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之交

2021-02-07 當代書法篆刻院


金石之交

□  白   爽


少時初學書法之際,劉藝先生的大名即如雷貫耳。但劉先生與我的交誼始於何時,卻怎麼回憶也回憶不起了。大約是90年代中期,其蒞臨故鄉青島講學時承朋介紹認識的,實在記不清了。而劉先生予我的印象,一直是儒雅、博學、謙抑的,一派君子風度!

劉先生是中國書協創建之際的主要領導之一,曾長期分管中國書協的創作評審工作,可以說當下全國書法展中所實施的評審機制,其中主要的程序、方法等,都是由劉先生主政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工作的那個時代一步步摸索、總結出來的。劉先生不唯是新時期書法界重要的組織活動家,他向有通才之譽,他於出色的組織工作之外,在書法創作方面成就卓著;他的著述深入淺出,曾深刻影響過書法界的創作思潮;他精通日語,他的多篇譯作為我們打開了異域書壇的視窗,令書法界同仁做到了知己知彼……評價劉先生是一代通人顯然是誇張了,可稱他為書壇通人,我以為是貼切、中肯的。

雖然說品嘗了一個美味的雞蛋,沒有必要去參觀那隻下蛋的母雞。然而,對於如劉藝先生這樣一位極富魅力藝術家的經歷,無疑讓人深感興趣。近時,我專門採訪了劉先生,多年的組織工作生涯,養就了劉先生一副極佳的口才,聽他侃侃而談,不覺移晷忘倦。他的談話隨意而有條理,對我這個晚輩而言,皆是獲益匪淺的掌故珍聞。



昔陳寅恪先生有言:「學術文化與大族盛門不可分離。」的確,以近現代名震宇內的諸多學人為例,大多系「書香門第」出身,家學淵源深厚。劉藝的父親劉錦堂先生是中國新美術運動的開風氣者之一,因其英年早逝,故人離散,乃一度為人遺忘,但劉錦堂先生的藝術成就和功業畢竟是不可磨滅的,隨著文革後大環境的寬鬆,劉錦堂先生得以重新進入到美術史家們的研究視野,這位早逝的前輩終於獲得了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應有的地位。我非一個「血統論」者,劉藝身上「高不絕俗,和不同流」的氣質確是舊時世家子弟才獨有的。

劉藝告訴我,乃父去世時,他剛六歲。乃父彌留之際對其母留下遺言:「孩子不要再學美術。」乃父的這一遺願完全出自自己的感慨,內裡複雜的因由很難猜度。因之,儘管劉藝自幼喜歡書畫,為秉承乃父的遺言,他並未向繪畫方面發展,於寫字則一直是情有獨鍾,儘管在學書的過程中伴隨著蹉跎歲月,但他一握起毛筆就「他好俱忘」,無論條件多麼艱苦,在濃烈興味的支撐下依舊不廢翰墨。

80年代初,舉辦全國第一屆書法展時,劉藝即有作品參展。在展覽之後的宣傳報導中,他的那件參展作品還同幾位老書家的作品發表在聲譽頗隆的《新華文摘》上,由此他對書法的研習和創作更加勤奮了。正是緣自劉藝的這件參展作品,引起了上級有關領導對他的注意,中國書協成立後,亟需專職幹部,他作為不二人選於1983年6月正式調入中國書協工作,開啟了個人人生嶄新的一頁。



劉藝參與了第二屆至第七屆全國書法展的組織評審工作,尤其是在第四屆全國書法展中首次對參展作品進行評獎。關於這一改革,其時的很多評委認為書法不好評獎,或許還會產生負面作用。劉藝力排眾議,以理力爭,列舉了文學創作有茅盾獎,電影創作有金雞獎、百花獎,全國美展也有各類獎項的成例。最終將對本屆展品進行評獎的意見統一起來,在書法藝術領域第一次誕生了全國級的獲獎作者,此次評獎,其意義和影響以今天的眼光回視自不待言。

在劉藝看來,公平、公開是作為一個合格評委的基本職業操守。而專業素養則包含了兩個方面,首先是眼高,眼不高選不出好作品;還要手不低,字如果寫得不好,也不足以服人。或基於此,劉藝在書法創作方面,未敢有一日懈,經年池水盡墨的功夫,實現了他所追求的眼手俱高的藝術理想。



