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大河網記者在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法院採訪時,發現一起判決被告人進行生態保護義工服務活動500小時的案件,這也是全省首例以替代性方式修復生態環境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位於羅山縣南部的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白冠長尾雉之鄉」和「東方寶石——朱䴉重要的人工繁殖及野外棲息地」。11月5日,大河網記者沿著保護區內蜿蜒小徑漫步,林木茂盛、鳥鳴嘰嘰,不時會遇到環保愛心志願者穿行林中,撿起地上遺落的垃圾。此時,遠處一名未穿環保馬甲,卻揮舞著掃帚清掃衛生的老人顯得格外惹人注目。
同行的法官方平告訴大河網記者,這是因非法狩獵被判在保護區內勞動的被告人程某某。
2019年3月6日至7日,程某某在未經縣級以上野生動物主管部門批准的情況下,與丈夫吳某某擅自在禁獵區羅山縣彭新鎮小河村九龍河南坡竹林邊,架設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獵捕工具粘網,獵捕八哥、絲光椋鳥、灰椋鳥等國家保護的「三有」陸生野生動物。二人的非法獵捕行為對當地野生動物資源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害。
2月21日,羅山縣檢察院對程某某、吳某某非法狩獵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立案審查,並於5月14日依法向羅山縣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2020年6月10日,程某某、吳某某非法狩獵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在羅山縣法院開庭審理,公訴人關於判決程某某、吳某某兩名被告人共同履行自判決生效後三個月內在羅山縣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生態保護義工服務活動共500小時並在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獲法院全部支持。
隨後,兩名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被告人與羅山縣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籤訂了《義工服務協議書》,雙方就程某某、吳某某在羅山縣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指定的區域從事義務護林員、義務護鳥員的義工服務工作事項達成協議。
「後悔,太后悔了。當時如果知道這是犯法的,怎麼也不會這麼幹。但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彌補。」58歲的程某某告訴大河網記者,被判在保護區內義工服務後,幾乎每天都來,「現在已經服務了100多個小時了。我也把自己的教訓講給同村人聽,讓大家引以為戒。」
方平告訴大河網記者,法院會視董寨保護區的認定書,來確認被告人是否完成了相應的判決內容。
羅山縣是鳥類生活的大縣,除了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即使在普通的村子裡,也不時能聽到鳥兒的歡叫。如何讓村民不捕殺鳥類?巡迴審判是當地法院採取的另一個措施。
當天,在周黨鎮長安村村委會廣場,一場環資案件的巡迴審判正在進行。2020年4月份至7月22日期間,被告人丁某未經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擅自在自家龍蝦田旁使用粘網非法捕鳥17隻。
當天審判中,公訴機關建議對其判處拘役2個月緩刑6個月,法院未當庭宣判。
審判後,被告人丁某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說,「鳥會吃龍蝦苗,為了保護龍蝦苗我才豎了一面粘網,沒想到卻把鳥粘住了。現在後悔死了」。
「看了審判,以後誰還敢用網粘鳥,遇到鳥吃糧食,就攆走,咋著也不能把鳥給害死。」旁觀庭審的同村村民王大姐說。
大河網記者了解到,在護航綠色生態方面,羅山縣法院聯合林業局、森林公安局、董寨國家自然保護區等相關執法及保護部門組成護航綠色生態執法聯合體。同時,聯合社會力量如杜堰河鷺鷥林溼地保護協會、社工協會的志願者,引導保護重點,擴大教育宣傳面和保護領域。(線索提供:梁富海胡洋陳思思)
(轉自:中國長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