,杜絕其繼續誤傳的可能。

網絡科技就如一把雙面刃,它既給予我們接觸海量信息的可能,也為我們帶來以假信息、流言來摧毀信任機制的危機。然而,就算我們暫時沒有辦法去接近真相,但在背道而馳與守住陣地之間,大家還是可以抱持批判思維,事事求證、查核,當個負責任的傳播者——這身份看似與我們很遙遠,但其實每日拿著手中電話在傳微信語音訊息、發布心情貼文的你和我,早已不能在這場信息科技的大棋局中輕易抽身。(高嵐)

相關焦點

  • 巨大信息爆炸的時代,你真的做好準備了嗎?帶你看資訊時代的真相
    這提醒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們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多,信息的更迭速度越來越快,為何有價值的、讓人銘記的信息反而「變少」了?為何信息越多,很多人反而在變得「閉塞」?「信息把關人」的重要性一個不難發現的事實是,信息越多,並不代表我們越聰明、越開放;因為信息不僅僅講求數量,更關鍵的是:質量。比如,一則信息是否是真實、準確、客觀?
  • 事實與真相,你選哪個?
    其實,很有意思,學社會學這麼久,都沒深刻地認識到真相與事實的區別。直到今天,才意識到這句話的重要性,竟是源於感情。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糾結與真相是什麼?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糾結的真相併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事人和輿論大眾怎麼看待真相這一事實。
  • 路由器天線越多性能就越強嗎?真相太殘酷
    在這時候,無線區域網標準迎來了快速的更新迭代期,所以路由器的變化最大的就是天線數量隨之越變越多,由原本的一根天線變為兩根、三根、四根等等。可是為什麼無線路由器的天線會越變越多呢?這是因為2009年,在IEEEE802.11標準列表中更新了IEEE802.11n。
  • 乾貨分享:為什麼高手總是比你更能接近真相?
    但當這張圖片被放大後,我們才看清小孩子的左邊坐著一位母親,這位母親也在刷著手機。顯然主持人更準確的話題是從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我的看完整期節目的感受就是看的越全面,才能越接近真相。這是真相嗎?不是!真相是,煮的米飯上面有些髒東西,管仲不想浪費而偷偷的吃點有髒東西的米飯,而把好的部分留給孔子。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誤判?是因為人性的弱點。我們不是先看到事實後,在產生觀點。而是先有自己的觀點後再去羅列證據。
  • 傳媒觀察 | 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編者按:「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評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有人認為,這個詞或將成為「定義我們這個時代的詞彙之一」。儘管英國和歐盟的官方財政機構都對上述觀點提出批評,拿出事實反證,稱這些說法是斷章取義,忽視了歐盟對英國的巨額財政支援,純屬誤導。但是因為無論是英國的財政部門還是歐盟的財政部門都代表了傳統精英,先天不為脫歐派支持者所信服,因此,反對脫歐派列舉的事實越多,這個議題就被暴露在公眾視線之下越久,脫歐派的論調也就因之傳播得更廣,其結果就是謊言被當成了事實。
  • 傳媒觀察|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編者按:「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評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有人認為,這個詞或將成為「定義我們這個時代的詞彙之一」。儘管英國和歐盟的官方財政機構都對上述觀點提出批評,拿出事實反證,稱這些說法是斷章取義,忽視了歐盟對英國的巨額財政支援,純屬誤導。但是因為無論是英國的財政部門還是歐盟的財政部門都代表了傳統精英,先天不為脫歐派支持者所信服,因此,反對脫歐派列舉的事實越多,這個議題就被暴露在公眾視線之下越久,脫歐派的論調也就因之傳播得更廣,其結果就是謊言被當成了事實。
  • 女人生孩子越多就老得越快,是真的嗎?答案是這樣
    最近在和一個朋友聊天時,隨口問起,「你有計劃要二胎嗎?身邊很多人都生了二胎,是不是也想生一個?」沒想到朋友馬上否定,說我才不要生二胎,生一個孩子老五年,我是堅決不生了。很多女性朋友也很關心,真的是生的越多就老得越快嗎?
  • 掃黑除惡法院人︱陳學清:保持理性 方能接近事實的真相
    掃黑除惡法院人︱陳學清:保持理性 方能接近事實的真相 2020-12-17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媒觀察|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傳媒觀察|...
    編者按:「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評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有人認為,這個詞或將成為「定義我們這個時代的詞彙之一」。儘管英國和歐盟的官方財政機構都對上述觀點提出批評,拿出事實反證,稱這些說法是斷章取義,忽視了歐盟對英國的巨額財政支援,純屬誤導。但是因為無論是英國的財政部門還是歐盟的財政部門都代表了傳統精英,先天不為脫歐派支持者所信服,因此,反對脫歐派列舉的事實越多,這個議題就被暴露在公眾視線之下越久,脫歐派的論調也就因之傳播得更廣,其結果就是謊言被當成了事實。
