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納士大學研究揭示大腦信號與相關行為之間的聯繫

2021-01-12 大眾生活報

這項研究有望讓殘障人士用他們的頭腦控制治療設備和假肢!

在我們的身邊,或多或少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或雙目失明,依靠手杖探路前行;或失去雙腿,乘坐輪椅才能活動;又或癱瘓在床,需要家人的常年陪護……他們,就是我們時常見到又容易忽視的殘障人士。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大約有10億人身患殘障。其中有80%生活在發展中國家。根據最新估計,全球大約3%的人口正遭受重度殘疾,也就是說,大約1.1~1.9億的人口無法獨立自主生活。

中國目前各類殘疾人總數為8296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6.34%,其中肢體殘疾有2412萬人,佔29.07% 。基本上不到16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殘疾人,如果按三口之家算,平均下來5個家庭中就會有一個家庭中有殘疾人。隨著中國人口的加速老齡化,以及慢性健康疾病的增加,各類殘疾人和長期臥床老年人大量存在並持續增長,使得家人和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助老助殘問題正日益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這個問題最近可能有突破性進展,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的研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分析大腦中的信號,用以評估我們如何控制我們的日常行為,並發現行為(比如移動你的手臂或抓取物品)、語言跟大腦的內部運作之間的聯繫。

來自蒙納士大學、南加州大學和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的「優先子空間識別」(PSID)算法,它可以記住大腦信號和觀察到的行為之間的關係,並從大腦信號中提取與行為相關的動態信息。該PSID算法很有希望解譯大腦信號,並讓患者用他們的頭腦控制治療設備。

理解大腦運作方式的一個核心挑戰是,找出我們大腦活動的動態信息和它所控制的行為之間的聯繫,比如移動你的手臂或用手指抓住物品。我們的大腦其實每時每刻都在參與各種活動,比如走路的同時要看周圍環境,還有可能要說話和聽音樂,因此腦信號是十分複雜的,它包含了可同時反映一些組合活動的動態神經信號。從大腦信號中分離出那些與特定行為(例如手指運動)有關的信號模式,是非常困難的,但也對人類非常有用,可以幫助殘疾人通過思想來明確控制肢體,令殘障人士得以恢復原本的能力。

該研究的合著者黃巖(Yan Wong 音譯)博士來自蒙納士大學電氣和計算機系統工程系和蒙納士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他說,在未來,該算法將很有潛力解碼大腦信號,讓患者用頭腦控制治療設備。

這項研究由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馬裡亞姆·沙內齊(Maryam Shanechi)助理教授領導,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

「將神經的動態信息模型化對於研究或解碼可用行為衡量的大腦功能至關重要,如運動的計劃、啟動和執行;言語和語言;情緒;決策,以及運動震顫等神經功能障礙。我們也可以用這個來測量大腦的內部狀態,比如口渴或飢餓。」黃博士說道,「舉個例子,在未來,我們可以使用這個算法來幫助改善四肢癱瘓患者的腦機接口性能。」

研究小組將PSID應用於測量兩個受試者的神經活動,他們被要求做出三維層面上的伸手和抓取的動作。籍此,研究小組發現了神經活動狀態的新特徵,並證實這個算法能更準確地學習每個關節的與行為相關的神經活動狀態,並記錄下來。

根據王博士的說法,這些發現非常有希望應用於監測和評估四肢癱瘓患者和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大腦模式,並可能給神經科學帶來重大臨床進展。在不久的將來,癱瘓的患者只需想一下即可移動機械手臂,或僅是想一下要說的話即可產生語音。此外,該算法還可以分離與情緒症狀相關的大腦信號,並對其進行實時檢測,然後根據檢測的數據定製治療方案,幫助患有難治性心理健康狀況(例如重度抑鬱症)的患者。

期待這一技術能儘快應用在人體上,造福人類!從此,冬日戰士和機械戰警不再是夢想,殘障人士也有機會成為各個領域的「超級英雄」!