劉藝的書法創作以草書見勝,是當代書壇最有代表意義的草書大家之一。劉藝對草書的體認非常獨到,他應視作走入草書靈魂的那類人。劉藝說:「我認為今天的草書,除空靈飄逸之流,還應有厚重沉著之作。」一個厚重沉著,拈出了劉藝草書的個性所在。劉藝的草書作品的是沉著老到,點畫之間蘊蓄的神理已非青春年少者的妍美之相,而是一許人到老境的蒼茫感、渾厚感。可以想見,他在揮運時筆法鄭重,用墨充沛,其意不在雄肆怒張,亦不故作驚人之筆,是實實在在的敦厚,馳而不躍,行而不疾,作品中的氣象有鬱勃的特色,禿的、鈍的、拙的韻味瀰漫,不復存青春的氣息,卻如幽燕老將,氣味綿厚。劉藝喜歡鄭板橋「刪繁就簡三秋樹」的句子,又把「刪繁就簡」當作個體草書創作的主張。劉藝告訴我「『三秋樹』已值晚秋,比起盛夏時節的枝繁葉茂另是一番味道」。我想,劉藝在草書創作上所主的刪繁就簡一定和年齡的增長分不開,這也可以看作是人書俱老境界的一種體現。



就在此次採訪行將結束的時候,我鬥膽向劉藝先生奉上為其所刻的兩方印章,求其為我即將出版的《三爽齋印存》題詞。劉先生接過拙刻,仔細地端詳了一陣,竟連連稱許,我知道這是前輩對晚生的一種獎掖,意在鼓勵不可當真。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劉先生馬上從案頭取出彩箋紙,擇一支羊毫小楷筆為我的印稿題將起來。劉先生的筆致蕭然清謐,淡然塵外,小字章草不豔、不俗,直若置於朗月之下的光鮮澄淨。所題的辭句,充溢了拳拳關愛,前輩大家的高懷雅誼盡見其間。劉先生題曰:「餘不擅篆書,更不諳篆刻。小學時,老師告知篆刻要領為橫平豎直,四圍填滿,只此而已。八十年代起在書協主持書法創作工作,所見篆刻作品日多,風格各異,方寸間盡顯作者奇思妙想,令人稱羨。今觀篆刻家白爽先生近作庚寅印風印拓,突出印象是,乾淨利落,別具一格,所有作品無論白文朱文皆排列整齊,筆畫完整,與慣常所見之殘破痕大異其趣。再者文字布置頗富動感,尤其朱文更具流動性,顯現作者想像力豐富。匠心獨運處,佳作似泉湧。以此俚句,祝賀白爽篆刻集出版。」



書法家應是知識分子中的一分子,知識分子構成的一個重要標識就是要具備社會責任心。劉藝先生評價拙作的過譽之辭,我著實不敢當,我也不把這多過譽之辭僅僅是看作對我個人的獎掖與勉勵,我還願意把這些辭語當成是劉藝先生對書壇後學的一種普遍關懷。劉先生類似的題詞,在此後我又見過幾幀,因而能夠洞見到,劉先生關心的不止是我一個人,而是從一種責任意識出發,去惠澤每一位晚生學子。

關於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的發現與重造,可謂是當今社會大環境中的首要命題,在時下以金錢和權力作為成功首要價值觀的風氣裡,大力提倡民族優秀品德重造理念,很多人一定覺得有點迂。可是,我們要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造美好的精神文明,總得有個來源。假使拋棄傳統的美德,又從哪裡去找尋民族復興和精神文明的根系?劉藝先生在此方面為我們做出了表率,他的愛和關懷不啻是傳統美德的一種具體表現,折射出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念。

我珍視與劉藝先生的這段金石之交 ,金石之交 ,地久天長!在我的心目中,劉藝先生的道德文章是一座大山,將是我人生中永遠師法的楷模!

