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十九首;浮華落盡賞梅姿,莫把尋芳空作賦

2020-12-19 桃花源詩詞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01)

[浪淘沙令] 秦淮河之殤

文/鍾靈毓秀

金粉石頭城,淮水簫笙。

輕歌一曲舞娉婷。

朱雀橋邊搖畫舫,槳打鴛驚。

國破泣南明,八豔飄零。

東林豪氣枉虛名。

喋血桃花香扇墜,扼腕卿卿。

註: 李香君字香扇墜。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02)

[浪淘沙令] 無那塵緣

文/劉娟

明月萬山頭。千裡清秋。

天邊鴻雁去難留。

一任簫聲空繾綣,飛渡沙洲。

怎忘踏春遊。眼底溫柔。

幾多愛意念悠悠。

無那塵緣如夢遠,望斷歸舟。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03)

浪淘沙令 蘇滬通公鐵大橋禮讚

樟梓楠/江蘇

雪浪映長虹。曉日和風。

車流滾滾過從容。

挽得大江成襯景,氣壯神豐。

天塹敗秦雄。石越瞪瞢。

謀時如意踐時窮。

歲月留痕看巨構,慨嘆神工。

(秦雄:前秦符堅謀晉,曾誇耀「投鞭塞流」。石越,符堅謀士。)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04)

[浪淘沙令] 迎庚子除夕

文/秋天

瑞雪浸花窗。喜透心房。

親朋好友聚家鄉。

除夕今年安泰夜,酒美茶香。

有疫又何妨。立志肩扛。

南山揮劍斬豺。

四海嚴防皆死守,照樣輝煌。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05)

[浪淘沙令] 歲月留痕

文/舒涵安迪

煮雪品茶時。小院閒思。

浮華落盡賞梅姿。

莫把尋芳空作賦,夢裡人痴。

歲月亦如詩。山水雲溪。

今宵飛雪落青絲。

東閣插瓶梅馥鬱,待友來儀。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06)

[浪淘沙令] 山村秋色

文/劉興田

秋晚碧天長。桂菊飄香。

南歸雁陣影匆忙。

松竹紅楓相襯映,靚麗時裝。

村寨好風光。處處樓房。

豐收喜曲滿山崗。

庭院清寧歡酒宴,絲管悠揚。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07)

[浪淘沙令] 山村秋色

文/阿南(淳安縣)

乘興返家鄉。無限風光。

紅楓金桂菊花香。

路口鄉親迎故客,歌舞飛揚。

土屋改洋房。步入廳堂。

畫圖高掛慶安祥。

徹夜協商強國計,傾訴衷腸!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08)

【浪淘沙令】往事如煙

文/方仁煥

往事總如煙。冷暖人間。

當年大壩兩山連。

文獻新安沉水底,百姓流漣。

萬眾棄桑田。知向誰邊?

鄉愁難斷淚長綿。

澤國涅槃成極樂,誰念先前?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09)

[浪淘沙令] 離崗有吟

單嶸

離退總悠閒。愁緒皆刪。

滄桑得失寸心寒。

上網填詞消塊壘,老樂尋歡。

賞菊遇新蘭。愛上狼山。

崇川風景是奇觀。

平翰有聯開眼界,自在心間。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10)

【浪淘沙令】歲月留痕

一之(浙江)

窗外雨霏霏。猶見紅薇。

縱情踏夢不曾歸。

寫盡素箋何處寄,執意窮追。

彩蝶自翻飛。又識芳菲。

影留騷客醉瑤姬。

把斛懷詩吟太白,休論成非。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11)

【浪淘沙令】五月斷橋東

文/楚根

五月斷橋東。鬱鬱蔥蔥。

一江碧水印蒼穹。

百裡桃花花似錦,人面桃紅。

河口若迷宮。八部天龍。

桃花島上覓仙翁。

兩岸清城橋未斷,一樣興隆。

[注] 清城橋,即河口斷橋。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1951年3月29日,美軍輪番轟炸,清城橋成了永遠的傷痕。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桃源谷

(12)

[浪淘沙令] 九孔洩洪

文/霞夢希綺

連月雨洶洶。憂患重重。

千湖水漲漫城中。

六十載超標首遇,決策排洪!

