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社交軟體加劇中年焦慮 對青年影響較弱

2020-12-24 中國搜索

隨著社交媒體在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不可取代,很多人都對其產生了心理依賴。老一輩人完全沒受到高科技影響,而「00」後的新生代們從小就被社交媒體包圍,所以也不會覺得無所適從,恰恰是那些「70後」「80後」漸入中年的人,可能最容易受到社交媒體影響。據《計算機與人類行為》雜誌,30歲至49歲的中年人在面臨中年危機手足無措的時候,社交媒體的盛行更會讓這種焦慮感雪上加霜,如果感覺不舒服就要儘快放下手機,別讓自己被「別人的完美生活」影響出負能量。

發現 30-49歲人群受影響最深

美國天普大學的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年齡段處於30歲至49歲的人群,如果現在頻繁使用社交媒體,那麼老了之後患上精神疾病的概率會非常大。令人意外的是,18至29歲的年輕人,反而像是產生了抗體一樣,社交媒體的影響對他們絲毫不起作用。

或許你覺得這個結論倒也正常,畢竟中年人象徵著柴米油鹽,象徵著重壓下的瑣碎生活。在長大了的世界,並不像童話故事書裡面寫的那麼美好,需要面對的是父母老了、孩子還小、事業還想再拼一拼……這些當然是必然的問題,成年人的世界總要現實一些。

年過30歲的人思想也會更加深刻,經常一日三省吾身,考慮並反思自己的生活狀態。然而,當你想認真面對生活時,頻繁刷社交媒體,反而不利於進行這樣清醒的思考,因為這上面總是充斥著「別人家的生活」。

原因 與別人的完美生活相比較

該研究由美國天普大學組織開展,對一項750人的社會調查數據進行了梳理分析。調查中,參與者提供年齡、性別、身體健康狀況及使用社交媒體的種類、頻率等信息,並被詢問是否曾感覺到內心瀕臨崩潰。考慮到參與者的心理壓力、抑鬱情緒等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社交媒體對18歲至29歲的青年負面影響較弱,但是對30歲以上的人精神心理方面傷害較大,甚至加劇了中年危機。其中,30歲至49歲的人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會升高兩成左右。

失聯多年的老友通過社交媒體恢復聯繫雖是件好事,但有時也會給人帶來極大衝擊。因為當你看到自己的現狀不如別人時,容易引發一些負面情緒。殊不知,社交媒體曬出的生活根本不是它真正的樣子,大多數人在社交媒體上只願展現自己非常積極的一面,都是經過了多層「濾鏡」修飾過的「別人家的生活」。所以,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對比自己的生活,一定是被打擊得體無完膚,壓力、抑鬱情緒必然找上門來。因此這種在網絡上的「對比」是不客觀的,甚至還會削弱自我價值和傷害心理健康。

而「00後」的孩子們之所以很少受影響,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浸染在社交媒體圈,他們的整個生活都是構架在社交媒體上的,頻繁地將自己的生活在朋友圈分享出來,反而會讓鬱悶的情緒得以宣洩,而且不會有被社會孤立的感覺。

但中年人大部分只是朋友圈的「潛水者」,他們通過曬朋友圈釋放的壓力遠遠不及從朋友圈吸收來的隱形憂慮多,所以就成了社交媒體的最大受影響者。

研究 多平臺展示自己會更尷尬

另外,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相比使用較少種類社交媒體平臺的人,使用多個社交平臺的人出現抑鬱或焦慮傾向的機率更大。研究人員分析,導致這種現象首先可能是因為「招架不住」了,叮咚的信息提示音不斷擾亂生活節奏,頻繁在各個平臺中間切換更是讓自己有些精神錯亂。越是想在多個平臺展示自己,造成社交失禮和尷尬場合的概率就越高。當然,研究人員也承認,雖然使用多個社交平臺與抑鬱之間已被證明有關聯性,但二者之間誰導向誰還無法定論。

此外,不喜歡分享自己與他人合照的人,按照研究人員的說法,也會有孤立自己的傾向,相比起來,這樣的人更容易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

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目前的研究只是表明這些社交網絡使用習慣和抑鬱情緒有關聯,但不代表就是這些習慣導致的抑鬱。之所以做此項研究,是希望提醒人們這些習慣可能與社交網絡抑鬱傾向有關聯,所以可以儘量避免這些使用習慣。

■測一測

有這幾個苗頭 你該放下手機了

根據美國「生命科學」網站(Live Science)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一般易助長抑鬱情緒的錯誤習慣有以下幾點。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點苗頭了,趕緊放下手機,多參加些現實世界的活動,別讓社交平臺給你帶來負能量。

