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三年秋天,終日在錢眼裡奔波的我因積勞成疾而病倒了。
養病期間閒的無聊,我重又搦管寫起了輟筆多年的毛筆字。我買了紙墨筆硯自己在家練了些日子,覺得不得其法,就去了鎮上的老年大學書法班學習。在書法班學習有老師指教、同學們交流,明顯看出自己寫的字一天比一天好。
學了將近一年,學校要組織一個書畫展,讓每個學員上交一幅作品參展。聽到這個消息,我有些興奮。這就如同好戰的士兵,入伍後摸爬滾打訓練了一年,終於要真槍實彈的上戰場了。
根據展覽要求,我先確定了書寫內容和形式,然後寫小樣仔細研究每一個字的字法,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章法、墨法,注意落款與留白之間的呼應,最後反覆寫了十幾張四尺宣紙,才選出一幅比較滿意的,自信的交給輔導老師。
老師看了點點頭說:"嗯,寫的還不錯。咦?你這蝠字怎麼沒印章呀?"我不解地搔搔頭說:"練了一年您也沒說用章呀?"老師一拍腦門:"嗐,平常練習不用,這齣作品必須用啊!白紙黑字一點紅嘛,這是規矩"。
沒辦法,起緊弄章去吧。我心急忙慌的跑去街頭刻字店刻了個大紅膠皮印章拿給老師看。老師見了哭笑不得,轉身從辦公桌抽屜裡拿出個小木盒子,打開盒子拿出一方石頭章遞給我。我拿著那章研究半天弱弱地問:"老師,這個哪有賣的?″老師一笑:"市裡古文化街許多店裡都有刻章的師傅。"
天津市古文化街是全國知名的旅遊景點,賣筆墨紙硯、文玩古董的店很多,就是物價貴了些,訂製一方石頭印章張嘴就要二、三百元,我聽了有些肉疼。我養病期間沒啥收入再亂花錢,這是要製造家庭矛盾呀,只怕老婆要起義了!
最後我在老闆的慫恿下,花幾十元買了本吳頤人著《篆刻五十講》、一把烏黑的刻刀和幾方青田石,決定回家自己學著刻。
沒想到這件摳門事競然改變了我以後的人生。
一片新的天地在我面前徐徐展開,我如饑似渴的照著書學習起來,每日畫稿、刻石臨摹古今璽印還自己搞創作,樂此不疲。
就這樣弄了三、四個月,發覺自己臨的印和原印還是迥然不同,似個白天鵝身下的醜小鴨,自己創作的印章也很拙劣,難望名家項背,不由得從內心發一聲吶喊:學篆刻真的好難啊!望著手指上的磨出的水泡和傷口我嘆口氣,決定放棄了。
一天,一位在老年大學和我一起學書法的同學來我家玩兒,看到寫字檯一角的紙盒裡放著的印章,好奇地拿起來打量,驚疑的問:"這是你刻的?"我有些囧,訥訥地說:"我刻著玩的。"同學仔細審視幾方印章,選中一方衝我說:"你那些印水平一般,不過這方還不錯,能送給我嗎?"我聽了一時呆愣在當場,臉上有些發燒卻不能發一言。同學見我臉紅脖子粗的樣子,壞壞地一笑,說:"不白拿你的,我用一方端硯和你換怎麼樣?"我有些急了,讓人誤會我成什麼人了,趕忙說:"你要喜歡儘管拿去,這是我臨的流派印沒臨好。"頗像個犯了錯誤的小孩子。同學隨手撕了一角廢宣紙將那方印包好放入褲兜,才老學究似的一笑說:"你這印頗具寫意風格,當今正流行,你這叫歪打正著。"說著得了寶似的揚長而去。
自己的勞動成果得人欣賞,我又莫名興奮起來,雖然是無心插柳,還是決定繼續刻下去。
我仔細研究了自己臨摹與創作的印章與古璽印及流派印間的異同,發覺自己刻的印章線條粗糙、時而斷裂、字型也較扭曲不規整等等。我琢磨著應該先解決刀法問題。這就需要買本《篆刻技法》之類的書,再買把好一點的刻刀和沙釘少些的練習石以及印泥之類的。可這些東西在我們鎮上的書店及市場裡根本買不到。而到市裡古文化街去買,坐公交車要倆小時,開車去很難找到停車位,關鍵是價格太貴。這些都令我頭疼。
一天家庭聚會上我把這煩惱說了,妻姐的女兒王雪說:"您這些東西上淘寶上保準有賣的,而且還便宜。"我聽了眼前一亮趕忙問:"淘寶是啥?"這一句話開啟了我的網購生涯。
在淘寶網上貨比三家的購物中,有家叫"金石印坊」的店引起了我的關注,不時的下單採購,因為這家店號稱"非篆刻不傳播",讓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家很專業的店。
我不僅買了刻刀、印泥、石料、連史紙之類的,還買了許多篆刻方面的技法及理論方面的書。東西都買齊了,雖然有些肉疼,但為了未來的金石大業,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我自嘲的想。
又一輪的臨摹與創作開始了,可煩惱也接踵而至。我發現僅憑看書是解決不了現實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比如水印上石不清楚、密集的橫豎交叉線條(如書字)怎麼刻才好看、拓邊款糢糊一片、鈐印效果不好等等。
