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6月22日、23日我參加南京的《金石印坊25期篆刻培訓班》己經過去一個月了,直到臨摹漢印和練習邊款有點兒眉目了,我才有心情在腦海裡梳理一下那兩天的所見所聞,將我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算是我南京之行的一個小結吧!
我愛好篆刻五、六年了,從讀《篆刻五十講》自學開始到參加一些網絡篆刻班,還和一些印友不時聚會交流。憑著對篆刻的滿腔熱情我東學一些、西問一點,雖然能刻出印章了,可總覺自己刻的章是不入流的,恐被譏為野狐禪。那感覺就如抗日戰爭時期弄了一頂八路軍軍帽戴的遊擊隊員。正在我苦惱之際有朋友點拔:篆刻篆刻是有篆有刻,篆是理論沒行家點拔怎麼開竅?刻是技術活兒,憑看書看視頻是學不會的,還是要老師手把手教的好!
嗯!我深以為然。通過慎重的比較和考量,我選擇參加南京的金石印坊第二十五期篆刻培訓班。說實話像我這樣上有老下有小終日雜事纏身的中年人要抽出幾天時間去一千公裡外的城市去學習真的不容易。不過一切困難都擋不住我學習篆刻的決心和熱情。
6月21日下午,我如朝聖的虔誠教徒般抵達了南京,入住了金石君代為預訂的酒店。
第二天吃罷早點收拾妥當,我就步行入電商園內尋訪金石印坊。仿佛心有靈犀般我很快就找到了,大概是那塊刻有"金石印坊篆刻培訓中心"的牌扁吸引了我。在培訓班教室大門外稍等片刻,就見一位身著白色唐裝如道士般仙風道骨的中年男子滿面笑容的伸著雙手向我走來:"是王治國,王兄?"就是這張在網絡上令我傾慕以久的面孔,我心底打了個突。"是、是!"我趕忙迎上去與之握手寒喧:"江老師好!「一個看似很平常的會面卻令我如沐春風。
江老師打開教室的門,步入其中一股金石之風撲面而來。教室四面牆壁掛滿了歷代著名篆刻家的璽印條幅,門囗一側有個籤到的大條案,條案後的牆壁上就是那個著名的條幅"非篆刻不傳播"。放眼教室內窗明几淨,電化教學設備齊全,令我這來自鄉村的土包子大開眼界。
同學們接踵而至,大家相互問候。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江老師說了幾句感謝大家不辭辛苦到來的開張白後就進入教學了,現在回想起來這兩天的教學使我對篆刻有了較為全面、正確的認識,江老師講課的風釆還時常在腦海閃現。
下面講講通過學習後我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理論知識的顛覆與重組。
什麼是篆刻?臨摹漢印有什麼用?篆刻入門的檢測標準是什麼?………
許多年未上過課堂的我面對江老師提出的這一糸列問題有些發懵。捫心自問:我自以為是地刻了好幾年印章弄清楚篆刻的定義了嗎?還真沒有。過去以為篆刻不就是在石頭印材上刻上篆字嗎?課堂上一聽才知道原來篆刻並不那麼簡單。
"印宗秦漢",臨摹秦漢印是每一個學習篆刻的人繞不過的關卡。過去我常常納悶:秦漢印中究竟藏了什麼鬼東西,讓元、明、清以降的歷代篆刻家推崇備至、皓首窮經?是章法、篆法還是刀法?是雄渾大氣的印風還是斑駁陸離的印面?我還自以為聰明地覺得秦、漢朝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個燦爛輝煌的時期,是我們人類審美意識的定型期,所以我們才學習秦、漢印風格,"取法乎上"嘛。
至於篆刻入門的八條標準則給我指明了今後的奮鬥方向。記得以前讀過江老師的一篇文章《為什麼有些人刻了幾十年印都還沒入門?》,文中列舉了許多條阻礙篆刻愛好者真正進入這座神聖殿堂的原因,比如用心不專,見識不廣,悟性不夠等等。回想起來我還真認識一位在文玩市場刻章的以篆刻家自居的老先生,刻了一輩子自由體印章,就是隨便從字典裡找幾個篆字放在印面一刻便大功告成了,有時還因弄些所謂的古璽或鳥蟲印之類的樣式而頗為自得。可拿江老師講的篆刻三法:章法、篆法及刀法去衡量那位老先生的印就會發覺其與古不合、似是而非,頂多算是刻章,與真正的篆刻相去甚遠。
說實話江老師講的理論知識有些是我一知半解的,而有些競與我以前理解的相悖。我就似一頭飢餓的老黃牛吃草般地先記下來再說,這些天我慢慢"反芻"將自己所知與江老師所講分列融合、去偽存真,小心地記下這屬於我自己的理論知識。
而我覺得江老師講的篆刻入門的八條標準完全可以做為篆刻愛好者的入門考試。從理論到實踐;從心法到刀法來一場全面檢驗,考多少分一目了然。使每一個篆刻愛好者弄清楚自己的真實水平,有了自知之明才好下苦功學習呀。
江老師說學篆刻要謹守三個字"誠、敬、勤",學好篆刻還要加上一個字:″變"。學篆刻首要心誠。學篆刻不是玩票兒,高興了玩玩不高興丟一邊,它要成為你一生的愛好持之以恆。面對歷代先人給我們留下的篆刻寶庫怎麼不讓我們發自內心敬畏,從而勤奮學習和創作呢?
