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地使用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

2020-12-17 澎湃新聞

越來越多地使用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

2020-12-15 11: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Matt McGowan 阿爾茨海默病

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300分鐘或更多時間的年輕人,在六個月內患上抑鬱症的機率是那些每天使用社交媒體120分鐘或更少時間的人的2.8倍。

阿肯色大學官網12月10日消息

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教育與衛生專業學院院長、公共衛生學教授Brian Primack博士撰寫的一項新的全國性研究表明,頻繁使用社交媒體的年輕人在六個月內患上抑鬱症的可能性明顯更高。

例如,與每天使用社交媒體少於120分鐘的參與者相比,每天使用社交媒體超過300分鐘的年輕人在6個月內患抑鬱症的機率是前者的2.8倍。

這項研究於12月10日在線發表,並計劃在2021年2月出版的《美國預防醫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AJPM)上發表。它是第一個表明社交媒體使用與長期抑鬱症之間存在聯繫的大型全國性研究。

研究於12月10日在線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最新影響因子:4.440)上

「這些發現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社交媒體佔用了太多的時間,」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精神病學助理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Cesar Escobar-Viera博士說,「在社交媒體上花費過多時間可能會取代建立更重要的人際關係、實現個人或職業目標,甚至只是進行有價值的反思。」

作者認為社會比較也可能是這些發現的基礎。

阿肯色大學

匹茲堡大學的醫學助理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Jaime Sidani說,「社交媒體通常被精心策劃來強調正面形象,這對年輕人來說尤其困難,因為他們正處於人生中與身份發展相關的關鍵時刻,覺得自己無法達到他們面臨的不可能的理想。」

鑑於抑鬱症最近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為全球致殘的主要原因,並且比其他所有精神障礙患者的殘疾調整生命年長,這些發現尤其重要。

Primack說:「在COVID-19時代考慮這些發現也特別重要。現在,面對面的社交變得更加困難,我們都在使用更多技術,例如社交媒體。儘管我認為這些技術肯定會很有價值,但我也鼓勵人們思考哪些技術經驗對他們真正有用,哪些技術讓他們感到空虛。」

Brian Primack

這項研究的其他研究人員是匹茲堡大學的Ariel Shensa和Michael Fine博士。

匹茲堡大學

參考文獻

Source:University of Arkansas

Increased Social Media Use Linked to Developing Depression

Reference:

