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贊」狂:蒙納士大學的研究證實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降低人的...

2020-12-24 站長之家

我為「贊」狂:蒙納士大學的研究證實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降低人的判斷力

年輕一代會為了求贊而不顧一切嗎?

微軟的報告稱,77%的 18 歲到 24 歲年輕人會在做任何事之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機。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爾特(Adam Alter)研究了這種技術上癮的現象,在他的調查裡,超過59%的人承認,他們依賴社交媒體,如果半小時沒有上網查看,他們就會感覺焦躁不安,無法集中精力。在另一次調研中,46%的人還表示,他們無法忍受沒有智慧型手機的生活,有人甚至寧願自己受點傷,也不願意手機受傷。顯然,我們被眼前的這個屏幕迷住了,逐漸上癮。

中國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據上一次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 年 6 月,中國網民規模為8. 02 億,上半年新增網民 2968 萬人,較 2017 年末增加 3.8%,網際網路普及率達 57.7%,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 88 億。中國的年輕人已經花了太多時間在手機上。

而手機屏幕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已有很多研究和調查證明了這一點。比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通過對 1.1 萬名兒童的研究,發現每天看屏幕超過兩個小時的兒童,在思維和語言測試中得分較低。手機正在蠶食年輕一代的判斷力和決策力。

而手機軟體中最受歡迎的除了遊戲,就是社交媒體。目前全球34. 8 億人使用社交媒體,約佔總人口的45%。 2019 年的最新報告顯示,人們平均每天花 2 小時 23 分在社交媒體上。40%的用戶表示通過社交媒體了解最新信息。社交媒體會成癮嗎?真正意義上的成癮?對於那些重度手機依賴症患者來說,它就像吸毒和賭博一樣,讓人難以自拔、趨之若鶩,甚至影響到「現實」生活的行為和選擇嗎?這都是為了獲得別人的「點讚」嗎?不管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年輕一代會為了求贊而不顧一切嗎?

這就是蒙納士大學的研究者在一項國際研究中所要探尋的答案。安東尼奧·韋爾迪喬-加西亞(Antonio Verdejo-Garcia)教授來自於蒙納士大學的透納研究所(Tunner institute),這是一所專門研究大腦和精神健康的研究所。他是成癮和精神健康項目的副領導。這一新的研究分支是與北美和德國大學的資深研究者合作的。「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說,它跟網絡社交媒體平臺一樣,最近才迅速地興起。

「藥物上癮的運作原理是:劫持大腦中天然的獎勵機制。」他說,「如果你吸入了古柯鹼,就等於用化學物質過度刺激了大腦中的正常獎勵系統。社交媒體的過度使用也是利用了類似的機制,只不過是用社交代替了化學物質。你用社交的方式獲得了過度的刺激。在我們內心,對於歸屬感的需求和渴望是非常強烈的。社交媒體所做的就是,人為地剝削了我們大腦中的獎勵系統,而這個系統本來是幫助我們滿足正常交流需求的。」

一切都是為了求贊,點讚就是獎勵。在社交媒體上,你獲得的獎勵比現實生活中多得多。如果你告訴一個朋友,你剛剛做了什麼日常瑣事,比如吃飯,他們不會太感興趣。然而,如果你把這件事發到社交媒體上,就會得到很多人的很多贊。你人為地增加了獲得獎勵的體驗,過度刺激了獎勵系統。

「它們的運作機制非常高效,」他說,「鼓勵人們做一些重複的行為,只為獲得別人的點讚。在大部分藥物或賭博成癮中,最終結果是你被討厭了。而在這個案例中,最終結果恰恰相反,你收穫了很多讚美。」

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已經在《行為成癮》(Behavioural Addictions)雜誌上合作發表了論文。研究顯示,社交媒體網站可以讓使用者產生上癮的行為。問題是,過度使用社交網站還未出現在DSM- 5 的官方分類中。(DSM-5,隸屬於美國心理協會旗下,是一本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是衡量此類問題的工具。)然而,隨著新的成癮物不斷湧現,DSM清單一直在改變。比如說,直到 2013 年,在線遊戲成癮才作為一種潛在精神障礙,被囊括在內。「未來會有更多的科技成癮。」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如是說。

這種社交媒體成癮會像藥物和賭博成癮一樣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嗎?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認為:「我們還不知道所有這些的臨床意義是什麼,它會不會引起日常生活的麻煩,會不會導致健康、人際關係和財務的嚴重惡化,就像其他成癮問題一樣。我們都無從知曉。這取決於社交媒體的發展程度。還存在很多問號。」