"萬變不離其宗",從"宗法秦漢″到"不知有漢",這將是一個多麼奇妙的歷程。
每一個篆刻愛好者都必須端正態度:"愛好可以是業餘的,但創作必須是專業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統一了思想關鍵還要落實到行動上。
寫到這裡我心裡也開始反思:我們為什麼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及金錢來學習篆刻?
二篆刻技法的改正與提高。
篆刻刀為什麼設計成兩個刀角和一條刀刃線?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想過,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本來就如此。可當老師拿起篆刻刀邊刻邊講時我才發覺自己的無知與自以為是。
實際操作是從水印上石開始的。
我很早就從書上學會水印上石了,可常常會有上石字跡較淡、字跡糢糊及跑紙等現象,看了老師邊演示邊講解後自己再操作很快就成功了。
再就是臨摹印稿的用紙、用墨及描摹方法我又重在心裡過了一遍,手法也有所提高。
麻煩的是我執刀方法有誤:入石的角度及力度都有毛病,更為糟糕的是我刻印時多以刀角契刻而沒有發揮刀刃線的功能。而刻刀入石過深既容易造成身體疲勞還不容易表現出線條的金石味兒。
江老師刻印時間一般都是二、三十分鐘完成一方印,而我通常要八、九十分鐘,而且身體還較疲憊,正是如上諸多問題造成的。
江老師說不論你用什麼刀法只要把線條刻好就是好刀法,我們看的是印面效果而不是過程。
是啊!我不但知道衝刀、切刀及綜合刀法,還了解披削刀法、向線下刀等等技巧,但還是刻不好印,為什麼?
通過這一個月時間臨摹漢印我有一個小體會"細節決定成敗"。臨摹漢印的重點是讀印,弄清楚一方印的章法及字法的每一個細節,再用刻刀小心表現出來。這樣你很容易記住每一方印的細微的精妙之處,而記住這些細節會為你未來的創作提供極大便利。
此次南京之行我不但學到了篆刻知識還結識了眾多同道。江老師的傳道解惑,金石君的熱情服務。坐我對面的顏大姐年近退休了還志於篆刻精神可嘉,坐我傍邊的孔亮玉是個文靜姑娘,臨印及邊款己有模有樣了還不時請教老師孜孜以求,我為她的上進心鼓掌。亮玉對面是來自杭州的我的本家王志興,初次見面便覺這兄弟滿面笑容、熱情而真誠,這朋友我交了。志興傍邊的崔樂,一看就是個認真鑽研的主兒,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他的篆刻能有所成。崔樂傍邊的劉睿是個戴眼鏡的年輕老師,篆刻也許會為他未來的職業生涯加分吧!
這期同學中年齡最大的是蘇家樂老哥哥談吐不凡、風華內斂。劉永革老兄與我一起暢遊秦淮河、夫子廟,一起品嘗南京美食。揭蓋如故,拳拳兄弟情溢於言表。長得像李宇春的馬倩粗中有細樂觀豁達。戚文革似鄰家兄弟,李剛如高中老師,高志勇滿面春風,李傳運一臉深沉。
兩天時間也許改變不了什麼。我聽說有許多學員憑一時衝動來南京學習了兩天,回家一忙於工作十天半月沒動刀就又把學到的一點知識還給老師了,而我則如滯留窩巢的芻鷹借著江老師的東風慢慢張開了翅膀。
2019.7.23王治國撰於天津海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