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使用方式透露你是哪一種人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科學家根據社交媒體使用方式,將網友分成了四類:潛伏者、極客、網紅和受害者。你屬於哪一類呢?一起來看看。

截圖來自每日郵報網站

You're either a lurker, a geek, an internet celebrity or a victim.
在社交媒體這事上,你要麼是一個潛伏者,要麼是個極客,要麼是網紅,要麼是個受害者。

That's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who claim that we fall into one of four 'online personalities' when using sites such as Facebook and Twitter.
科學家表示,用戶使用臉書和推特等社交網站時可以分為四大「網絡人格」。

And according to their research, more young people are opting to be 'lurkers' and 'geeks' by reducing what they share online in an effort to avoid being a 'victim'.
研究顯示,為了不淪為「受害者」,更多的年輕人選擇做「潛伏者」和「極客」,減少自己在網上分享的內容。

The study was led by Dr Liam Berriman and Professor Rachel Thoms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來自蘇塞克斯大學的利亞姆·貝裡曼博士和瑞秋·湯姆森教授開展了這項研究。

The scientists studied the online activity and visibility of children aged between ten and 15.
科學家們研究了10到15歲少年的網上活動和可見度。

Dr Berriman said: 'Our research found that concerns about staying safe online created an atmosphere of intense anxiety for young people, even if they had not directly experienced any problems themselves.
貝裡曼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發現,對網上活動可能會威脅人身安全的擔心讓年輕人普遍感到強烈焦慮,即使他們沒有直接經歷過任何相關問題。」

'The young people we spoke to felt a great weight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safety online and were often motivated by the concern of being labelled a victim.'
「受訪年輕人認為要對自己在網上的安全負責,而且常常害怕會淪為受害者。」

The desire for safety and protection from the dangers of the web has led many young people to experiment with invisibility online.
出於對安全的渴求,為了保護自己遠離網絡危險,許多年輕人嘗試在網上「隱身」。

The academics used two measures to find their groups: participation and visibility.
科學家用兩個指標來定義不同人群:參與度和可見度。

The geek has high participation but low visibility; the internet celeb has high participation and high visibility; the victim with low participation but high visibility; and the lurker who has low participation and low visibility.
極客參與度很高,但能見度很低;網絡紅人參與度和能見度都很高;受害者參與度低,但能見度高;潛伏者參與度和能見度都低。

The 'lurker' is described as someone who avoids confrontation in public forums and prefers closed group chats.
「潛伏者」被描述為在公共論壇中避免直接對話,更喜歡封閉的小組聊天。

They are also prone to stalking their favourite music bands online.
他們更傾向於在網上偷偷關注自己喜歡的樂隊。

The 'geek', meanwhile, uses invisibility to anonymously share and promote their amateur media creations online, such as music videos or fan fiction writing.
此外,「極客」會在網上匿名分享和推廣他們的業餘媒體創作,比如音樂視頻或粉絲小說。

The academics described how the geeks' long hours of labour on projects risked parental concern that their behaviour was obsessive or addictive.
研究人員表示,極客在這些項目上花的大把時間可能會讓父母擔憂他們上網成癮。

截圖來自每日郵報網站

'While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negative media coverage around teenagers'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media, our findings are more hopeful that teenagers are responsible users of social media, are very conscious of the dangers and make considerable efforts to protect themselves against those risks,' said Dr Berriman.
貝裡曼博士說:「儘管關於青少年運用社交媒體有很多負面的媒體報導,但我們的研究可喜地發現,青少年是有責任心的社交媒體用戶,他們非常清楚網絡的危險,並積極努力地保護自己規避這些風險。」

Despite the moves being made by some young people to live a safe and secure cyber existence, some young adults still find themselves in trouble.
儘管一些年輕人會採取行動保證自己在網絡空間中的安全,但仍有一些年輕成人發現自己陷入麻煩。

The 'victim' group includes cyber-bullying sufferers and also people left to suffer personal exposure and shame following the creation and display of intimate material.
這些「受害者」包括遭受網絡欺凌的人,還有在製作和展示私密內容後被曝光個人生活並因此受辱的人。

The highly-visible victim can be a consequence of being part of the fourth group - the internet celeb.
能見度高的受害者可能是由於身為第四類人——網絡紅人。

The 'internet celeb' is fuelled by a desire to make a living from social media and offers complete transparency into their lives through vlogs or othe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網絡紅人」想靠社交媒體來維持生計,將自己的生活通過視頻博客等社交媒體平臺完全透明地展示給眾人。

These people are highly active and highly-visible and, if they are not careful, can result in victimisation.
這些人非常活躍,能見度也很高,如果不小心的話,就會淪為受害者。

Professor Rachel Thomson, professor of childhood and youth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said: 'What is distinctive about these active social media users was the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 of their practice, with 'play' re-envisaged as a form of economically rewarding work.
蘇塞克斯大學童年和青年學教授瑞秋·湯姆森說:「這些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運用社交媒體的創業性,在別人眼裡只是玩玩,在他們眼裡卻是有經濟回報的工作。」