五裡震雷穹。九孔飛龍。

萬條鱗錦躍長空。

平地漩渦山霧罩,欣喜成功!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后期製作/桃源谷

(13)

[浪淘沙令] ,歲月留痕

謝啟芝

楊柳發柔絲。影映荷池。

春風歡笑小橋溪。

舒爽鞦韆中蕩漾,汗滴冰肌。

往事悄然思。重鎖愁眉。

年華暗換寫詩詞。

慢慢推敲今後事,宮羽相宜。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后期製作/桃源谷

(14)

[浪淘沙令] 飼養耕牛

文/蔣樟炎

田戶飼耕牛。農事無憂。

平生惟願力平疇。

負軛踏犁頻喘月,盡職何休?

牧笛弄春秋。雅韻悠悠。

臨溪洗耳秣芻求。

老子乘騎迎紫氣,佳話常留。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后期製作/桃源谷

(15)

[浪淘沙令] 題相冊

文/劉政

相冊引雙眸。童稚無憂。

青春而立正風流。

四十機明而不惑,天命悠遊。

歲月把痕留。百緒難收。

青絲瞬轉白毛頭。

當惜韶光勤奮進,大展鴻猷。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后期製作/桃源谷

(16)

[浪淘沙令] 楓葉

文/小荷

秋雨惹心傷。凋落斜塘。

當初似火染蒼茫。

曠野秋光添秀色,五彩詩行。

一夜北風狂。晨起天涼。

飄飄飛舞鬥輕霜。

落葉繞根形落魄,依舊情長。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后期製作/桃源谷

(17)

[浪淘沙令] 從軍行

文/江東浪子

梅影傲霜時。冷蕊橫枝。

聲聲鳴笛別依依。

一出鄉關天地闊,策馬長嘶。

慈母愛猶痴。遙夜清思。

飛針巧手織寒衣。

意恐遲歸千裡遠,淚眼迷離。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后期製作/桃源谷

(18)

[浪淘沙令] 軍旅歲月留痕

文/王振江(大連)

徵旅入寒山。千裡霜煙。

飽嘗露飲與風餐。

白樺松梅同為伍,雖苦猶歡。

對酒憶當年。踏盡冰川。

清詞雅韻染華箋。

歲月催人雙鬢白,志若飄然。

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后期制

(19)

[浪淘沙令] 歲痕苦憶(新韻)

