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聯姻」!合作共贏!

2020-07-30 撫州發布
校企「聯姻」!合作共贏!校企「聯姻」!合作共贏!

推薦閱讀

↓↓↓

多家銀行確認!暫停!

(點擊查看詳情)

7月30日上午

市文旅投公司

與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

校企合作籤約儀式

在市國資委第一會議室舉行

市文旅投公司董事長傅武彪,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研究生導師李民教授代表雙方籤約並揭牌「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此次校企合作共建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將充分發揮高校的研學優勢,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管理同步提升,實現互利「雙贏」。

校企「聯姻」!合作共贏!

市文旅投公司是經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市屬國有企業,市文旅投以發展文旅產業為己任,涉足文旅投資、旅遊運營、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等「文旅+」產業。今年2月成功獲得AA級企業主體信用評級。

江西財經大學是一所由財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大學,以經濟、管理類學科為主,法、工、文、理、藝術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和培養本科、碩士、博士、MBA、MPA人才的高校,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

校企「聯姻」!合作共贏!

此次校企合作是市文旅投公司致力跨越發展、尋求合作共贏的重大舉措,雙方共同打造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不僅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利用實踐教學基地的各種有利條件,採用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的方式,培養企業所需應用型人才的實踐,也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學校運行機制。

記者 遊中堂

編輯:黃寧平

責編:周蓓

監製:趙靜波

商務合作:13707047850

贛東新聞

撫州小記者

問政撫州

告知更多人!

校企「聯姻」!合作共贏!校企「聯姻」!合作共贏!