不僅如此,過度使用社交媒體還會降低人的判斷力和決策力。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的論文中還包含了一項對德國成年人的小規模的初步研究,結果證實重度社交媒體依賴者傾向於做出更冒險的決定。研究者使用了名為「愛荷華賭博任務」的工具,這是一種用來測試現實生活決策的心理學方法。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說,這一發現「十分微小」,卻很重要,能夠幫助我們找到社交媒體的過度使用和主流成癮問題之間的聯繫或「相似性」。

總之,趕快丟掉手機,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吧!與其尋求虛無縹緲的「贊」,不如過好腳踏實地的人生,成為優秀的人,「贊」自然會隨之而來。


免責聲明:「站長之家」的傳媒資訊頁面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自媒體人、第三方機構發布或轉載。如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刪除或處理。稿件內容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更不對您的投資構成建議。我們不鼓勵任何形式的投資行為、購買使用行為。

相關焦點

  • 社交媒體上得不到足夠的「贊」,會加劇青少年的抑鬱症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這種缺乏「贊」的現象尤其會影響到內心脆弱的人群。對於這些人,社交平臺可能會形成一個「排斥感」的負面循環。在一篇關於兒童成長的新論文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一個實驗性質的社交媒體任務,進行了三項研究,以探討在網上接收到不充分積極反饋可能會造成的心理影響。
  • 使用智慧型手機會降低人的社交能力嗎?這個實驗刷新了我的認知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現在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越來越早,在地鐵上,家長為了讓孩子不哭不鬧掏出手機播放動畫片讓孩子安靜,在餐桌上,家長拿出手機平板給孩子看,這樣孩子才願意乖乖吃飯。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很多家長一邊做一邊擔憂,沉迷電子產品可能帶來很多隱患,也有家長說,整天低頭對著手機,我都擔心他以後不會和人正常的面對面交流了。
  • 心理學研究:社交媒體也許會引發焦慮和抑鬱
    最近,一些國外的心理學研究者提出了一個課題:社交媒體是不是真的會讓年輕人感到焦慮和不安?結果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能夠說明,社交媒體和情緒問題之間是有聯繫的,尤其是和抑鬱症之間存在聯繫。早在2016年,就有研究表明在Ins、推特等平臺上花費時間多的年輕人,比那些在這些平臺上花費時間較少的人,抑鬱症的發生率要更高。當然,研究結果是以相關關係表示出來的。
  • 蒙納士大學研究揭示大腦信號與相關行為之間的聯繫
    這個問題最近可能有突破性進展,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的研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分析大腦中的信號,用以評估我們如何控制我們的日常行為,並發現行為(比如移動你的手臂或抓取物品)、語言跟大腦的內部運作之間的聯繫。
  • 越來越多地使用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
    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300分鐘或更多時間的年輕人,在六個月內患上抑鬱症的機率是那些每天使用社交媒體120分鐘或更少時間的人的2.8倍。例如,與每天使用社交媒體少於120分鐘的參與者相比,每天使用社交媒體超過300分鐘的年輕人在6個月內患抑鬱症的機率是前者的2.8倍。這項研究於12月10日在線發表,並計劃在2021年2月出版的《美國預防醫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AJPM)上發表。
  • 德蒙福特大學關閉社交媒體帳戶
    一大學正關閉了其所有社交媒體渠道幾天,來以身作則引導學生自己戒掉「電子癮」。位於萊斯特的德蒙福特大學,要向大家強調「不受管控的社交媒體使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多麼的有害。該大學運營了九個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 Snapchat 和 Instagram.副校長多米尼克·謝拉德教授說他將停止使用推特。「從和幾位學生的聊天中我發現,過度沉迷於社交媒體已經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謝拉德教授說到。
  • 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顯示使用社交媒體越頻繁 越與社會隔絕
    有不少人可能認為,使用社交媒體能增進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但美國一項研究卻表明,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越多,感覺與社會隔絕的可能性越高。為了檢視社交媒體的使用與社會隔絕感之間的關聯性,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研究人員,招募了1,787名年齡介於19至32歲之間的成年人,並詢問他們使用臉書、推特、Instagram、YouTube、Reddit等11個常見社交媒體的時間和頻率。他們採用一種自評系統,讓參與者報告自己的心理狀態,並藉此來測量其社會隔絕感。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社交媒體負擔——以大學生微信使用疲勞現象為例