1.把自己同那些在社交網站特別活躍經常曬自己完美生活的朋友相比較

2.對社交網絡已經上癮,發現自己戒掉有點難,甚至開始影響自己的工作或學習

3.如果發布的照片不被大家喜歡、點讚數量太少的話,會覺得低落

4.往往不太喜歡將自己和別人的合影發在社交網絡

5.擁有多個社交平臺帳號,並且出現應接不暇的感覺

陳佳莉 編譯

來源:北京晨報

相關焦點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慢悠悠地走在街頭,10米開外看見熟人,於是慌張躲避視線,心裡默念「別發現我別發現我」,緊接著把眼神藏匿在早已沒電了的手機屏幕上……這一幕,你可曾熟悉?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
  • 名利場的中年焦慮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6期,原文標題《名利場的中年焦慮》,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青年期對時光的無限遙望,開始變成中年階段對剩下時間的有限凝視。那些人生中本可以嘗試的事情,年輕時並沒有去嘗試,現在再想嘗試,似乎已經失去了機會,造成了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和無力感。另一種來源是表現和能力間的落差。人到中年,人們對你表現的期望越來越高,因為你青年時取得的成績,已形成較高起點。
  • 當中年遇到焦慮
    前兩天我的朋友圈被一篇《男到中年,不如狗》的文章刷屏了,很多朋友都轉發了。文章寫得非常的煽情,羅列很多從網絡上搜集的,近期,或以前的,有關中年男人的艱難時刻,配上傷感的圖片,然後巧妙得引用了張愛玲的一段文字: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 《探探2020獨居青年生活報告》:社交軟體成交友拓圈首選方式
    可以看出,社交軟體已成為單身獨居青年們結識好友、尋找伴侶的重要途徑之一。  49.64%的單身青年呈獨居狀態,男性佔比高於女性在關於「通過何種方式結交新朋友」的調查中,高達64.83%的被調研用戶選擇通過社交軟體來結交新朋友。對大多數獨居青年而言,通過探探這樣的社交軟體來尋找具有同好的朋友,已成為常態化生活方式。線上交友,與線下朋友聚會等途徑帶來的社交價值並無明顯差異。
  • 中年焦慮——如何解?
    相比中年焦慮大家可能更熟悉另外一個詞——中年危機。中年危機是指39~50歲之間的男性,在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還被稱為「男人四十症候群」。我所講的中年焦慮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年危機,但不等於中年危機,且聽我慢慢道來。
  • 探探大數據:社恐族的「戀愛尷尬」,社交軟體助破冰
    現代社會,「社恐患者」群體越來越壯大,而社交焦慮如果到了足夠嚴重的程度就有可能發展成社交焦慮障礙症,也稱社交焦慮症或社交恐懼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10個人裡就有1個有社交焦慮傾向。在本次調查中,被問及「對於與工作之外的朋友共同參加聚會」等社交活動的看法時,僅有38.9%的人表示會積極參與,幾近10%的人則會焦慮逃避;同時,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被調研對象表示每個月至少有兩次以上的線下聚會。對線下社交的逃避和焦慮,已成為不少當代青年公開的秘密。
  • 中年婦女的社交水平,取決於要不要面子
    最後我發現了根本原因所在,中年婦女社交的愉悅感與不要面子的尺度成正比。活到一定歲數你就會發現,老公是用來鍛鍊你的「爺性」的;孩子是用來磨練你的意志的;而真正能讓一個中年婦女身心健康的,只有中年婦女。下面提供幾種不要面子的有效社交技能,僅供參考。01有啥倒黴事說出來,連自己都開心社交這件事真的看道行。
  • 失業焦慮,幾乎是人步入中年的標配
    壓在身上的是整個家庭的重擔,再無法擁有青年時一人吃飽,全家不愁的瀟灑。錢,也終於讓一個曾仗劍走天涯的少年染上了濃濃的煙火氣……也因此,一個中年人對待自己的職業生涯會顯得卑微,向前進步了一步,卻也不敢向後退縮,一旦遇到對工作有威脅的問題,整個人就會在失業的擔憂中度過,異常焦慮。 成年人,已沒有了無堅不摧的後盾,因為自己就是整個家的支撐,頂天立地。
  • 心理理論與社交焦慮關係密切
    按時間順序的話,「讀心」能力的發展先於社交焦慮症的發病。因此,兒童早期「讀心」能力水平較低,可能會導致較少的社會適應方式,更多的負面社會經歷(如忽視、拒絕),更少的社會自信心,以及可能更高的迴避和社交焦慮水平。與此同時,也應該考慮社交焦慮對「讀心」能力的影響。社交迴避會阻礙或限制社會經驗,從而阻礙兒童社會理解能力的發展。
  • 社交軟體相親騙局多:男孩同居後銀行卡被女友偷刷
