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出生後,都會收穫全家人的寵愛,希望寶寶可以茁壯成長。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數孩子都不愁吃穿。
然而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孩子出現體重不增,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的情況,其中大多是家長的餵養不當導致。
有一位寶寶出生15個月,體重才14斤,身長僅70釐米,被醫生診斷為中度營養不良。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這位15個月的寶寶因為身高較矮,體重有很輕,所以看起來只有六七個月大,會叫爸爸媽媽,自己可以獨立走四五步。
醫生在排除其他病理情況後,又仔細諮詢了孩子的情況,找到了孩子營養不良的原因,是因為家長的餵養不當導致,而這些不當的餵養方式也同樣是很多家長的餵養誤區。
原來,孩子從3個月開始體重就增加緩慢,每三個月只增加0.1千克。媽媽3個月左右母乳量下降,但是一直堅持母乳餵養,沒有給寶寶添奶粉,添加輔食後也吃的很精細、單調,每天吃個蛋白,不吃蛋黃,不愛吃肉,魚蝦也是一周吃一兩次。結果導致孩子越養越瘦。
孩子的生長發育具有階段性,在嬰幼兒階段和青春期階段發育最為迅速,特別是嬰幼兒階段,還是大腦發育的飛速階段,如果餵養不當,還可能使智能發育受損。
所以嬰幼兒階段的餵養對孩子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而這些常見的餵養誤區家長要注意避開。
母乳對於嬰兒來說是最好的食物,所以很多媽媽都會堅持母乳餵養。有的媽媽奶量比較足,可以足夠寶寶生長發育所需。而有的媽媽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母乳量下降,寶寶不太夠吃。
這時候一味追求母乳餵養,而忽略寶寶的實際需求,不給寶寶添加配方奶粉,就會導致寶寶體重增長不夠。
因為喝入的母乳不能精準地量化,所以家長需要學會辨別奶量是否足夠寶寶生長需要。如果奶量不足,家長就要及時想辦法追加奶量,如果奶量還是跟不上,要及時添加奶粉,以免影響到寶寶的生長發育。
寶寶出生1-2天尿量較少,出生3天後,每天尿量在6-8次以上,表示寶寶每天的攝入的奶量足夠。
家長可以通過更換尿不溼的次數觀察。
寶寶在吃奶後可以安靜玩耍,或者安靜入睡2-3小時,隨著月齡的增加,夜間睡眠可達5-6小時,提示寶寶每次都能吃飽。寶寶哭鬧也不一定是因為飢餓,很多時候太冷或者太熱、不舒服、要媽媽抱等都可能哭鬧。
6個月以內的寶寶,可以每個月測量一次體重,6-12個月每2個月測量一次,1-3歲每3個月測量一次。
家長可以每個月記錄下來給寶寶畫一條體重增長曲線,如果這條線逐漸向上,說明生長速度正常,如果變平甚至下降,就需要及時查找原因。
添加輔食之後,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只要能吃的米粉、粥、麵條之類的主食,能吃飽就可以了,母乳六個月後沒什麼營養,就可以考慮給孩子斷奶了。
斷奶後,配方奶添加的也比較少。
奶中富含優質蛋白以及鈣,而嬰幼兒對蛋白跟鈣的需求量都比較大。如果過早給寶寶斷奶類食物,而輔食中的蛋白質和鈣的含量不足,就可能造成雖然寶寶體重足夠,但也可能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建議,1歲以內仍應以奶為主,7-12個月嬰兒每天攝入的奶量建議在500-700毫升, 13-24個月建議在400-600毫升。
所以即使給寶寶斷了母乳,也要保證每日給寶寶補充足夠的奶量,1歲之前可以使用配方奶代替,1歲之後可以逐漸添加純牛奶、酸奶等奶類食物。
之前看到一位媽媽,寶寶一歲了,還是每天給寶寶吃米粉,再配一點打成泥糊狀的菜,因為家長又擔心寶寶牙齒長的不多,食物嚼不碎,不利於消化。結果導致寶寶很挑食,食量也很小,咀嚼能力也差。
6個月之後給寶寶添加輔食,高鐵米粉的確是首選。比較符合寶寶的咀嚼吞咽能力,但是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食物的粗糙程度就需要增加,不能一直吃泥糊狀食物。
7-9個月開始,寶寶的食物就可以從泥狀改成末狀,不能光給寶寶吃米粉,可以開始給寶寶添加粥、爛面、肉末等食物,還可以給寶寶烤點餅乾之類的食物,煮點蔬菜條,讓寶寶抓著吃,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以及抓握能力,促進牙齒萌出。
這個階段還需要給嘗試各種食物,豐富食物的種類,有利於兒童期食物的轉換,避免養成挑食的毛病。
從10個月開始,要注意增加食物的密度,如果寶寶一直喝稀飯或者米糊等營養密度低的食物,或者液體量過多,比如給寶寶喝很多的湯而不給寶寶吃肉,寶寶就可能出現體重不增或者夜間經常醒來要求進食的情況。
可以給寶寶吃麵條、饅頭、餃子、餛飩等各種固體食物,增加能量密度,利於寶寶體重增長。
除此之外,還應注意給寶寶添加米粉或者果泥時,儘量避免用奶瓶餵養,以免寶寶不會主動咀嚼、吞咽飯菜。
3歲以前的嬰幼兒期養成的飲食習慣,可能影響許多年甚至終身,孩子喜歡模仿,所以家長也要注意不挑食、不偏食,給寶寶培養良好的習慣,讓寶寶受益終生。
你家寶寶月齡多少,體重多少,在餵養中有什麼心得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