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青少年出現抑鬱症的原因不是因為受到欺負或騷擾,他們只是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那些「贊」,這個結果是令人驚訝的。
最近,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社交媒體上得不到足夠的「贊」會增加年輕人的抑鬱感和焦慮感。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這種缺乏「贊」的現象尤其會影響到內心脆弱的人群。對於這些人,社交平臺可能會形成一個「排斥感」的負面循環。
在一篇關於兒童成長的新論文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一個實驗性質的社交媒體任務,進行了三項研究,以探討在網上接收到不充分積極反饋可能會造成的心理影響。
在這個研究中,一些學生將作為研究受試者幫助測試了一個新的社交媒體應用,該應用允許他們創建個人資料,並通過查看彼此的個人資料和為他人「點讚」來進行互動。最後,每個人收到的點讚數被統計出來,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進行排列,並且在點讚數後面附上這個人的個人資料。
實際上,點讚數是由計算機腳本分配的。學生們被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的人會獲得很多贊,而另外一組人只有很少的贊。在任務結束後,研究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這份問卷調查顯示,獲得較少贊的受試組與獲得許多贊的受試組相比,報告了更多的被拒絕感和其它負面情緒。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副教授大衛·耶格(David Yeager)說:「很多關於社交媒體和心理健康的研究都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的,但我們知道,這種方法並不能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和相關性。」
耶格說:「這項研究是一項重要的科學進步,因為它使用了一種新的實驗方法。通過這種新的方法,我們發現,得不到足夠的『贊』實際上會導致青少年自我價值感的降低。」此外,他補充道,研究人員在研究結束後通知了所有的受試者,他們的點讚數量是由電腦程式控制的。
另一項使用相同實驗方法的研究發現,對缺乏「贊」這一現象,受到消極影響最強烈的青少年人群,他們也更容易因此出現抑鬱症狀,並且變得對日常壓力更敏感。
「自我價值感較低的青少年患抑鬱症的風險更高。」這項研究的合作者之一、領導心理健康研究所的心理學教授克裡斯·比弗斯(Chris Beevers)說,「來自同齡人的反饋是塑造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重要信息來源。」
除了上述兩項研究外,還有第三項研究表明,在學校裡曾遭受過同齡人傷害(比如校園暴力)的學生對收不到「贊」的反應最消極,也最傾向於把這種缺乏「贊」的原因歸結於他們自身的性格缺陷。
在人類成長的青少年階段,社會地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即使在沒有明確負面反饋的情況下,青少年也對自己的相對受歡迎程度相當敏感。
研究的作者、史丹福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李海妍(Hae Yeon Lee)說「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同齡人認可的力量和青春期社會地位的重要性。」
李海妍指出,社交媒體有可能加劇青少年的排斥感和不合群感。在現實生活中受歡迎程度較低的人群可能會在社交媒體中尋找認同,結果缺少點讚數這一事實卻讓他們體驗到同樣的失望感。
雖然點讚數可能會加劇人們,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的抑鬱症狀,但是在社交媒體上是否點讚,還是需要取決於我們個人的看法。如果因為不想讓人難過而點讚的話,那是不必要的。因為這從長期的角度來看,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於點讚數的需求這一問題,還需要從其他角度去思考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