相關焦點

  • 校企「聯姻」,合作共贏!
    這次校企合作,旨在充分利用雙方資源,優勢互補、共同進步,共同努力開創新局面,達到「共贏」的目的。根據框架協議,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與廣東諾加諾將在教學交流、合作辦學(含訂單式培養)、資源互補、技能培訓、實訓室項目等方面展開廣泛合作,並不斷探索新的合作領域和模式。
  • 智能財務增值賦能 校企合作就業共贏
    智能財務增值賦能  校企合作就業共贏 2021-01-02 1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寶信軟體vs南京中博校企合作交流會隆重召開:合作共贏,爭做尖端
    南京中博上海寶信軟體校企合作交流會現場會議開始之前,由北大青鳥中博軟體學院人力資源主管石興慧帶領合作雙方進行了校區參觀並進行合影留念石興慧老師帶領合作雙方進行參觀北大青鳥總部對本次南京中博上海寶信軟體校企合作交流會表達了高度重視,
  • 校企合作 產學共贏——金鼎鋼鐵集團與北京科技大學舉行校企合作籤約暨揭牌儀式
    12月15日上午,金鼎鋼鐵集團與北京科技大學舉行校企合作籤約暨揭牌儀式,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維才,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陳雨來,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何安瑞,北京科技大學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孫彥輝
  • 珠海南方愛迪技工學校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與企業合作共贏謀發展
    期間,學校領導逐一介紹了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教育、辦學成果、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等內容,嘉賓一行認真傾聽,親身感受到我校積極向上的校容校貌。只見穿著整齊校服的學子們穿梭在環境優美的校園內,一個個精神昂揚,朝氣蓬勃,讓嘉賓們印象深刻,稱讚不已。
  •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深化校企合作 力促學生高質量就業
    合院21年來,學院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探索,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不斷提高,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脫穎而出,形成了政、校、企、行四方協同育人的格局,為學生畢業後能就業、就好業奠定了紮實基礎。
  • 校企攜手 合作共贏——秀水中專國際教育系18級美妝班全體學生開展...
    校企攜手 合作共贏——秀水中專國際教育系18級美妝班全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 發布日期:2020-12-08 09:45 信息來源:市教育局瀏覽次數:
  • 廣陵科技部門為校企合作搭建橋梁 校企相親更「來電」
    揚州鐳奔雷射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瑞煜昨天興奮地告訴記者,在廣陵科技部門的牽線搭橋下,公司與廣東工業大學「聯姻」,合作研發金屬高性能雷射鍛造複合增材製造裝備,產業化前景十分廣闊。成立於2017年的鐳奔雷射效益一直不錯,但吳瑞煜深知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必須要提升產品競爭力,拓展更高端的市場。
  • 校企聯姻 弘揚國粹 中和乾程與河南理工 太極拳項目盛典籤約
    8月28日下午,著名高校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內,高朋滿座,嘉賓雲集,中和乾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校企聯姻,弘揚國粹,太極拳合作籤約儀式,正在這裡喜慶舉行。乾程集團總裁馬文平表示,希望通過和學校的真誠合作,加強企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根據國家「鼓勵校企合作,培養武術經營策劃
  • 【經管進行時】以學助工 以工促學 校企共贏 ——太原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與吉利汽車晉中公司校企合作項目
    近期,學院副院長劉傳俊、工業工程教研室主任柴春鋒帶領工業工程17級畢業生赴吉利汽車晉中公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正式啟動了太原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與吉利汽車晉中公司的校企合作項目。吉利汽車晉中公司技術質量部,人才經營部,晉中物流,總裝廠,焊裝廠等各部門負責人參加了啟動會。
  • 校企合作|鏈家與高校聯動,共創共贏
    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應社會所需、市場接軌、企業合作、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為教育行業發展帶來了一片春天。
  • 校企互動、深化合作!宿遷開放大學開展校企拓展活動
    為進一步化深校企合作,營造積極向上、融洽和諧的合作氛圍,9月7日,宿遷開放大學與京東公司開展戶外拓展活動。宿遷開放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軍,校黨委委員、副校長董振英,京東公司宿遷客服中心人資經理蔣繼禹,京東校企合作運營六部經理張金虎京出席活動開幕式並講話,宿遷開放大學部分教師代表和京東公司部分員工代表參加本次活動。
  • 【華研檢測】校企共贏、互惠共利—西安交通大學、陝西華研檢測2017年校企合作發展紀實
    、人員培養方面有著多年的合作經驗。我司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同搭建的:西安交通大學——陝西華研檢測中心「校企共贏 互惠互利」研究生實習平臺,為西北高新技術檢測行業人才輸送、技術革新、行業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 校企合作謀發展 互惠共贏育人才
    5月12日下午,湖南天心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校企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美麗的瀏陽河畔湖南農業大學校內成功舉行。鄭曉峰首先對參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動物醫學院的科研實力、創辦歷史、辦學成果、未來發展等基本情況,他表示此次校企合作的籤約,是進一步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對雙方互惠互贏共謀發展和培養高質量的專業技能人才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校企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將人才培養與企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人才培養、產融結合、項目深度合作對企業和學校未來的發展都是強有力的支撐,希望雙方攜手共進,共創美好未來。
  • 網際網路醫療與實體醫院「聯姻」 是大勢所趨共贏之舉
    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文件,允許醫療機構依託實體醫院建立網際網路醫院,正式開啟了網際網路醫療與實體醫院的聯姻。經過近一年的發展,很多實體醫院在「觸網」方面邁開了自己的步伐。  聯姻實現共贏  實體醫院與網際網路聯姻是大勢所趨,也是共贏之舉。
  • 特色班育實用人才 校企合作多方共贏
    近年來,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在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通過「企業定製」的方式,將「特色班」的特色商務實用人才輸送安徽乃至全國商務經濟的各個領域。  院內「開花」內外芬芳  從2010年起,學院先後與企業、外貿公司、商會、校友等共同建立了11個校企合作特色班。各類特色班的建立,開創了校企深度合作、特色育人之路。
  • 負面清單制度,校企合作新突破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國家出臺了《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關於開展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件,為推進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情感聯姻、深度合作、合作育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校企合作|武漢華聯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落戶」學院
    會上,李毅教授介紹了學校總體概況、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定位與目標,闡述了學校推進辦學模式創新,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強化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指出了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的重要性,希望學院與武漢華聯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機制,形成推動師生創新,助力人才培養,助推企業發展的合力,實現校企發展的共贏之舉。
  • 校企合作,攜手育人,實現就業「零距離」
    校企合作  為深化產教融合,充分發揮校企雙方資源優勢,將企業創新的烹飪技術、現代酒店餐飲管理理念延伸、移植、轉化到我校的專業教學中,使我校的專業教學更加貼近企業實際,進一步增強學校的教學、實習與社會服務能力,為學生實習、實訓、就業提供更多空間,山西新東方烹飪學校持續開展「校企合作」系列活動。
  • 長春一高校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12月18日下午,"現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產業學院"校企合作籤約儀式在長春舉行。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與八家企業現場集中簽約,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構建職教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