    部分冰城單身青年轉戰社交軟體相親隔著假面難識真心銀行卡被偷刷男孩微信相親遇美女慣騙實習生鄭香凝 生活報記者欒德謙丁燕隨著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親徵婚也搭上了「網際網路+」的快車,特別是手機交友、相親軟體遍地開花,部分冰城單身青年開始用一些社交軟體相親
  • 社交軟體Soul變現急,用戶吐槽靈魂社交成青年婚戀平臺
    文/AI財經社 唐煜編/趙豔秋經歷了長達75天的下架和內部整改後,社交軟體Soul在9月11日重新上架,雖然整改帶來的最明顯調整是把註冊年齡提高到了18周歲,但一些用戶的最大感受卻是,Soul開始加速了圈錢的速度
  • 40歲是青年還是中年?如何區分青年中年和老年?世衛組織給出答案
    現在人對於年紀的劃分都不是很清楚,40歲這個年紀,屬於青年還是中年呢?如何區分青年、中年以及老年?今天一文給你說清楚。關於年紀的劃分,其實世衛已經給出了一個標準。進入60歲之後就屬於老年人,但老年人也有具體的劃分。
  • 給社恐,6個技巧克服社交焦慮
    通過對這些消極思想的邏輯評估,你可以逐漸用更現實和積極的方式來看待引發焦慮的社交環境。 儘管這種試圖分析感受背後原因的行為是很瘋狂的,但是理解導致焦慮的原因能減輕它們給你帶來的負面影響。
  • 什麼是社交距離?心理學解釋了社交距離如何影響你的心理健康
    當然,大多數人知道這是好的,但他們擔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對於那些不習慣與世隔絕的人來說,這可能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嚴重影響,比如產生壓力和焦慮。以下是心理學解釋了社交距離如何影響你的心理健康。社交距離對心理健康的影響1、什麼是社交距離?
  • 中國城市更新中居民焦慮測度及人口統計變量的影響
    類似地,其他研究也表明勞動收入會影響農民對土地徵用的態度和滿意度(Zhang等,2015;Yu等,2017;Cao和Zhang,2018)。2.5 生活適應性城市更新會導致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社交網絡的重構。更新改造前,居民住在帶有庭院的自建平房裡,可以欣賞自然風光,與熟悉的鄰裡攀談。
  • 哪些因素影響青年社會心態
    當前,我國青年整體的社會心態能夠保持與時俱進,呈現出積極健康的狀態。然而,部分青年受不良因素的影響,出現了社會心態的畸變。一方面,青年希望在新時代抓住機遇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青年在不斷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出現自卑、退縮、功利、迷茫等心理問題。而資訊時代網絡輿論環境的複雜進一步加劇了青年矛盾的社會心態,使青年的需求非理性擴展,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促使青年出現浮躁、焦慮、情緒化以及急功近利等消極心態。
  •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永久性克服社交焦慮的10個步驟
    你的社交焦慮變得越來越糟嗎?你是否一直在思考如何永遠克服社交焦慮?這是一個持續的,分散注意力的存在,極大程度擾亂了你正常的社交生活。如果你和其他許多人一樣,正與社交焦慮作鬥爭,請花時間仔細閱讀本文中的建議。許多人正在與社交焦慮症(SAD)作鬥爭。值得慶幸的是,最近開發的治療方法已經被證明可以有效減少SAD。你可以做出改變,但改變首先要意識到你的感受,為什麼你會這樣感覺,以及這種感覺如何影響你的行為和思維。
  • 社交軟體黑話大全
    社交,是我國當代每款網際網路應用軟體的終極屬性。不能做社交的軟體,既無法獲得資本的青睞,也無法獲得廣大空虛寂寞年輕人們的喜愛。試問:哪一位稍有些閱歷的當代都市青年,手機上沒有兩三樣社交軟體呢?每一個初涉社交軟體的當代青年,都會被上頭數量龐大、花樣繁複的人群所震驚。原來在自己的社區、公司、出租屋旁邊,就隱藏著上萬名渴求配偶的同類。
  • 女人到了中年,遠離「無用社交」
    尤其是對於中年女人來講,已經擁有了一份幸福的婚姻生活,更應該去努力追尋恬靜淡然的生活。其實,真正的歲月靜好應該從獨處開始,而獨處的關鍵就在於遠離「無用社交」。02中年女人,隨著「四十而不惑」的到來,更應該在經營婚姻上下功夫,而一些毫無意義的社交只會阻礙自己的幸福,對於生活來講沒有任何的意義。
  • 你在焦慮什麼?
    2信息未知的焦慮: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們不停地刷社交圈信息,僅停留在觀感體驗上。通過社交軟體獲得新信息的快感,讓我們成為了網際網路的奴隸,欲罷不能。一方面,我們希望通過社交網絡來緩解現實生活所帶來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