文/志在必德

少小染風寒。帽破鞋殘。

圓茅屋漏畏更闌。

一褲三兄爭要暖,恰似啼猿。

歲晚倚雕欄。苦憶辛酸。

時時老淚掛腮邊。

縱使山珍兼海味,怎忘當年。

感謝:出境/甜甜 導演/水天鏡界 攝影后期製作/桃源谷

相關焦點

  • 中華好詩詞浪淘沙令|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浪淘沙令,詞牌名,又名「過龍門」「煉丹砂」「」賣花聲」等。以李煜詞《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為正體,此調為重頭曲,每段由一個五字句、兩個四字句、兩個七字句組成,用平聲韻。代表作有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等。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李煜〔五代〕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 中華好詩詞 浪淘沙令|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浪淘沙令,詞牌名,又名「過龍門」「煉丹砂」「」賣花聲」等。以李煜詞《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為正體,此調為重頭曲,每段由一個五字句、兩個四字句、兩個七字句組成,用平聲韻。全調用韻很密,用韻之句末兩字均為平聲,而且四個四字句均為仄仄平平式,故音韻響亮,和諧流美,並有迴環之藝術效果,宋人用此調者甚眾,名篇亦多。
  • 浪淘沙令·秋色遍群山|雁去聲殘,獨自倚霜寒,家書只許寄平安
    浪淘沙令·秋色遍群山文/曉安秋色遍群山,五彩斑斕。登高何必望鄉關。註:浪淘沙令,詞牌名,又名「過龍門」、「煉丹砂」、」賣花聲」等。以李煜詞《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為正體,雙調五十四字,前後段各五句四平韻。
  • 賞讀最美10首元曲, 一生風月且隨緣
    點擊標題下藍字「語文360網」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東風昨夜送春來,才見梅開,又見桃開。十分相稱主人懷,詩是生涯,酒是生涯。賞讀最美10首元曲,一生風月且隨緣,窮也悠然,達也悠然。
  • 原創詩詞賞析:《浪淘沙》二首(七言絕句體)
    浪淘沙·九曲迴腸月臨江九曲迴腸月臨江,情思戀戀曲中香。斜倚窗欞獨沉醉,宛如身在水中央。圖源網絡浪淘沙·河斜月落柳花香河斜月落柳花香,孤酒青笛萬縷傷。圖源網絡註解:浪淘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唐代劉禹錫、白居易依小調《浪淘沙》唱和而首創樂府歌辭《浪淘沙》為七言絕句體。
  • 劉禹錫的浪淘沙意蘊深厚,三首詩寫出了人生的三個階段
    浪淘沙 其八 劉禹錫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浪淘沙 其三 劉禹錫汴水東流虎眼紋,清淮曉色鴨頭春。第二首詩哲理深刻,不要說流言如同兇猛的浪濤,令人恐懼;也不要講被貶之人好像泥沙一樣,將永遠陷入頹廢和沉迷。要歷盡千辛萬苦淘盡泥沙,才能收穫閃閃發光的黃金。作者在這首詩裡借用泥沙和黃金來比喻沉淪和成就,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卻飽含深意,讓讀者很容易就獲得一些感悟。
  • 「韶華易逝,莫負流年」——《詩經·召南》第九首《摽有梅》賞析
    梅子原詩:《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草蟲》首章末句「我心則降」、次章末句「我心則說」、末章末句「我心則夷」,三次的詠誦將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以及對丈夫的一往情深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這就是語雖異而情相類的重章之易辭申意。「反觀《摽有梅》,其三章的復沓重唱,詩意上是循序漸進的。三章重唱,卻一層比一層遞進,生動有力地表現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過程。
  • 詠梅詩詞|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萬木禁受不住嚴寒快要催折,梅樹汲取地下暖氣生機獨回,而正是萬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的反襯出梅花"孤根獨暖"的性格。微風吹拂梅香四溢別有情味,素雅芳潔的姿態令禽鳥驚窺;明年如果梅花還能按時綻放,希望它開在眾人愛賞的春臺。
  • 《浪淘沙》與《七絕》相似卻不相同,淺析其特點與格律構成
    【浪淘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唐劉禹錫、白居易依小調《浪淘沙》唱和,「首創」樂府歌辭《浪淘沙》,為七言四句體,字數與七絕相同。後來另倚新腔的《浪淘沙》《浪淘沙慢》,均與《浪淘沙》原詞不同。以二位創始人,白居易《浪淘沙六首》組詩,劉禹錫《浪淘沙九首》組詩,分析其詞牌特點與格律構成:1、詞牌特點:詞中所描內容均與「浪」「沙」相關聯,故名《浪淘沙》。