  • 事實真相、無罪辯護與律師良心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事實真相,就具有「人為建構」的屬性。尤其對於口供定案的案件來說,幾份筆錄能夠「互相印證」的事實,過去有沒有發生過,實際上只有天知道,但是,在證明標準上,這個事實在法律上是「清楚」的。當然,如果我們過於悲觀,以為不可能發現真相,那麼,我們又陷入了懷疑主義。這是不可採的。因此,從委託人的立場來看,以前有個笑話,律師拿到勝訴判決,跟委託人說,正義已經實現了。
  • 你的恐懼越多,你對孩子要求就越多
    你自己的恐懼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如果你是一個恐懼的家長,你就會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你的恐懼越大,你眼中小孩的問題就越多。恐懼導致掌控。你越恐懼,你越傾向於去把握住某種東西,以讓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頭腦,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們像水一樣流動,很難被掌控。
  • 你的恐懼越多,你對孩子的要求就越多
    沒有你的角度、判定、認為,你眼中會有有問題的小孩嗎?如果你眼中有有問題的小孩,那是誰的問題?誰製造出了一個有問題的小孩?是你,你創造了一些問題概念,然後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看成了一塊醜陋的石頭。如果你認為你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一定先反過來,在你自己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銀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儀的鏡頭上有沒有問題。
  • 事實真相:你想像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
    事實真相是,當一個故事談論兩個差距巨大的群體時,我們要意識到,事實並沒有那麼極端,大部分人的情況都處於這條鴻溝的中間。   事實真相是,很多事物看起來一成不變僅僅是因為變化得很慢而已。儘管改變很小,但水滴石穿,量變引起質變。要克服宿命論,你要留意到一點一滴的改善,時刻更新你的知識。或者是和長輩們談一談,然後你會發現,原來現在的價值觀與過去那麼不一樣。
  • 為什麼說法律事實不是客觀真相?
    在第1個模塊我給你講了法律人的6種基本思維模型,從這一講開始,咱們正式進入第2個模塊。事實的發現與描述,我將帶你看看法律中的事實和普通人眼裡的真相有什麼不同?在普通人的眼裡,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依賴於我們的主觀意識。法律要實現公平正義,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事實真相嗎?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親眼所見的也未必就是事實,有證人證言的也不一定是事實,甚至證據越多,事實反而越來越複雜。
  • x.pose智能衣服信息分享越多越裸露 你敢穿嗎?
    紐約大學學生陳雪娣(Xuedi Chen,音譯)以一種完全獨特的方式把網絡分享信息與現實世界的裸露聯繫在了一起。這件衣服敢穿嗎?分享信息越多越裸露  陳雪娣與合作夥伴佩德羅·奧利維拉(Pedro Oliveira)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了一件服裝,把20塊手工切割的電致變色薄膜,鑲嵌到黑色、有彈性的網格中,薄膜能由不透明的狀態轉變為透明狀態。陳雪娣把為紐約大學「論文周」(Thesis Week)製作的這套服裝稱作「x.pose」。
  • 「媽媽,不是這樣的!」你以為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聽孩子說說
    「好吧,我帶你出去報仇!」每天都要在家斷官司,這次是大寶告狀,說弟弟打他,但爸爸堅持認為,是哥哥動手打弟弟,還兇他了。等我出去,帶倆孩子面對面聊這事兒,寶爸一直說大寶撒謊,先動手打弟弟的。我問二寶:「你打哥哥哪裡了?」「小手!」二寶很驕傲的說,還擦乾了眼淚。寶爸說:「我看著哥哥要打你呢,還在兇你,不是嗎?」二寶歪著腦袋想了想,說:「不是!」寶爸這次徹底黑臉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只是看著倆娃,轉身「唉」了一聲,走開了。
  • 越接近過年金額越大,這樣任性的紅包你見過嗎?
    春節期間會有不明真相的紅包不定時無組織無紀律地出沒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份
  • 說好實話有那麼難嗎?用事實說話:透明溝通的8項原則
    這說明我們在準備和進行真相談話時需要【保持警覺】。首先應該回顧【事實】。★字典中對事實的定義是「確實存在或發生的事情,這些事情確實存在,是一個真實的信息」。你應該這樣搜索事實,對事實進行解讀、反應並做出期望結果。
  • 肌肉越大,壽命越短?真相其實是這樣的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竟流傳著「肌肉男壽命短」的謠言(小編懷疑是不想健身的人,故意造謠,給自己找不健身的藉口)他們說的有理有據,「力量訓練會耗損人身體的精氣神,肌肉練得越大,說明身體的損耗就越多,所以壽命也就越短,甚至不如不健身的普通人」。
  • 這十本投資書籍,讓我們更接近真相
    說到投資,我覺得多讀一些書肯定是有必要的,特別是一些初入股市的朋友,我經常跟他們說:「打過麻將嗎?你說你連二五八萬都沒認完,怎麼就敢上牌桌子呢?」讀書的作用不在於能讓你直接在股市上賺錢,更重要的是讓你把牌搭子理順再上牌桌子。高送轉是什麼?市盈率是什麼?K線圖是什麼?這些基本概念都沒搞清楚,你說你炒股不就是跟玩老虎機一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