2011年夏於京城勁松山房

 


相關焦點

  • 學「習」典故: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
    他在講話中提到,中國古人說:「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金磚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發展,關鍵在於找準了合作之道。「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的意思是,交友得道,即使千裡之遠也可同心交好,也可友誼堅固如膠似漆,也可情誼堅定堪比金石。
  • 揭密古人的朋友圈——君子之交、生死之交
    竹馬之交指兒時就相好結交的朋友。竹馬,兒童遊戲時當馬騎的竹竿,故以「竹馬」為童年的象徵,以「竹馬之好」或「竹馬之交」稱童年好友。八拜之交古時指異姓朋友結為兄弟。王實甫《西廂記》一本一折:「有一人姓杜,字君實,與小生同鄉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再世之交指與父子兩代結交為友。
  • 坎坷金石路~~金石印坊篆刻培訓前記
    在淘寶網上貨比三家的購物中,有家叫"金石印坊」的店引起了我的關注,不時的下單採購,因為這家店號稱"非篆刻不傳播",讓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家很專業的店。我不僅買了刻刀、印泥、石料、連史紙之類的,還買了許多篆刻方面的技法及理論方面的書。東西都買齊了,雖然有些肉疼,但為了未來的金石大業,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我自嘲的想。
  • 刎頸之交、莫逆之交、金蘭之交都有什麼區別?
    刎頸之交解釋「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莫逆之交解釋 莫,沒有;逆,牴觸;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出處 先秦·莊周《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金蘭之交解釋交:交情。像金石般堅固的交情。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韓信傳》:「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禽矣。」
  • 漫談金石全形拓
    故而金石研究自興起之初便與學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古文字學、訓詁學、古器物學與歷史學等學術功力的綜合較量。而金石學的研究對象往往是古遠而又精緻的器物,所以在艱深學術之外,又體現出神秘而又迷人的一面。金石學固然有其學術特質,然而在賞玩中探討學問,寓艱深學問以雅趣,又恰好符合了文人好古賞古之心理。文人士大夫對金石趨之若鶩,深在情理之中。
  • 金石永壽——上虞新添一座金石博物館
    為了弘揚我國博大精深的上虞文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中國文物學會會員,農工黨紹興文教衛副主任,會稽金石博物館館長,會稽甓社社長張笑榮開辦的第四家會稽金石博物館(上虞館)於今天正式落戶在舜耕路1111號中鑫集團古宅。
  • 忽枉巖中詩,芳香潤金石——淺談古代金石收藏研究與金石學
    一·何謂「金石」和「金石學」在古代,對文物即古物的研究,是從收藏和研究金石開始的。「金石」二字連用,最早見於《墨子》:「古之聖王,……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之後,在秦《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中,有五處使用「金石」一詞。漢代以後,碑刻中並稱「金石」者尤多,不勝枚舉。
  • 布衣之交、莫逆之交、忘年之交……這18種交情都是什麼意思?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之語,為其出典。04、車笠之交車笠之交指不以貴賤而異的朋友。《太平御覽》卷四〇六引周處《風土記》:「越俗性率樸,意親好合,即脫頭上手巾,解腰間五尺以與之為交,拜親跪妻,定交有禮……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我雖步行卿乘馬,後日相逢卿當下。』」
  • 金石心香 · 長發其祥
    山東作為古代石刻大省,秦漢石刻居全國之首    先生痴於金石,金石學肇於山東趙明誠李清照,後繼者代不乏人,陳介祺、王懿榮、王獻唐,迄今在金石學界,賴非先生再領一幟,以金石復興,而推動中華民族之文化自信。
  • 金石達人:金石僧六舟
    徐康《前塵夢影錄》謂「吳門椎拓金石,向不解作全形,迨道光初年,浙禾馬傅巖能之。六舟得其傳授,曾在玉佛龕為阮文達公作百歲圖」。後六舟和尚獨創以燈取形受到藏家歡迎。相傳蘇州焦山寺有一尊青銅鼎,寺僧六舟和尚秉燭賞鼎,發現牆上映出鼎的影像。
  • 兩人感情好到極點的朋友稱「至交」!「神交」「蘭交」什麼意思?