  •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課文、注釋、默寫
    ✪ ✪ ✪ ✪ ✪   ✪ ✪ ✪ ✪ ✪注釋①浪淘沙令,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賣花聲》等。本詞作於李煜被囚汴京期間,抒發了由天子降為臣虜後難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對南唐故國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
  • 梅含雪白三分醉,雪慕梅香幾度思;詠梅詩七首,一任天涯覆滿枝
    散去煙雲渺,疏影暗浮沉,笑過塵間事,莫做問情人。易逝春心夢無痕,清秋落去荒草深,何時明月千思寄,繁華過後盡歸塵。豐盈著一份遙遠的情懷,只為珍藏一段歲月靜好。——皛玊題記梅《七律·憶梅》(平水韻上平四支)寂夜深深卷首思,燭燈掩影結千詩。
  • 中國詩詞大會:劉禹錫九首《浪淘沙》,淘盡時光斑痕,驚豔古今
    最後一句 「同到牽牛織女家」,落的非常好。前面都是宏大,本想會氣貫長虹,一發不可收拾。但劉禹錫就是不按常理出招,所有的豪情到這裡馬上一勒一束,放到了「織女家」,讓詩立馬充滿了一種迤邐浪漫的色彩。我們接著往下看第三首浪淘沙,這一首劉禹錫寫的是汴京的汴水。浪淘沙 其三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
  • 五首句句帶花的奇詩妙詞 祝你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裡花好月圓
    五首句句帶花的奇詩妙詞 祝你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裡花好月圓自題愛梅----李迪我被梅花惱幾年,梅花才發便詩顛。幾日後庭花盡炫,殘臘梅花,坐惜花飛遍。蝶戀花枝深復見,賞花時入洛陽殿。這首詞出自《螢窗清玩》。李子花開,梨花映月。當你沉醉花陰的時候,可否想過還有多少春光能讓百花吐豔露紅?那些逐漸葉殘色衰的預兆都被深藏在賣花聲中。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當然,即使錯過又怎麼樣呢。
  • 著名詩人劉禹錫的《浪淘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浪淘沙九首》是劉禹錫被貶在外所作的組詩作品,且非創於一時一地。據詩中所涉黃河、洛水、汴水、清淮、鸚鵡洲、濯錦江等,或為輾轉於夔州、和州、洛陽等地之作,後編為一組。第一首演繹神話傳說,第二首用象徵手法表現愛情經受磨難,第三首寫世事流變之理,第四首寫遊子情懷,第五首描繪錦江風情,第六首揭示勞作與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繪錢塘江潮,第八首寫遷客情懷,第九首再寫世事流變之理。這是民歌體詩,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純正,無浮華之詞。其中第八首「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 關山月《十六字令·梅》畫作賞析
    關山月《十六字令·梅》1997年 95 cm×174 cm款識:十六字令三首:梅,少小結緣學培栽,丹青夢,筆耕時代催;梅,鐵骨凌霜傲雪開,天方亮,冬去響春雷;梅,盡掃百年辱國埃,花俏笑,香港慶歸回。一九九七年漠陽 關山月於珠江南岸。
  • 由詩而來的詞牌——浪淘沙、鷓鴣天
    浪淘沙《浪淘沙》是唐代的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曲入冥》《過龍門》等,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形式為七言絕句,二十八字,詞句多詠江浪淘沙,如白居易」卻到帝都重富貴,請君莫忘浪淘沙「,劉禹錫」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後來的雙調小令是南唐李煜創製的。
  • 這首詠物詞,表達作者對梅所特有的個性氣質的欣賞與追求
    好了,咱們開始來欣賞他的這首詩詞,讓我們更了解她。《漁家傲》這首詞大致作於李清照出嫁前夕,詩名早具、家世優渥的李清照正處在人生得意之時。時值豆蔻韶華的李清照,在這首詞中以梅的至美形象自況,表達自己卓然不群的人生品位。這是一首詠梅詞。李清照以梅自況,託物言志,表達自己對梅所特有的個性氣質的欣賞與追求。
  • 莫嫌綠刺傷人手,自有妍姿勸客杯
    莫嫌綠刺傷人手,自有妍姿勸客杯。不擬折來輕落去,坐看顏色總塵埃。古詩《和正仲月季花》作者為舒嶽祥。春暖花開,人間四月芳菲盡。順著沿江公路一直走,綠化不錯,已是暮春。樹木鬱鬱蔥蔥,草坪綠油油的。遠遠望去,發現幾處紅點。走近一看,原來是月季花。
  • 每日一詩|《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李煜
    「夢裡」兩句,回過來追憶夢中情事,睡夢裡好象忘記自己身為俘虜,似乎還在故國華美的宮殿裡,貪戀著片刻的歡娛,可是夢醒以後,「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卻加倍地感到痛苦。  過片三句自為呼應。說「獨自莫憑欄」,是因為「憑欄」而不見「無限江山」,又將引起「無限傷感」。「別時容易見時難」,是當時常用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