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700餘年歷史的古鎮鄭陸在常州家喻戶曉
這裡的蜜梨、羊湯那可是吃貨無法抵擋的美味誘惑
其實鄭陸鎮除了有名的蜜梨、羊湯外,還有一所建校87年的四星級高中——三河口高級中學
近日,由常州市教育局組織的2016「媒體看教育」新聞採風行動,首站走進了三河口高級中學。來自揚子晚報、現代快報、中國江蘇網、常州日報、常州晚報、常州網、常州教育網、常州教育時空等新聞媒體的記者走進了這所古鎮裡的「園林高中」。
為什麼說這是所古鎮裡的「園林高中」?
三河口高中坐落於常州東北角、江南古鎮鄭陸,這裡也是季子故裡,所以坐落古鎮不虛!
學校現有綠化面積89666.6㎡,綠化率達59.8 %。還有一點,在校園一角,有一處佔地十多畝的果園,裡面種植著梨樹、葡萄、桃樹、山楂、石榴等等。這還不算「園林高中」嗎?
是不是羨慕的不要不要的
三河口高中與市區高中最大的不同,是學校門口僅一條馬路,沒有奶茶店,也沒有小吃店,更沒有網吧、遊戲機室..
不少第一次來校的人都會感嘆,這裡絕對是讀書的好地方。
優雅的硬體環境,再加上出色的師資力量,三河口高中屢屢創造「低進高出」的奇蹟。
小王同學(化名)2012年中考分數僅505分,來到三河口高中後一度迷茫,失去了目標和動力。班主任徐老師並沒有放任自流,而是認認真真制定起適合小王的「逆襲」方案。
「他在城區念的初中,英語學科不錯,不論是語音語調,還是語法閱讀,都挺好的。」徐老師說,每當小王對學習失去信心,她就會從英語成績好的角度對其鼓勵。漸漸地,小王成績有了起色,高二時還進入了文化課教改班,有時能在班上考進前十名。
「後來他也考慮過高職院線的提前招生,不過最終還是打算闖闖高考的獨木橋。」徐老師說,小王平時成績起伏大,因此大家心裡都沒底。「高考成績出來後,他成功地過了本二分數線。」最終,小王被蘇北一家本科院校錄取。
你以為這裡只是「逆襲」黑馬的沃土?NO!!!
與該校不少「低進高出」的例子不同,家住三河口當地的小周屬於「高進高出」。2012年,他中考分數為589分,因為志願填報不合理,最終進入了三河口高中。「剛來的時候我們和他談心,他竟然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徐老師告訴記者,小周覺得自己成績原本不錯,考進三河口高中,感覺很是憋屈。
「他的成績在學校裡算很好的了,我們也知道老師平時的授課內容會讓他『吃不飽』,因此為他私人訂製了教學方法和內容。」徐老師說,老師們會把很難得題目留給他回答,答對了是讓他增長信心,答錯了是提醒他不要驕傲。因為小周學有餘力,老師們還給他推薦了不少練習冊,夜自修的時候,為他專門預留的答疑時間。
在高中階段的幾次武進區統考裡,小周發現,自己並沒有比那些在其他高中念書的初中同學差到哪裡,信心也就越來越足。經過三年的努力,小周在2015年的高考中取得了359的好成績。「他和自己曾經的同學比了一下,發現並不差,有不少人還不如他哩。」
如今,每次回學校看望老師,大家總不忘把他當年因為考進三河口高中而哭鼻子的事情拿出來調笑一番。「他現在覺得,如果當時他進了熱門高中,成績在學校裡排在末尾,最終結果如何,還真得打個問號。」
「雖然努力實現『低進高出』,但我們絕對不是縣中模式,高三夜自修是晚上21點20分準時結束,21點50分宿舍熄燈。」該校一位負責人表示,這樣的作息時間對於高中學生來說,並不算過分。據介紹,該校每年還會定期舉辦藝術節、運動會、辯論賽等活動。
在該校220多畝的校園中,體育設施的面積著實不小:400米標準跑道、6片籃球場、4片排球場、1個足球場、1個羽毛球場、1200㎡桌球場地、900㎡室內體育館……
該校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活動也取得了不少驕人成績。
在常州市歷屆四星級高中學生峰會中,2012年,壯炎飛同學獲市第二屆高中學生峰會總論壇比賽特等獎。2013年,顧曉燕同學獲市第二屆高中學生峰會總論壇比賽二等獎。趙壯壯、殷浩,都被評為優秀會員;金雪雅、孟秋、張寒雨三位同學分別獲得了最佳組織、最佳才藝、青春活力等獎項。2014年,劉飛月同學獲常州市第四屆高中學生峰會總論壇演講獲得一等獎。2015年劉飛月、俞燁同學在峰會獲得創意之星。在第二十七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全國中小學生(江蘇地區)金鑰匙科技競賽中,該校卜煬同學榮獲省特等獎(常州賽區共5人獲特等獎)。
在學校校史陳列館,記者得知,高曉聲自1962年至1978年曾在三河口中學任教,擔任高中語文教學工作。
高曉聲,原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著名農民作家,代表作有《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等,是新時期中國文學時代表性作家之一,是繼魯迅之後真實而又深刻地表現中國農民和刻畫農民性格的又一高手,其創作多取於蘇南農村題材。小說以嚴峻的現實主義筆觸,揭示風雲變幻的政治、經濟變革對普通農民命運的深刻影響。300多萬字的作品是家鄉常州也是中國寶貴的文學遺產。
任教期間,高曉聲與學生、同事、附近村民交流接觸,結下了深厚情誼,留下了感人故事。在當時艱苦環境下,高曉聲筆耕不輟,收集了大量蘇南農村生活的題材,為以後的文學創作積累了寶貴財富,也為三河口高中構築了豐厚的教育人文底蘊。
來源:中國常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