    現將一些常見的關係溯源如下:一、刎頸交《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敘寫了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之後,趙王因其功勞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這引起了廉將軍的不滿,處處想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一再忍讓。後來廉頗覺悟了,負荊請罪,二人「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後人稱能以性命相許的好朋友,為「刎頸交」。
  • 「小結」金石中學必將在新一代金石人的口號聲中熠熠生輝
    立秋之日早已漸行漸遠,早晨的校園似乎感受到了陣陣寒意,在寒冷中,金石學子整裝列隊,日過三桿之後,烈日似乎又不肯放棄操場的主權,用盡全力炙烤著年青的金石人,但金石人用行動詮釋了「流血流汗不流淚, 一天半的時間,訓練跑操,為了培養金石學子的專注度和團隊協作能力
  • 海上金石 清音流風景觀石 清音 24 金石篆刻 文化氣質東方財經
    2015-3-25 15:15:12來源:新民晚報作者:郭新洋 趙紅玲 選稿:方翔原標題: 海上金石 清音流風■ 石材布局大氣,是人民公園景觀石的最大特色■ 一組雲片景觀石,落戶魯迅公園健身苑前,與遊客很貼近■ 陽光暈染下,鐵路上海南站綠地上的景觀石熠熠有風神
  • 「金石」育人,特色興教!黑旺實驗小學打造特色「金石」校園文化
    學校積極挖掘地域文化,以豐富多彩的系列主題活動為載體,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薰陶、激發學生對「金石文化」精髓的感悟、理解,真正讓校園文化發揮其正能量,最終形成黑旺實驗小學特有的校園文化——「金石文化」。「我們黑旺實驗小學,雖然地處大山深處,文化基礎卻並不貧瘠。
  • 古代友人除了「君子之交」,還有這十種稱謂,你最喜歡哪種?
    古代友人相交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稱謂,仔細盤點,除了我們熟悉的「君子之交」外,還有下面這十種稱謂:君子之交:賢者之間的交情,交往平淡如水,不尚虛華,實質上卻很重道義的交往。語見《聞見前錄》:「公至北京,李稷謁見,坐客次,久之,公著道服出,語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金石之交:比喻像金石一樣牢不可破的交情。語見《漢書·韓信傳》:「今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擒矣。」
  • 「千裡同好,堅於金石」中國援外物資上的詩句刷屏了!英文怎麼翻譯?
    ——法國文豪雨果千裡同好,堅於金石。——摘自三國蜀國學者譙周《譙子·齊交》 ,原文為: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我們是同海之浪,同樹之葉,同園之花。——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也有網友將其翻譯為:身若伏波,與子同海,若為落木,與子同枝,若為蘭草,與子同室。
  • 隋唐演義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寵愛妃子,常餌金石,餌金石是啥意思?
    《新唐書》記載,貞觀二十一年,高儉高士廉病故,唐太宗要親自去府上弔唁,房玄齡認為皇帝此時正「餌金石」,不宜近喪。看來這是當時的一種忌諱。而《資治通鑑》記載,房玄齡給出的理由是:「上疾新愈。」就是有病剛剛好,所以不宜出去。但唐太宗不以為然,說你不必多嘴,高士廉是我的舊臣,又是親家,我必須親自前往。
  • 金石東方(300434.SZ)擬變更證券簡稱為「金石亞藥」
    來源:格隆匯格隆匯9月30日丨金石東方(300434.SZ)公布,公司於2019年9月29日召開第三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擬變更公司全稱及證券簡稱的議案》,擬將公司名稱由「四川金石東方新材料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四川金石亞洲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 陳介祺研究會「掌舵人」陳新 致力打造「金石聖地」
    作為山東省政府批准的、以「金石文化」為主題的重大節慶活動,首屆陳介祺藝術節在國內外金石藝術界的影響力日益彰顯,而陳介祺研究會作為活動的重要參與機構,在宣傳濰坊知名度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陳新,作為陳介祺研究會的掌舵人,在推廣、弘揚金石文化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18日,陳新會長接受了齊魯網記者的專訪,對將來的金石文化發展方向作出了三點規劃。
  • 經亨頤藝術之交二題
    於是,筆者聯想到徐悲鴻曾為經亨頤畫牛,覺得經亨頤與徐悲鴻雖在年歲、身世、事業上相差很大,但他們之間絕不是一面之交,也不是泛泛之交,而是互相敬重的藝術之交。 經亨頤(1877—1938),字子淵,是我國著名的教育革新家和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位聲望極高的金石書畫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