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富,則百姓富。近年來,永州市藍山縣按照「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和「四跟四走」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1234」模式,即完善扶貧產業規劃,促進貧困戶和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雙增長,健全貧困戶、村集體、企業三種模式,強化政策、資金、黨建、後勤四大保障,走出了一條發展產業促進穩定脫貧致富的特色路子。
紅網時刻記者 成文杰 周純 郭嫿 永州報導
永州市藍山縣楠市鎮的手工麵條在四裡八鄉頗有名氣,特別是在廣東務工的藍山人,每逢回鄉,同事或者朋友都會囑託幫忙帶些楠市麵條。
手工制面現場。
61歲的曾來勝是楠市鎮傳統制面手藝人代表之一,16歲開始他就跟著自己的父輩們學著手工制面,制面手藝已經流傳了好幾代人。如今,隨著電動壓面設備的普及,曾來勝與弟弟曾良順一起合辦了麵條加工廠,在保證口味品質不變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月產量達2萬多斤,不僅提供就業崗位幫助周邊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還授人以漁,經常架起設備手動壓制麵條教授貧困群眾制面的手藝。
楠市手工面。
熱火朝天的生產車間裡,和面、熟化、壓片、切條、溼切面等13道工序有條不紊,一排排、一掛掛麵條正在晾曬風乾,麵條的清香撲鼻而來。最近,楠市麵條成為了藍山縣消費扶貧專館的直播帶貨「網紅」產品。曾氏兄弟倆陪著前來提貨的藍山縣消費扶貧專館負責人孫川參觀車間,「村裡熟練工多,如果銷路打開了,我們隨時可以增加生產線,迅速提升產能。」
藍山縣消費扶貧專館直播帶貨銷售楠市手工面現場。
近年來,楠市鎮依託傳統麵條產業,大力培育創業平臺,通過改良機器設備、加大金融扶持、推行技術創新、優化服務環境,使30餘家手工麵條加工作坊逐步形成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小麵條大產業,搭上消費扶貧的「快車」,發展前景更為可觀。
曾氏兄弟的麵條廠是藍山縣消費扶貧專館的供貨企業之一。扶貧專館在全縣現已籤約扶貧企業18家,運營方風馳優選公司不僅提供電商、直播帶貨、網紅孵化、職業技能培訓、企業規劃、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等服務,還幫助貧困戶推銷一些農特、農副產品,更在直播帶貨、企業規劃等方面為企業、貧困戶提供培訓服務,幫助打開線上銷售的「新戰場」。
藍山縣消費扶貧專館。
扶貧產品展示。
藍山縣消費扶貧專館以消費扶貧行動為抓手,重點銷售扶貧產品,積極為扶貧產品與消費市場「牽線搭橋」,對接消費市場及拓展扶貧產品銷售渠道,以打造「最初一公裡」直連「最後一公裡」的產銷機制,實現扶貧產品和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擴大藍山本土企業品牌的影響力及知名度。
藍山縣扶貧辦主任劉強勝介紹,今年以來,藍山縣委、縣政府創新實施「三網三專一廳一會一平臺」,即產品網、客戶網、對接載體網、扶貧專館專櫃專區、雲冰山扶貧展示廳、展銷會、消費扶貧平臺,積極開展消費扶貧月活動,同時組織了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線上線下實操培訓8次,培訓人員2600多人次,其中貧困人員400多人次,帶動就業70多人。截至目前,全縣開設消費扶貧專館1個、專區1個、展示廳1個,認定扶貧產品148個,實現線上線下消費1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