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收拾,要上課了。」
「快點做作業,不要一心二用!」
……
慢吞吞的孩子磨人,不會只在你家上演,這也是別人家要念的經,還是學校老師天天都要面臨的例行公事。
家長往往會通過嚴厲地督促,來激勵那些拖延的孩子,以此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然而事實卻是:孩子越拖,家長便越急;家長越催,孩子越拖,陷入惡性循環。為了讓孩子做好一點小事,很多家庭每天都要經歷這樣一番「雞飛狗跳」。
用一句話說明,那就是:孩子越拖,家長越急;家長越催,孩子越拖。那些嚴厲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養出拖延的孩子。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
當孩子認為功課很難,自己搞不定時,拖延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他希望通過磨蹭來消磨這項作業的時間,這樣能夠給他精神上的安慰,在內心暗示自己,已經努力了。
那麼,這種拖延就是她戰勝自己內心對功課的恐懼感的法寶。
如果孩子曾經在學習或是課堂上受過挫折,則會非常抗拒這種挫折感。
在做作業時,孩子預感將出現同樣的情況,於是不願意面對作業。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拖延症。在這種情況下,表面上是拖延症,實際上,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較低。
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太大,當TA面對功課或者作業時,大腦已經條件反射地開始緊張。
這時候,平時缺乏關懷的孩子更容易自責和自我批評,但這種自我挫敗的思維方式會進一步引發焦慮,從而加深了拖延的程度。
那些「河東獅」式家長的孩子,如果有拖延症,很可能是這個原因。
孩子是個完美主義者的話,就會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內心害怕失控,只有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要求完美進行時,內心才有安全感。
而過於追求完美,勢必會造成拖延。
那麼,父母不能嚴厲,究竟改如何幫助孩子改善做事拖延這個毛病呢?
別對你的孩子太過嚴厲了。孩子在嚴厲的氛圍下,容易養成逃避拖延的性格,同時也不願意去表達,喜歡沉默寡言。
當孩子做出某種不合時宜的動作或行為時,父母不要大聲呵斥,或者強行命令孩子改正。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做,並加以引導才是重點。
溝通不是把我的規則強加給你,或者無條件地接受你的規則,而是嘗試能不能找到一條讓我們都開心的中間道路。
沒有什麼天生就聽話的孩子。只有願意尊重孩子的家長,和學著大人,同樣回以尊重的孩子。
養孩子的時候,不要做勞心勞力的指導者,而是嘗試退一步,當個安靜的觀察者。不僅家長省心,孩子也會變聽話。
比如小孩子洗澡時總會顧著玩水,三催四請不肯起來。要是強行把他抱起,他一定會聲嘶力竭地哭給我們看。
可是當我們陪在身邊,多點耐心觀察他的時候,孩子很快就會要自己起來。
原本以為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多的耐心。但當你真的放下管教的主動權,甘心做一個觀察者時,一切都變得容易起來。
拖延症本質上是一種逃避行為,逃避的原因比較多的成分是孩子害怕失敗。
當我們告訴孩子,失敗是可以接受的,重要的是如何去進步,這時候孩子才不會恐懼失敗,也不再逃避了。
只有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才能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會時時驚恐。
一般來講,拖延症孩子的父母往往也不是行動派。
比如,當孩子應該要寫作業的時候還在看電視,很大的可能性是家長本人也想看電視;或者孩子看到家長在玩手機,TA自然認為自己看電視是無可厚非的。
讓孩子不再拖延,大人要首先戒掉自己的陋習。
解決孩子的拖延症,歸根結底,還是要我們自己成為合格的父母。
給孩子更高質量的愛,更多的陪伴和包容,理解和尊重,能夠改變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所以,改變孩子,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