Brian A. Primack, Ariel Shensa, Jaime E. Sidani, César G. Escobar-Viera, Michael J. Fine. Tempor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and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20; DOI: 10.1016/j.amepre.2020.09.014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研究:社交媒體也許會引發焦慮和抑鬱
    最近,一些國外的心理學研究者提出了一個課題:社交媒體是不是真的會讓年輕人感到焦慮和不安?結果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能夠說明,社交媒體和情緒問題之間是有聯繫的,尤其是和抑鬱症之間存在聯繫。早在2016年,就有研究表明在Ins、推特等平臺上花費時間多的年輕人,比那些在這些平臺上花費時間較少的人,抑鬱症的發生率要更高。當然,研究結果是以相關關係表示出來的。
  • 社交媒體正在製造越來越多的垃圾?丨單讀
    在今天分享的部分中,作者在社交媒體上找到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來源:新世代的孩子因為經常對著屏幕,更離群索居,還會被「展示」式的生活影響人際關係和自我認同。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否認社交媒體的所有價值,也不是說社交媒體是導致心理問題的唯一原因,但是我們確實需要警惕社交媒體對大腦產生的影響。如果我們不嘗試應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改變,我們將徹底被它侵蝕。
  • 應對社交媒體產生的焦慮、抑鬱情緒的9條建議:多出門走走
    因為你再也不需要出門賣報紙、買雜誌或者去證券交易中心查看股市行情,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打開手機,輸入幾個文字,上下滑一滑,資訊就輕而易舉地「收入囊中」了。便利性並不是壞事,但是它減少了我們出門運動,與外界交流的頻率和機會。這樣的結果就是會在無形中增加我們的焦慮和抑鬱情緒。其次是它傳遞給人們的信息是參差不齊的。
  • 有利有弊:社交媒體會對抑鬱症產生影響,我們也可利用它解決問題
    沉溺在數字世界裡的人們往往會忘記時間和現實。晚上應該睡覺的時候他們卻在不停地刷手機;應該與朋友喝茶聊天的時候卻在網上用乾燥的文字進行交流;周末應該外出享受陽光的時間卻大多數花在了社交媒體上。雖然這項研究並沒有直接得出結論,說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症,但研究最後提出了建議,希望能對社交媒體的使用加以規範
  • 社交媒體上得不到足夠的「贊」,會加劇青少年的抑鬱症
    最近,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社交媒體上得不到足夠的「贊」會增加年輕人的抑鬱感和焦慮感。在一篇關於兒童成長的新論文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一個實驗性質的社交媒體任務,進行了三項研究,以探討在網上接收到不充分積極反饋可能會造成的心理影響。
  • 為什麼社交媒體傷害的總是女孩子?
    社交媒體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十歲出頭的青少年就開始使用「推特」 (Twitter,創立於2006年)、 「湯博樂」 (Tumblr,創立於2007年)、 「照片牆」 (Instagram,創立於2010年)、 「色拉布」 (Snapchat,創立於2011年)等各種各樣的社交媒體。年復一年,這些公司越來越擅長抓住並留住顧客的「眼球」 ———此處借用了他們業內人士的說法。
  • @女孩兒們 使用社交媒體時間別太長 易患抑鬱症
    美媒:研究發現女孩使用社交媒體時間太長易患抑鬱症新華社北京1月21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我們正陷於一場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而女孩們正處在危機的中心。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月19日報導,自2010年以來,男性青少年中的抑鬱、自殘和自殺率都出現了上升。
  • Hootsuite :改變企業社交媒體使用方式的五大趨勢
    但半數受訪的企業營銷人員表示,他們根本無法證實社交媒體對他們的企業究竟產生了哪些影響。很多批評人士認為,企業一窩蜂地在社交媒體上燒錢不過是在填一個無底洞。不過我認為,這些矛盾的數字卻說明了另一個問題:社交網絡正在以飛快的速度發展,同時企業也正不遺餘力地跟上。
  • 2019社交媒體趨勢預測
    而隨著 Twitter、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越來越以一種積極的姿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2019 年的社交媒體領域的新生事物只會越來越多。輿情監測公司 Meltwater 日前發布的《2019社交媒體預測報告》回顧了去年社交媒體領域內發生的重要變化,並對 2019 年的社交媒體進行了趨勢預測。
  • 在贊助中使用社交媒體的幾種方法
    禹唐體育註:隨著社媒在贊助中越來越多地被使用,可以總結出幾種常見的在贊助激活中使用社媒的方法(更多在贊助中使用社媒的內容也可參考禹唐體育商學院講座「社交媒體:開啟體育贊助的金鑰匙」。)1. 發獎品激勵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發狀態、做互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給獎品。贊助商可以提供頒獎用的獎品。
  • 我為「贊」狂:蒙納士大學的研究證實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降低人的...
    我為「贊」狂:蒙納士大學的研究證實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降低人的判斷力 年輕一代會為了求贊而不顧一切嗎?
  • 網絡社交多,幸福反而少
    研究人員對三個主要社交平臺進行調查發現,人們使用的次數越多,報告的負面情緒就越強烈。這種消極感主要來自「社會比較」,比如,瀏覽到他人不斷發布的精美照片,就會產生「我的生活沒那麼好」的感覺,並由此導致自尊下降和幸福感降低。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間,人們依靠社交媒體增加了溝通聯繫,卻並沒有有效降低孤獨感。
  • 梅奧與Hootsuite聯手 手把手教醫生使用社交媒體
    現如今,社交媒體已經成了醫療行業一個重要的交流工具。梅奧媒體中心之前的研究發現,超過40%的消費者稱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會影響他們對待自己健康的方式,另外41%稱社交媒體影響他們選擇醫生、醫院等。患者越來越把自己當成消費者,醫院也必須全力以赴留住業務,有些醫院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媒體團隊,來維持其與服務對象的聯繫。這樣看來,社交媒體似乎成了一種最好的執業方式。「我們認為,醫療工作者掌握這些工具很重要,因為患者在這上面花費很多時間。」梅奧社交媒體中心總監李奧瑟(Lee Aase)說。
  • 大學生微信使用與抑鬱有啥關係?
    社交網絡相關研究表明, 人們廣泛使用社交媒體主要有維持關係、打發時間、虛擬社交、娛樂、排除孤獨、提升工作成績、獲取知識等目的, 但自我展示和自我表露是最主要的動機。結合「使用與滿足」理論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研究, 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 研究表明, 儀式化使用與工具化使用正向影響大學生微信用戶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正向影響大學生微信使用意向[1]。
  • 刷社交軟體加劇中年焦慮 對青年影響較弱
    隨著社交媒體在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不可取代,很多人都對其產生了心理依賴。老一輩人完全沒受到高科技影響,而「00」後的新生代們從小就被社交媒體包圍,所以也不會覺得無所適從,恰恰是那些「70後」「80後」漸入中年的人,可能最容易受到社交媒體影響。
  • 社交網絡為什麼叫我們越來越孤獨?
    FOMO最初的研究者、牛津大學教授Andy Przybylski認為,FOMO並不是一種新的現象,但社交媒體讓我們更容易感知他人的生活——不但更即時,而且我們會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看到一些人重複不斷地發出post,簡直無法忽視。因此,FOMO這種現象才變得越來越突出,成了現代人的現代病。今天我們來談談:FOMO的背後究竟是種什麼樣的心理,它對我們的生活究竟是好是壞?
  • 孩子玩手機上癮會導致抑鬱?面對危機,家長應該如何做?
    最近我時常聽人討論說「孩子總玩遊戲會抑鬱」,嚇得我趕緊把我家孩子大手機給沒收了,那麼事實真的會如此嗎?是的!你沒有想錯,確實會如此,因為長時間玩手機,會讓自己沉浸在其中,上癮導致情緒越來越欠佳,從而不會與外界溝通。
  • 睡前玩手機不僅易導致失眠,還會增加抑鬱風險!
    在睡覺前看視頻或玩遊戲的人驟然增多,而手機裡新奇的內容不斷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使得入睡的時間越來越晚。當這種行為成為習慣時,就會造成慢性睡眠剝奪,降低睡眠質量。 有專家指出:習慣性延遲睡眠時間不僅會導致睡眠障礙,還會導致心理問題,從而可能導致抑鬱或焦慮。
  • 兩大因素導致現在抑鬱孩子越來越多
    前一段時間看了一份數據說現在患抑鬱症的孩子是過去50年的10倍之多,雖然不知道怎麼得出這個數據,但作為一位心理諮詢師和心理老師總的來說,主要是兩個因素導致目前的這種狀況。首先,孩子們的運動量驟減!有一次我在給中學生上心理活動課的時候,發現孩子們的體質實在是差的太多了,按30年前的標準,現在的孩子毫不誇張的說就是「廢」人!
  • 為何焦慮、抑鬱、自殺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原因就在於大人們太忙碌!
    我在《大西洋月刊》5月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講了一個在美國發生的值得擔憂的趨勢:那就是在美國青少年中,有重大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年齡越來越小。而這件事就和成年人的忙碌有一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