'By gaining an audience, young people are aware that they could capture advertising and corporate sponsorship. The dream is to 'go viral', establishing a career as a cultural creator.'
「通過拉攏一群觀眾,這些年輕人意識到他們可以抓住做廣告和拉贊助的機會。他們的夢想就是『病毒式傳播』,從而作為文化內容創作者幹一番事業。」

The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the book titled Researching Everyday Childhoods.
該研究報告發表在《日常童年研究》一書中。

英文來源:每日郵報
翻譯&編輯:丹妮

相關焦點

  • Hootsuite :改變企業社交媒體使用方式的五大趨勢
    首先,有一些分析工具已經能夠指出哪家社交媒體最能吸引流量和點擊率(比如我們公司使用的uberVuTool),並且會記住你正在發送哪類內容(文字、圖片還是視頻),以及你的目標群體是誰。這些應用可以自動規劃消息的發送時間,使它們在一天中最佳的時間發送出去。同時它們不僅可以報告有多少人閱讀了你發送的內容,還可以反饋這些讀者的相對影響力。
  • 社交媒體是否改變博物館的運作方式
    當我們參觀博物館時,我們習慣性的拿出手機拍照,並在社交平臺上分享我們的體驗,這些行為有時會被媒體描述為一種低級的行為。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博物館開始轉變傳統觀念,改變博物館運營方式,與社交媒體合作,為博物館迎來新的發展空間。社交媒體對博物館有積極影響嗎?
  • 社交媒體是否改變了我們說英語和寫英語的方式?
    不可否認,社交媒體改變了我們相互交流的方式。從分享我們的想法和照片到計劃一個晚上,大多數人傾向於通過某種形式的基於技術的參與來組織他們的社交生活。但是,這種轉變是否真的影響了我們說英語和寫英語的方式?速度怪胎:通訊速度的提高 社交媒體所做的是使我們能夠在全球範圍內與更多的人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方式我們過去只能在本地進行。這變化是偉大的,因為這意味著即使我們相距很遙遠但還可以維持友誼,但為了保持更多的關係可以同時進行,它增加了對個人的要求,以。
  • 手指交叉的方式能看出你的個性 你屬於哪一種?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心理趣聞>正文手指交叉的方式能看出你的個性 你屬於哪一種?   肢體語言專家認為雙手手指交叉方式可以體現你是什麼樣的人。這個結論基於諾貝爾獎獲得者羅傑·斯佩裡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證明大腦被分為兩個部分——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可根據比較活躍的部分體現。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關係建立方式,一種是允許單向的關注(例如Twitter、微博),一種是必須雙向成為好友(例如微信、LinkedIn)。不過,這也取決於用戶如何使用平臺的功能。例如,有研究發現,如果你在Facebook上搜索偶然相識、僅有一面之緣的人,而不是僅僅搜索熟人或者陌生人,那麼你擴展社交圈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也就是說:從增加人脈的角度來看,搜索和添加好友的功能最好被用於那些既不完全陌生又不熟悉的對象。
  • 揭秘:使用社交媒體的七種壞習慣
    社交媒體儼然已成為現代人與親友、同事之間互動的重要平臺。但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一些壞習慣,卻會讓你的人際關係受到影響。看看下面這些使用社交媒體的壞習慣,你也中招了嗎?在社交媒體分享「戀愛三個半月紀念日」Social media has bred this false belief that all your 'friends'
  • 梅奧與Hootsuite聯手 手把手教醫生使用社交媒體
    現如今,社交媒體已經成了醫療行業一個重要的交流工具。梅奧媒體中心之前的研究發現,超過40%的消費者稱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會影響他們對待自己健康的方式,另外41%稱社交媒體影響他們選擇醫生、醫院等。患者越來越把自己當成消費者,醫院也必須全力以赴留住業務,有些醫院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媒體團隊,來維持其與服務對象的聯繫。這樣看來,社交媒體似乎成了一種最好的執業方式。「我們認為,醫療工作者掌握這些工具很重要,因為患者在這上面花費很多時間。」梅奧社交媒體中心總監李奧瑟(Lee Aase)說。
  • 社交媒體經理的一天:如何做好社交推廣
    當然,社會化媒體管理得方式仁者見仁。為每一個社交媒體渠道準備好各自獨特的內容——Facebook、Twitter、LinkedIn、Google+。回復、參與。一個小時中,有15分鐘要撥給它。也可以考慮在午餐或者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完成這一工作。檢測粉絲、訂閱者的參與水平。尼爾·帕特爾(Neil Patel)介紹了一種流線型社會化媒體攻略。
  • 我為「贊」狂:蒙納士大學的研究證實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降低人的...
