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會為了求贊而不顧一切嗎?
微軟的報告稱,77%的 18 歲到 24 歲年輕人會在做任何事之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機。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爾特(Adam Alter)研究了這種技術上癮的現象,在他的調查裡,超過59%的人承認,他們依賴社交媒體,如果半小時沒有上網查看,他們就會感覺焦躁不安,無法集中精力。在另一次調研中,46%的人還表示,他們無法忍受沒有智慧型手機的生活,有人甚至寧願自己受點傷,也不願意手機受傷。顯然,我們被眼前的這個屏幕迷住了,逐漸上癮。
中國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據上一次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 年 6 月,中國網民規模為8. 02 億,上半年新增網民 2968 萬人,較 2017 年末增加 3.8%,網際網路普及率達 57.7%,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 88 億。中國的年輕人已經花了太多時間在手機上。
而手機屏幕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已有很多研究和調查證明了這一點。比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通過對 1.1 萬名兒童的研究,發現每天看屏幕超過兩個小時的兒童,在思維和語言測試中得分較低。手機正在蠶食年輕一代的判斷力和決策力。
而手機軟體中最受歡迎的除了遊戲,就是社交媒體。目前全球34. 8 億人使用社交媒體,約佔總人口的45%。 2019 年的最新報告顯示,人們平均每天花 2 小時 23 分在社交媒體上。40%的用戶表示通過社交媒體了解最新信息。社交媒體會成癮嗎?真正意義上的成癮?對於那些重度手機依賴症患者來說,它就像吸毒和賭博一樣,讓人難以自拔、趨之若鶩,甚至影響到「現實」生活的行為和選擇嗎?這都是為了獲得別人的「點讚」嗎?不管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年輕一代會為了求贊而不顧一切嗎?
這就是蒙納士大學的研究者在一項國際研究中所要探尋的答案。安東尼奧·韋爾迪喬-加西亞(Antonio Verdejo-Garcia)教授來自於蒙納士大學的透納研究所(Tunner institute),這是一所專門研究大腦和精神健康的研究所。他是成癮和精神健康項目的副領導。這一新的研究分支是與北美和德國大學的資深研究者合作的。「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說,它跟網絡社交媒體平臺一樣,最近才迅速地興起。
「藥物上癮的運作原理是:劫持大腦中天然的獎勵機制。」他說,「如果你吸入了古柯鹼,就等於用化學物質過度刺激了大腦中的正常獎勵系統。社交媒體的過度使用也是利用了類似的機制,只不過是用社交代替了化學物質。你用社交的方式獲得了過度的刺激。在我們內心,對於歸屬感的需求和渴望是非常強烈的。社交媒體所做的就是,人為地剝削了我們大腦中的獎勵系統,而這個系統本來是幫助我們滿足正常交流需求的。」
一切都是為了求贊,點讚就是獎勵。在社交媒體上,你獲得的獎勵比現實生活中多得多。如果你告訴一個朋友,你剛剛做了什麼日常瑣事,比如吃飯,他們不會太感興趣。然而,如果你把這件事發到社交媒體上,就會得到很多人的很多贊。你人為地增加了獲得獎勵的體驗,過度刺激了獎勵系統。
「它們的運作機制非常高效,」他說,「鼓勵人們做一些重複的行為,只為獲得別人的點讚。在大部分藥物或賭博成癮中,最終結果是你被討厭了。而在這個案例中,最終結果恰恰相反,你收穫了很多讚美。」
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已經在《行為成癮》(Behavioural Addictions)雜誌上合作發表了論文。研究顯示,社交媒體網站可以讓使用者產生上癮的行為。問題是,過度使用社交網站還未出現在DSM- 5 的官方分類中。(DSM-5,隸屬於美國心理協會旗下,是一本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是衡量此類問題的工具。)然而,隨著新的成癮物不斷湧現,DSM清單一直在改變。比如說,直到 2013 年,在線遊戲成癮才作為一種潛在精神障礙,被囊括在內。「未來會有更多的科技成癮。」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如是說。
這種社交媒體成癮會像藥物和賭博成癮一樣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嗎?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認為:「我們還不知道所有這些的臨床意義是什麼,它會不會引起日常生活的麻煩,會不會導致健康、人際關係和財務的嚴重惡化,就像其他成癮問題一樣。我們都無從知曉。這取決於社交媒體的發展程度。還存在很多問號。」
不僅如此,過度使用社交媒體還會降低人的判斷力和決策力。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的論文中還包含了一項對德國成年人的小規模的初步研究,結果證實重度社交媒體依賴者傾向於做出更冒險的決定。研究者使用了名為「愛荷華賭博任務」的工具,這是一種用來測試現實生活決策的心理學方法。韋爾迪喬-加西亞教授說,這一發現「十分微小」,卻很重要,能夠幫助我們找到社交媒體的過度使用和主流成癮問題之間的聯繫或「相似性」。
總之,趕快丟掉手機,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吧!與其尋求虛無縹緲的「贊」,不如過好腳踏實地的人生,成為優秀的人,「贊」自然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