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很多行業很多人都是難過的一年,一睜開眼睛就面臨工作學習上的巨大壓力,變得樂觀可能是今年我們每個人都最需要的心理狀態。但空談讓我們學會樂觀聽起來有點敷衍和無力,但研究表明樂觀主義者賺的錢更多,人際關係更好,甚至壽命更長。最重要的是樂觀是可以學習的。
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主任、馬丁·塞利格曼曾說:「悲觀是一種高度遺傳的性格特徵,但也可以通過具體的練習加以改變。」也許你可以把你之所以每天悶悶不樂歸咎於父母,但你不必一直這樣認為,在心理學研究中,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下面我要介紹四種方法可以幫助你變得更陽光明媚。
想像一下你夢想中的10年後的生活——那會是什麼樣子?那會是什麼感覺?坐下來把它寫下來,每周寫一次,每次六到八分鐘,持續1-2個月。在每一個日記裡關注你「最好的自己」,比如家庭、事業、愛情中你最好的樣子。
儘管這聽起來像是個無聊的想法,但數十項研究表明,想像理想的未來可以提高你的樂觀程度。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索尼婭·柳波默斯基在數百個實驗對象身上採用了這種方法。她研究發現,這種方法很有效,因為你通過想像自己所有的夢想都能實現,而不是擔心最糟糕的結果會怎樣來強化你的樂觀想法。通過這種方式還會讓我們朝著更好的自己方向努力,不給悲觀的自己自我設障,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目標。
很多人都會在做事之前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想好最壞的可能,這是我們對自己的保護,保護自己不讓自己失望。但是這樣做也會讓我們錯過對事件的積極期待,這種期待在心理學家眼中是非常有價值並且快樂的感覺。比如一個美好的去海灘假期,有人能想像的是碧海藍天,但也會有很多人想到的是如果陰天下雨怎麼辦,曬傷皮膚怎麼辦?我們可以做全打算,但請對所有事懷有美好的期待。
其實無論如何,我們總會有失望的,再完美的行程再完美的項目計劃都會有瑕疵。所以如果我們要在偶爾被證明是錯誤的積極期望和偶爾被證明是正確的最壞期望之間做選擇,我們最好選擇前者。
儘管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描述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請記住「我們預測的許多負面事情實際上從未發生」——而且即使它們發生了,我們通常也能很快的完善和修復。
當你的同事得到了你一直想要的晉升,你的腦子裡可能會充滿了這樣的想法:一定是我的工作做得不好,我和同事關係也沒有處理很好,我真的好失敗,我什麼都做不好。心理學家建議我們,當陷入悲觀的漩渦時,關鍵在於首先識別出那個發出負面評論的聲音,然後和它爭論,就好像那個聲音是一個外在的人,他的生活使命就是讓你痛苦。
你會如何與你的宿敵爭辯?我們拿出證據來證明他們是錯的,比如:我的工作做得確實不錯,但我的同事在這裡工作的時間比我長兩年,我並不是一無是處。把這種自我爭論變成一種習慣需要練習。這種轉變不是瞬間發生的,但它操作起來又很簡單。
4.正確看待事物
另一個以證據為基礎的方法來提高你的樂觀情緒,就是用非常積極的預測來有意地抵消你非常消極的預測。
假設你和你的伴侶吵了一架,她生氣的離開了家,在出去的時候「砰」的一聲關上門。如果這個場景後,你會很自然地被「最具災難性的解釋」所吸引:這就是結局,她不愛我了她不會回來了,我們要分手了,我覺得我們這段關係搞成這樣糟糕透了。作為一種平衡,也可以想像最不具災難性的解釋:你的伴侶出去以後回來帶著冰淇淋和好吃的,回來的時候已經消氣了不再提分歧。
在這兩種極端之間,你會找到最佳點——現實的解釋。可能是:她幾個小時後會回來,已經冷靜平靜了,我們會談談,談完就會恢復正常。儘管這一前景不像冰淇淋的情景那樣令人愉快,但它比你一開始就極度悲觀的想法要好得多也可信的多。
保持樂觀並不是盲目的自信自負,樂觀建立在良好的自我認知之上,並不讓自己陷入悲傷的情緒中。通過堅持練習前兩種策略;反對自己和客觀看待事物,我們會做出持久的改變,並且這不是紙上談兵,是心理學家們在成千上萬的人身上測試過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練習可以產生長期的效果,可以將我們的悲觀情緒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