    而手機軟體中最受歡迎的除了遊戲,就是社交媒體。目前全球34. 8 億人使用社交媒體,約佔總人口的45%。 2019 年的最新報告顯示,人們平均每天花 2 小時 23 分在社交媒體上。40%的用戶表示通過社交媒體了解最新信息。社交媒體會成癮嗎?真正意義上的成癮?對於那些重度手機依賴症患者來說,它就像吸毒和賭博一樣,讓人難以自拔、趨之若鶩,甚至影響到「現實」生活的行為和選擇嗎?
  • 社交媒體文案創作的七個好玩方式
    社交媒體文案創作的七個好玩方式   以前廣告就是沒人看的東西,但社交媒體的普及,讓廣告成了內容,內容充滿了娛樂和趣味性,火了一批段子手,收入不菲,創業成功,@天才小熊貓、@偉大的安妮、@留幾手等讓很多玩自媒體的人羨慕不已,錢原來也可以賺!
  • 孩子善於使用社交媒體的5大好處
    似乎每天都有關於兒童色情信息、網絡欺凌或遭受冷落的消息,社交媒體上的這些風險是真實存在的。但在使用和考慮app時,孩子有著很多我們不能理解的方式,數以百萬記的孩子在使用這些程序,只有一小部分孩子在濫用它們。它們並不全是壞的,對吧?
  • 聯邦政府批准追債人使用社交媒體帳戶協助工作
    美國政府給了討債人一個新的方法,讓他們去嘗試這種新的渠道在美國討債。 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已經批准美國的收債人使用他們的社交媒體帳戶去追債。這意味著討債人可以通過Facebook和Twitter等途徑追討欠款人。
  • 社交媒體絕不清白,但也絕非罪魁禍首
    而如今,我們已經不再是工具化的科技環境,社交媒體並非被動讓人使用的工具,而是有目標的、操弄的、帶成癮性的,利用人類心理向人類進行索取的「類毒品」。(4)每個人都想要保護隱私,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個人數據當作貨幣使用。
  • 職場英語:怎樣利用社交媒體 7種方式也能讓你更有效率
    社交媒體可以浪費你很多時間。很多人花很多時間發微博、加關注、更新狀態。   It has forever changed the way the world communicates. Yet, as much as it can waste time, it can also be a great productivity booster.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2.1.1 社交媒體的概念定義     社交媒體並非一個全新的概念,其最早出現在一本叫《什麼是社會化媒體》[1]的電子書裡。作者Antony Mayfield(2006)認為社會化媒體是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
  • 在贊助中使用社交媒體的幾種方法
    (更多在贊助中使用社媒的內容也可參考禹唐體育商學院講座「社交媒體:開啟體育贊助的金鑰匙」。)1. 發獎品激勵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發狀態、做互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給獎品。贊助商可以提供頒獎用的獎品。在這種獎勵社媒互動的活動中,有三種不同獎勵方式,都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1) 抽獎——「發狀態,參與抽獎」抽獎的好處是可以鼓勵很多人參與,而只用準備一份大獎。可以規定讓使用某個標籤進行互動的人可參與抽獎,或讓訪問某個地點的人可參與抽獎。在訪問地點的設置上,可以包含多個指定地點,讓人們必須訪問所有的地點才能參與抽獎。
  • 澳大利亞人用社交媒體「顯擺」 宣揚個性並非自戀?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何路曼   中新網12月11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如今,越來越多的澳大利亞人開始使用社交媒體
  • 社交媒體中的「複數」人設與平臺搖擺-虎嗅網
    但是在我看來,電話可能是對對方的一種幹擾。一些傳播學者就發現,電話通常只在最親密的人之間可以放鬆地去打。如果我跟你不熟,我給你打電話,在社交利益上越來越成為一種不尊重別人的表現。回到我們在這一節中提出的問題:通過什麼樣的媒體來說分手才合適呢?這個看起來很瑣碎的問題,引申出來的,是人們如何定位某一種媒體在生活中所扮演的位置。
  • 董晨宇:社交媒體中的「複數」人設與平臺搖擺
    而現在我們對於朋友圈的掌握更加成熟,也可以達成更多的共識,很多人知道了,最好不要發負面情緒。你看,這其實是逐漸形成的一種使用共識。 但是在我看來,電話可能是對對方的一種幹擾。一些傳播學者(例如Broadbent)就發現,電話通常只在最親密的人之間可以放鬆地去打。如果我跟你不熟,我給你打電話,在社交利益上越來越成為一種不尊重別人的表現。 回到我們在這一節中提出的問題:通過什麼樣的媒體來說分手才合適呢?這個看起來很瑣碎的問題,引申出來的,是人們如何定位某一種媒體在生活中所扮演的位置。
  • 當災難來臨時,社交媒體是紐帶,是聲音,也是一種責任擔當
    亞當 · 克羅引用賈伯斯那句著名的話:「如果能成為一名海盜,為何還要加入海軍呢」,講述了媒體「權力」如何來到每一個人手中的故事。當災難來臨時社交媒體在做什麼?在這次全球性突發事件期間,利用一系列社交媒體和Web 2.0技術有助於滿足普通民眾對信息的需求與渴望,同時也證明了社交媒體是一種值得信賴的信息傳播媒介。以Twitter為例,儘管有研究機構注意到Twitter的利用率相對有限(其所有系統帖子的90%是由10%的最高產用戶發布的),但它對應急管理社群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卻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