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精尖人才,人才培養離不開優質的教育。擁有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四分之一「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為全國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在推進教育一體化,構築人才「朋友圈」方面可謂得天獨厚。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推動教育合作發展。協同擴大優質教育供給,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率先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
「教育一體化可以促進長三角教育資源共享,實現優勢互補,提升長三角教育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進而為經濟社會等領域的一體化提供基礎性支撐,有助於推進長三角一體化。」 江南大學教育系副教授田賢鵬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以來,教育領域的一體化不斷加速,成果頗豐。
2019年5月,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發起成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共建一流學科聯合體,共享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共創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共引高層次創新人才,共同推動長三角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
2019年12月,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教育行政部門共同籤署了《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近期工作要點(2019-2020年)》。在高等教育領域,將探索組建長三角高校協同創新及其他特色聯盟,推動產學研合作;在基礎教育領域,構建聯合教研、校外實踐、研學旅行等資源共享機制;在職業教育領域,促進課程體系、實踐實習、創新創業等方面的開放協作;在管理幹部和師資隊伍方面,持續推進校長、教師聯動培訓平臺。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近日還發布了全國首個跨區域的職教一體化方案。按照「信息共通、資源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原則,構建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機制,制定職業教育系列政策和標準,推動示範區內職業學校招生入學、學籍管理、教學實施、就業升學等方面實現一體化運行。
雖然取得了諸多進展,但不可否認的是,長三角教育一體化也面臨著一些瓶頸。
「目前,長三角區域之間的發展還不平衡,教育需求與供給存在巨大差異。三省一市不同行政區劃、不同區域間的碎片化治理,會導致一系列制度性壁壘。同時,長三角教育一體化還缺乏教育專項經費的支持。」田賢鵬說。
對此,田賢鵬提出了四點建議。「首先,統籌教育發展規劃,制定基於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的發展規劃機制和體系,提高政策供給的精細化程度,分層分類推進。其次,設立長三角教育一體化專項發展基金,提供教育一體化的經費支持。第三,藉助人工智慧、雲服務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的大數據集成共享平臺建設。第四,破除阻礙一體化發展的制度性壁壘,促進資源共享共建。」田賢鵬稱。
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並不容易。長三角地區產業基礎較好,但專業化分工水平不高,優勢產業重合度較高,產業結構優化需求迫切。
令人高興的是,近年來,新型研發機構在長三角呈井噴式發展,打通了從「科研」到「技術」再到「產業」的通道,也為高精尖人才聚集、實現科技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高校提供科技成果源頭供給和人才保障,促進了長三角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同時,高校依託新型研發機構促進優勢學科與行業企業深度融合,推動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今年1月,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15所「雙一流」高校或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發起的長三角區域(餘杭)校地合作聯盟,通過與長三角高校開展高校人才引進、共建校企聯合研究院、技術成果轉移等形式,試點建設長三角高水平校地合作示範區,共同推動長三角校地合作一體化發展。
近日,長三角綠色智能建造產教協同創新聯盟在上海成立。該聯盟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為契機,聚焦綠色智能建造領域,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主要形式,將開展標準研製、科研攻關、技能認證、培訓實訓、基地建設和國際交流等工作。
「新型研發機構是國家與長三角地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激活校內科研資源、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更好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合肥工業大學智能製造技術研究院院長劉志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高校通過新型研發機構激活校內科研資源、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助力培育壯大長三角科創圈。」
劉志峰進一步指出,高校可以考慮發揮新型研發機構體制機制靈活優勢,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與行業企業尤其是校友企業、校友組織建立緊密合作,發揮高校和校友優質資源的輻射帶動和溢出效應,加快構建涵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新興產業」等環節的全過程「產學研用」創新生態體系,促進長三角地區形成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高端高智」產業結構。
記者 魏來
編輯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