就在一籌莫展之時,我驚喜地發現,"金石印坊"為廣大顧客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印友會"。在這裡篆刻愛好者們可以相互批評、共同進步,交流學習篆刻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這令我受益匪淺。在這裡我結識了許多同道中人,如北京的王燕雲、河北張家口的畢洪宇、陝西鹹陽的張元錄等等,我們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篆刻愛好者成立了一個微信群,取名<金石緣﹥。我們因金石(即篆刻)結緣也因為"金石印坊"而結緣,這個群如今己發展到一百多人,成了我們這些來自全國名地的篆刻愛好者的大學堂,一個寄託心靈的精神家園。
我還為此寫了首小詩以表激動之情。
金石緣群贊
作者:王治國
君若好篆刻,金石緣裡行,
開心學藝術,交流助成功。
先來練刀法,衝切要分清,
單刀和復刀,向背隨心成。
起收和轉折,方圓看筆鋒,
線條有古意,臨摹是首功。
再來學字法,結構弄分明;
部首原有義,間架不可扔。
甲骨鐘鼎文,秦漢法變通。
晉楚簡帛書,九疊押鳥蟲。
伸縮雖自如,萬變不離宗!
章法是關鍵,字字不可輕;
團結在一起,妙趣自然生。
穿叉聯咬合,留白對呼應;
因字來造勢,依法定中宮。
篆字石添彩,執刀印化龍。
技術雖重要,審美更需精;
印法宗秦漢,脈絡弄分明。
臨摹追古趣,千萬莫跟風,
工拙出心底,水到渠自成。
提筆如神助,下刀似通靈,
方寸天地內,好玩樂無窮。
群裡不時推出一些臨摹和創作活動以便群員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步,並將大家的作品編輯成美篇對外發布。我們不但出版了部分群員作品結集<緣起金石>印譜,還要搞一個群員篆刻展覽。
通過微信交流,我還結識了許多篆刻名家:趙明、王建國、石雙樑、李紹臣、安多民、孫國柱、童迅等等諸多大咖,使我的眼界大為開闊,藝術上也開始走向正途。
和大家交流多了,我的煩惱也多了起來,因為同一個問題得到的答案並不相同。
比如臨摹漢印。都說要"印宗秦漢",許多老師傅都會對我們這些初入金石圈的小白說:"先臨摹漢印,五百方起步!"聽著很嚇人。可一位多次獲獎、入國展的牛人在酒席桌上告訴了我們一個秘密:他平生只臨過五方漢印,只不過每方臨了許多遍,弄清楚了每一個筆劃、每一個字、字與字之間、字與邊框之間的關糸。什麼鑄印、鑿印,什麼章法、字法,留白、呼應等等臨幾方有代表性的秦漢印就弄清楚了。把秦漢印研究明白了再刻印時就會形成肌肉記憶,你刻的印自然就具有金石味兒了。
還有人說工穩印己走到盡頭,比如元朱文你永遠刻不過陳巨來,所以要另闢蹊徑走寫意路線"寧支離、勿安排″。可當寫意印越刻越乖張,張牙舞爪般弄的連專家都不認識,我覺得這就脫離了篆刻本身的意義。
我不知道是當代印人的審美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文藝思潮跑偏了。
我通過網絡四方求學,希望得遇高人指點,可現實真的很骨感。在網上求教高人一般都是這樣回答:刻的還不錯,還是要多臨漢印等等之類的套話;也曾持印譜到某高人家裡請教,對方給我講了一通意識流,聽得我一頭霧水,莫名其妙。我捫心自問:也許自己真的老了,OUT了。
就這樣通過三、四年盲人摸象般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的學習,我刻的印早己不知是什麼樣子了。
聽聞印友畢洪宇參加了"金石印坊"的篆刻培訓後,頗有收穫的樣子,我的心也活泛起來。可總是機緣不巧:不是沒有錢就是不得閒。
這次下定決心參加25期培訓。我從未參加過篆刻面授,希望這次能有收穫,不給自己留下遺憾。和金石君諮詢後很快交了學費報了名。還根據課程安排自己臨了幾方漢朱文印刻了幾個邊款,以便在課堂上相比較。
據說這次培訓主要是給零基礎的學員上課,有些內容我可能是會的,可我還是義無反顧的報了名,只要能得到江老師指點,能和諸多陌生而又熟悉的同道交流,此行就值了。也許金石君還會給我們一個驚喜呢?
我己收拾好背包和用具,準備出發。期待一段收穫滿滿的旅程,金石印坊第25期篆刻培訓班:我來啦!
一個愛好篆刻的天津小老頭兒:王治國
2019年6月19日下午匆匆於天津海龍居南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