    第二,當網絡規模邊際收益為零時,如果此時網絡規模小於市場規模,將可能出現多個網絡並存的情況。第三,選擇最好的一個網絡的問題,將變成選擇最好的一組網絡 。 因此可以推測,未來微信使用會出現邊際效益遞增減弱,即其網絡外部性減弱甚至消耗殆盡的情況。此時用戶可能會選擇同時使用多個社交產品,即同時擁有多個虛擬社交網絡;同時開發者也會考慮開發一組社交網絡工具而不是一種。
  • 我眼中的蒙納士 | 校園生活的可愛瞬間
    照片由蒙納士傳播與媒體研究碩士專業Ariel Zhong同學提供坐落在Clayton校區的Matheson Tree已經有400多歲的高齡了。蒙納士大學的Vice-Chancellor,Sir Louis Matheson在60年代學校建設時救下了這棵巨大的古樹,從此這棵樹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校園裡繼續佇立,守護這片土地。每當看到這棵樹,想到她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400多年,便能深切感受到自然的偉大,人類的渺小,我們真的需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戶外公共空間裡,所有人都在看手機——社交媒體也許並沒有使人走得更近,而使人更為疏遠。這種和並不熟識的人之間的人際關係被稱為「弱連接」。研究發現,通過Facebook建立起弱連接之後,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連接會逐漸變強,用戶也就能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以北京市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梳理與定量調查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選取人人網和新浪微博作為對比,總結出各自用戶的使用動機和使用行為,並結合三者特點將結論推廣。分析表明,三個社會化媒體上的用戶群體具有截然不同的個人特點以及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其中開放性越大的媒體,會存在使用深度越低、內容原創性越低的現象,而開放性程度適中的媒體,則會處於用戶使用彈性較大的威脅之中。
  • 使用智慧型手機會降低人們的社交能力嗎?這個實驗徹底改變了我的理
    使用智慧型手機會降低人們的社交能力嗎在時代的大車輪下,新事物的不斷出現是註定的,隨著網絡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和社區方式都發生了變化。瞬息萬變的交流方式很容易在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形成一種鴻溝,但這種鴻溝有被打破的趨勢,過去,老人很少使用網際網路,但現在家裡的老人也開始玩微信,還使用簡單的掃碼支付等功能。
  • 「言論自由」的社交媒體崛起,CNN為何抨擊其為「對民主的威脅」?
    Parler的社區規則稱,「發布垃圾信息和使用機器人操作」會被踢出平臺。 川普競選團隊的帳號似乎是使用機器人發布大量信息,而且是大約每隔30分鐘就發布同樣的內容,這樣的垃圾郵件在Parler上拿到了通行證。一個可能的解釋是,Parler的設置是為了放大其影響者,而不是為任何人創造一個被傾聽的空間。
  •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消極行為研究
    來源:《視聽》2019年第4期 摘要: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影響用戶產生社交媒體倦怠情緒的因素以及社交媒體使用消極行為。 三、研究設計 (一)量表與問卷設計 本研究的問卷分為四個部分:前三部分為問卷說明、被訪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徵以及被訪者社交媒體使用的基本情況。
  • 蒙納士大學教育學博士很難申?來看看申請條件!
    蒙納士大學教育學院是全球教育界領軍學院,以開展創新研究項目而聞名,與世界領先的教育專家合作,對不同背景和環境下的兒童、年輕人和成人教育的改革、實踐及發展成果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在蒙納士大學入讀教育學博士 。
  • 澳洲八大名校 | 蒙納士大學
    蒙納士大學被評為澳大利亞五星級大學,1994年獲選為澳大利亞的年度推薦大學。
  • Hootsuite :改變企業社交媒體使用方式的五大趨勢
    杜克大學最近發表的一份關於社交媒體的研究令許多企業管理者撓頭。該報告顯示,許多企業的社交媒體支出約佔企業營銷預算的9%,預計未來五年內,這個比例將激增到25%。但半數受訪的企業營銷人員表示,他們根本無法證實社交媒體對他們的企業究竟產生了哪些影響。很多批評人士認為,企業一窩蜂地在社交媒體上燒錢不過是在填一個無底洞。不過我認為,這些矛盾的數字卻說明了另一個問題:社交網絡正在以飛快的速度發展,同時企業也正不遺餘力地跟上。
  • 蒙納士學院,通往蒙納士大學的直通車
    無論你是今年完成高考,或是仍在高中階段學習,亦或是已踏入大學本科,你是否考慮通過入讀橋梁課程升入全球百強大學的本科大一或大二嗎?蒙納士學院的橋梁課程可以幫助你實現夢想。  蒙納士學院(Monash College)是通往蒙納士大學的最佳途徑。
  • 澳洲八大之蒙納士大學
    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又譯蒙納士大學)是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國立大學之一
  • 蒙納士大學官宣這個學期不記錄掛科成績!
    同時,澳洲的社交禁令也宣布再延長4周!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又譯莫納什大學,坐落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墨爾本,是一所蜚聲國際的頂尖研究型大學,澳大利亞八校聯盟和大英國協大學協會核心成員,澳大利亞五星級大學,南半球首屈一指的學術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