編輯:賀賀

相關焦點

  • 腸應激綜合症患者大腦結構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圖片摘自www.pixabay.com)2017年5月9日 生物谷BIOON/---最近一項由UCLA的研究者們作出的研究揭示了患有腸道應激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患者其體內腸道微生物組與大腦之間的關係。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我為「贊」狂:蒙納士大學的研究證實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降低人的...
    我為「贊」狂:蒙納士大學的研究證實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降低人的判斷力 年輕一代會為了求贊而不顧一切嗎?
  • 科學家揭示哺乳動物大腦感知味覺的通路
    科學家揭示哺乳動物大腦感知味覺的通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49:50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harles S. Zuker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澳洲八大之蒙納士大學
    作為澳大利亞八大名校(Group Of Eight)之一,蒙納士大學以高品質教學、學術研究和高就業率著稱於世據2011年10月20號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調查報告,蒙納士大學是畢業生最受全球頂級CEO僱主青睞的澳大利亞大學之一。
  • 研究揭示了我們的「第二大腦」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友好型細菌 這項最新的研究建立在前期工作表明由「友好」腸道細菌產生的脂肪或脂類分子可以改善血糖代謝。 這些脂質被認為影響腸道-腦軸-大腦和腸道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之間的重要雙向溝通,也被稱為腸神經系統或「第二大腦」。
  • 蒙納士大學經濟學本科,課程質量世界領先!
    在國內,經濟學是很多高分考生報考的專業,澳洲留學生也對經濟學青睞有加,尤其是蒙納士大學經濟學本科備受推崇。留學益網下面詳細介紹蒙納士大學經濟學專業優勢。在蒙納士大學就讀經濟學專業,你將學習如何有條不紊地分析和思考問題,如何利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如何使用數據做出明智的商務決定。蒙納士大學經濟學本科細分為兩個方向:
  • 澳洲八大名校 | 蒙納士大學
    蒙納士大學被評為澳大利亞五星級大學,1994年獲選為澳大利亞的年度推薦大學。
  • Science:揭示大腦中關鍵電學開關的結構
    2019年4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大腦中和學習、記憶、行為和心情有關的關鍵受體的結構。這項新研究發表在《Science》上,研究人員第一次揭示了AMPA受體處於天然狀態下的結構。這項發現將為揭開一系列神經系統障礙和疾病背後的機制帶來新思路。
  •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 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 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 2020-10-03 20:42:00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研究人員通過同時記錄行為和大腦活動
  • 蒙納士大學教育學博士很難申?來看看申請條件!
    蒙納士大學教育學院是全球教育界領軍學院,以開展創新研究項目而聞名,與世界領先的教育專家合作,對不同背景和環境下的兒童、年輕人和成人教育的改革、實踐及發展成果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在蒙納士大學入讀教育學博士 。
  • Science:新研究揭示哺乳動物大腦的交流機制
    因此,由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採用一種新的哺乳動物模型來檢查聲音快速輪轉背後的大腦機制。「我們的工作直接表明,這些小鼠和人類都需要一個稱為運動皮層的大腦區域進行聲音交互,」高級研究作者,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Michael Long博士說:「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的大腦如何使用近百種肌肉快速進行「發聲」回應,這一機制對於自閉症或創傷事件,導致的語言交流障礙具有積極的意義」。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1,未來幾年你可能都會記住這次疫情,大腦是如何做到的?來源:科技工作者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這個過程一直與海馬體(大腦中對記憶形成至關重要的區域)中相鄰神經細胞興奮的連接改變有關。興奮性連接必須與抑制性連接維持平衡。研究首次揭示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抑制性連接(分別表達小清蛋白parvalbumin和生長抑素的神經元)可以改變並增加它們的連接強度。
  • 蒙納士學院,通往蒙納士大學的直通車
    無論你是今年完成高考,或是仍在高中階段學習,亦或是已踏入大學本科,你是否考慮通過入讀橋梁課程升入全球百強大學的本科大一或大二嗎?蒙納士學院的橋梁課程可以幫助你實現夢想。  蒙納士學院(Monash College)是通往蒙納士大學的最佳途徑。
  • BEBC科研人員研究揭示整合素團簇生存時間依賴的細胞力學信號轉導機制
    該研究建立了整合素團簇(integrin cluster)依賴的細胞力學信號轉導模型,探討了細胞通過整合素團簇將力學信號轉導為生化信號的過程及其分子機制,從細胞骨架牽張力作用下整合素團簇生存時間的角度揭示了基質剛度依賴的細胞黏著斑激酶磷酸化水平差異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為進一步理解「應力-生長」理論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研究成果也被《Science Advances》特別推薦在其主頁上。
  • 揭示盲人「視覺」背後的大腦機制
    Weizmann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對視力喪失者出現的Charles Bonnet綜合症進行了研究。最近發表在《大腦》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腦視覺中心的正常、自發活動可以觸發盲人的視覺幻覺。 該研究所神經生物學系的Rafi Malach教授和他的團隊成員研究了大腦中自發的「靜止狀態」波動現象。這些神秘的緩慢波動,發生在整個大腦,遠低於意識閾值。
  • 名校之路丨獨樹一幟的澳洲名校——走進蒙納士大學
    蒙納士大學在醫學上有很多高光成就,比如成功實現了世界首例體外受孕。1973年蒙納士大學和墨爾本大學醫學科研人員聯合研究出人工受精,5年之後在英國成功出生的世界第一位人工授精寶寶Louise Brown正是基於蒙納士大學Alan Trounson教授和Carl Wood教授的研究。去年是Louise 40歲生日。
  • 記憶創造了揭示大腦如何組織的「指紋」
    原創 ScienceDaily 阿爾茨海默病雖然人類大腦的廣泛結構和組織都差不多,但人們重新構想常見情景之間的差異卻是很大的,這種差異可通過大腦活動觀察並量化。
  • 科學家揭示胺基酸調節新信號轉導機制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與葡萄牙裡斯本大學、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大學、澳大利亞薩爾茨堡大學等處的科研學者開展合作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胺基酸調節雄性配子體和雌蕊組織之間全新的信號轉導機制
  • Nature:研究揭示大腦中執行不同認知功能環路之間的協同作用
    | 中科院神經所官網報導 大腦的一個核心功能是創造和保留外部世界的內在表徵並指導行為,記憶(Memory)一詞指的就是這種 "保留"。傳統來說,人們認為記憶包括三個主要過程:編碼(Encoding)、存儲(Storage)和索回(Retrie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