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分享!
如今兒童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越來越早,在地鐵上,家長拿出手機玩動畫片,讓孩子安靜,以防孩子哭,餐桌上,家長拿出手機給孩子看,讓孩子吃得心甘情願。
這種場景很常見,很多家長一邊做一邊擔心,對電子產品的沉迷可能會帶來很多隱患,一些家長還說,他們擔心將來不能正常與人交流。
的生活方式確實被電子產品包圍了很多時間,這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事實上回首往事,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擔憂從未改變,過去,家長擔心電視會影響孩子,但現在電視變成了手機和平板電腦,這種圍繞電子產品的新生活方式會對對孩子的增長產生影響嗎?研究實驗的結論可能出乎意料。
使用智慧型手機會降低人們的社交能力嗎
在時代的大車輪下,新事物的不斷出現是註定的,隨著網絡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和社區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瞬息萬變的交流方式很容易在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形成一種鴻溝,但這種鴻溝有被打破的趨勢,過去,老人很少使用網際網路,但現在家裡的老人也開始玩微信,還使用簡單的掃碼支付等功能。
因此與其說使用智慧型手機會降低人們的社交能力,不如說智慧型手機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盯著手機的年輕人可能是在和對話框另一端的人聊天,現代人的社會交往已經部分轉移到網絡上,這不是社會能力的弱化,而是方式和渠道的轉變。
唐尼教授的社會實驗
他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道格拉斯·唐尼(DouglasB的社會學教授,Downey)也有這樣的想法,整天對著屏幕的一代人能否擁有與上一代相同的面對面溝通技巧?
所以他做了一項發表在《美國社會學期刊》上的研究。首先,本研究的結論是:Z一代雖然從小就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手機和社交媒體上,但他們的社交技能與一代人相同。
研究人員引用了美國國家教育中心兒童縱向研究的數據,並對幼兒園至小學五年級兩組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進行了跟蹤調查,研究對象是和開始學習幼兒園的兒童,共有32550名學生。
是iPad首次出現的一年,因此人們的生活在更大程度上被電子設備佔據,美國的網際網路沒有進入社會化時代,Facebook成立於因此兒童的成長几乎沒有受到網際網路的影響。
從幼兒園到小學五年級,教師對孩子進行了6次評價,並以3次家長參考評價作為補充數據,最後唐尼通過對家長和教師對孩子的評價,研究結論是兩代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分相近。
具體而言,在友誼的建立和維持、情緒自控能力和與不同人格的相處同齡人上,表現的得分沒有明顯差異,即使是長時間在屏幕上的孩子,在社交技能的發展上也沒有明顯不足。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研究結果顯示,至兒童的社交技能沒有下降,智慧型手機表現時代出生的兒童社交技能和溝通能力也不錯。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長時間出現在屏幕上不會對社交技能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不過,研究也指出,每天多次登錄網路遊戲和社交網的孩子社交能力較低,但水平有限,影響也很微妙。這種細微差別不足以支持智慧型手機降低社交技能的說法。研究的最終結論是,沒有證據表明花更多時間在電子設備上會降低孩子的社交能力。
新技術帶來的「恐慌」從未改變
唐尼教授指出,老一代對年輕一代的擔憂一直存在,這也是兩代人溝通經常出現問題的原因。過去,電話和汽車的出現讓一代人擔心下一代。
因為這些新技術的出現讓孩子們可以享受更多的自主權,家長們開始對孩子的下落、他們將用手機與誰溝通以及如何溝通感到困惑。現代父母的「恐慌」和新技術是一樣的,螢屏時代的到來已經摧毀了傳統的關係,所以成年人的煩惱大多是因為這個。
家長擔心新技術對孩子有害,可能會掉隊,因為新技術可能導致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影響親子關係,這是時代進步無法改變的恐懼之一,但隨著新技術逐漸被老一輩人接受,這種焦慮和恐慌就會得到緩解。
新技術的危害不在於技術本身
家長擔心孩子過早接觸網絡世界會影響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對錯誤接受各種極端內容產生負面影響,但這是另一個話題。
更多的擔憂在於「成癮性」,然而回顧過去,電動玩具讓人上癮,電視讓人上癮,在當今的電腦、手機和短視頻中,上癮並不是事物的共同缺陷,而是人自身的缺陷,否認新技術、新技術是站不住腳的。
如果我們回到社交能力的問題上來,把新的網絡社區作為一種新的社交方式,這種擔憂實際上會減少。通過網絡渠道溝通,表達意見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獨立觀點。
現實網絡社區的發展並不像過去人們所擔心的那樣充滿毒害和阻礙人類社會交往。當老一代對新事物的普遍接受程度下降後,這種偏見就會阻礙兩代人之間的交流,因此如果我們真的理解這種偏見,情況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