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曾經有檔節目叫做主持人大賽,其中一個環節是「看圖說話」。
先展示圖片的一部分,在逐漸地把整張圖放出來。
考驗的是主持人隨機應變的能力。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幅圖,是一個小孩子在沙發上獨自玩手機。
參賽的主持人從「電子產品對兒童社交的影響」這個話題展開說明。
但當這張圖片被放大後,我們才看清小孩子的左邊坐著一位母親,這位母親也在刷著手機。
顯然主持人更準確的話題是從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當我們抱怨孩子總玩手機時,以為是手機對孩子的影響大。
殊不知,對孩子影響更大的不是手機,而是也同樣玩手機的家長。
心裡學有個效應叫做:管窺效應。
意思是通過一個管子看東西,雖然對這個東西來說你能看的很清晰,但卻看不到這個東西以外的環境。
孔子有過一段很艱難的時期,而他的弟子管仲卻背著孔子偷偷吃米飯。
這是真相嗎?不是!
真相是,煮的米飯上面有些髒東西,管仲不想浪費而偷偷的吃點有髒東西的米飯,而把好的部分留給孔子。
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誤判?
是因為人性的弱點。
我們不是先看到事實後,在產生觀點。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士透著自家的玻璃看向鄰居在外面晾曬的衣服。
對身邊的朋友說:對面的人真是太懶了,衣服永遠都洗不乾淨。
朋友走了過去仔細看了看說:不是對面的衣服沒洗乾淨,而是你家的玻璃沒有擦乾淨。
這位女士心裡先有了對方很懶的想法,然後通過髒衣服肯定對方真的很懶,哪怕這個證據是憑空捏造的。
因為她心裡的觀點屏蔽了真相。
古典老師說:高手的心法都是逆人性的。
我們該如何通過避免「管窺效應」帶來的以偏概全呢?
話不多說,兩個方法分享給你。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看到或者,聽到真相。而是我們沒有給對方說出這個真相的時間。
一位小男孩被主持人問到:假如此時的你是機長,但飛機出現了問題,你要怎麼做?
小男孩不慌不忙的說:我先把顧客安撫好,然後穿著救生衣下去。
臺下的人面面相覷,小聲的討論著小小年紀竟然如此自私。
但主持人沒有馬上接話,而是稍微停頓了一會。
小男孩果然繼續說:然後我去找人過來幫忙,因為我自己的力量太有限了。臺下沉默五秒鐘後掌聲響起。
我想這些掌聲不僅是給小男孩的,也有一部分是給主持人的,因為給了小男孩充足的時間把話講完。
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朋友傳給你一張你男朋友公主抱其她女生的照片。
怒不可遏的你跑去和他分手,男朋友想要解釋。
你卻捂著耳朵說:我不聽,我不聽。
你以為你男朋友背叛了你,但這是真相嗎?
可能是真相,畢竟有照片為證。
但這是全部的真相嗎?不是!
真相是這位被抱著的女生突然暈倒在地,而你男朋友恰好在現場,抱著她去醫院而已。
所以,遇到問題,暫時讓自己的嘴閉一閉,聽對方把話說完,不了解全部,是沒法獲得有效真相的。
這個概念是查理芒格提出來的,也被我在文章中經常的提及。
為什麼我要不斷的提出這個概念。是因為多元思維能幫助我們擺脫單子思想帶來的束縛。
舉個例子:
羅振宇曾說:找到一件重要的事情,堅持下去,時間會給你帶來反饋。
他的意思是要告訴我們每天精進一點點,量的積累會帶來質的飛躍。
那麼你有想過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嗎?
哲學?歷史?人文?
其實都不是,這句話的來源其實是一個數學公式,叫做複利效應。
這裡的i指的是你每天的精進量,n指的是時間,F是獲得的成就。
只要n不斷的增加,F的值會成指數增長。
在萊克兄弟成功製造飛機前,其實有很多有錢有勢的大機構都在研究飛機。
但為什麼是萊克兄弟成功了?
因為大機構的人認為在天上飛,要模仿鳥類,也就是仿生生物學。但研究了幾十年並沒有好的成就出現。
而來萊克兄弟打破的僵局,既然仿生生物學這條路不通,那就應該換個方向。
最後從機械原理結合仿生生物學成功的造出第一架飛機。
拿我自己來說,本身從事少兒市場工作,主要的內容是與其他機構合作增加業績。
而我之前一直認為和其他機構合作,是不太需要維護人際關係的,畢竟互相有利益往來。
而銷售顧問要達成業績,必須與家長們保持良好的關係。
我這邊的合作認識了不少機構,但進展很是緩慢。
後來我就學習顧問的方式,和那些機構的領導們先交心,比如想辦法與對方成為朋友,再去談下一步。
沒想到居然成果顯然,對方居然主動提出要深入的合作。
早期的華為在起步近段也經常遇到種種問題,而任正非在處理問題時,不僅僅運用商業學,管理學,還會引用物理學的熵增變化。
有人說,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都有人曾經遇到,並成功的解決過。
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不必強忍著自己憋大招,想想有沒有其他的學科能解決這個問題。
或者直接借住他人的成功案例,也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不要把心一直困在管子裡。把管子拿開,用更廣泛的視野觀察更全面的真相。
這個真相,你值得擁有。
關注我,運用知識的力量和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