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女性沒有不孤獨的,沒有

2020-12-11 虎嗅APP





據日本的一份調查,26歲的年輕女性是最孤獨的人。站在26歲的轉折點,選擇事業還是家庭,選擇自由還是孩子,是女性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我們總是無法抗拒日劇女主角的魅力。


《非正常死亡》中執著敬業的三澄美琴;《我,到點下班》中精明幹練的東山結衣;《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裡善良勤奮的深海晶……




除了國民老婆們在線營業的美貌加持,她們的人設簡直是完美女性的模板:聰明能幹,妝容與工作技能一樣滿分,大部分時間裡元氣滿滿,既能衝鋒陷陣也能溫柔撒嬌,人格魅力輻射到周圍的同事和朋友都被徵服。


她們身邊總是圍繞著許多人——朋友、戀人、同事、追求者,畢竟,誰不想跟這樣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女生做朋友?




日語「大和撫子」 ,是對日本女子的讚美,形容大和的女性就如瞿麥一樣,純潔大方,亭亭玉立。


日本女性是所有男人的理想伴侶,她們勤勞、恭順、賢惠、善解人意。連林語堂都曾經說過,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有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找個法國情人」。


然而,在大和撫子們近乎完美的言行和優雅矜持的笑容裡,卻埋藏著外人無法理解的心酸。



心酸幾人知?


2018年,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對1.5萬名女性和1.8萬男性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6歲的年輕女性是日本社會最孤獨的人。


調查結果有些出乎意料。


26歲的女性,年輕貌美,充滿活力,在以「無緣社會」和「全民孤獨」等語言為象徵的日本,空巢老人、蟄居宅男等人群都帶著深刻的孤獨烙印,要有多少辛酸,才能成功超越他們,成為最孤獨的那一類人?


1. 單身還是結婚?


你不會永遠25歲,但永遠有人25歲。


在女生25歲之前,詢問對方年紀還不至於招致太大的反感,但是如果你對著一個26歲或以上的女生詢問年齡,可就要小心翼翼,順便做好被毆打的準備。


在年齡問題上,女生永遠比男生要來得敏感。


日本某新聞媒體做過一個調查,詢問受訪者眼中「大姐姐」和「阿姨」的分界線是什麼年齡,多數日本男性選擇了40歲,而大部分的日本女性選擇了30歲。




同樣的問題,男女的看法卻有10歲的鴻溝。在化妝和愛豆都追求少女感、幼齡化的日本,女性對於變老有更深的恐懼。


「女人一旦過了25歲,皮膚就開始失去光澤。」一位30歲的日本女性說。


在80年代後期,日本社會出現了「戀愛至上主義」。根據調查資料,當時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有六七成都處於戀愛關係,而放到現在的「低欲望社會」的語境下,談戀愛對於日本女生來說變得更難。


國家對於少子化的趨勢和草食男女的佛系關係憂心忡忡,社會和媒體都在替家長們催促鼓勵年輕人們多多掛心自己的終身大事,然而收效甚微。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調查數據顯示,日本18歲至34歲女性中有39%還是處女,有一半的人沒有男朋友。


日本女性初婚最集中的年齡段是二十六七歲。


假設你到了26歲的結婚年齡而依舊單身,焦慮和孤獨感就無聲蔓延開來。在日本,25歲以上的未婚女青年有「聖誕蛋糕」的說法,因為聖誕節在25號,所以聖誕蛋糕「過了25就不再新鮮」。


當周圍的同事朋友相繼結婚,開始談論配偶家庭,單身女性就會湧上被落單的孤獨感,感到自己被周圍人話題所孤立。




雖然單身女性有「被剩下」的孤單,但是花了大力氣把自己嫁出去的女生也不意味從此高枕無憂,相反,二十六七歲初婚初育的日本女性可能會踏入「喪偶式孤獨」。


一位27歲的新婚女性說:「老公一個人在外地工作,我每天回家就對著空無一人的家,度日如年。想去找他又不安,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那些有了小孩的媽媽也不好過,一位受訪的26歲全職太太抱怨道:「剛生了小孩,老公完全不管孩子,我說點什麼都被嫌煩。有點什麼事,都不知道該找誰商量,孤獨,太孤獨了。」 




成人的世界都不容易。


據統計,日本男人的工作壓力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加班是常態,下班之後也會在居酒屋酒足飯飽再回家,留給妻子家人的時間有限。初婚初育的情況下,夫婦雙方的家庭經驗和育兒經驗都尚未成熟,疲於工作不常在家的丈夫更容易讓妻子感到不安和寂寞。


有首歌叫《孤獨的人都是可恥的》。對於26歲的日本女性來說,孤獨不一定是可恥,而是辛酸和無奈。單身的希望自己找到歸屬,結婚的渴望在家庭中找到溫存,社會對她們的憐憫也只是嘴炮級別的關心,進退兩難的孤獨只有她們自己知道。


2. 事業還是家庭?


2016年開播的日劇《逃避可恥但有用》中,女主森山實粟是高材生,雖然研究生畢業,卻找不到工作,因此與男主籤訂契約,以主婦作為自己的職業。


日本女性受到職場歧視是不爭的現實。自江戶時代開始直到現在,日本社會對於女人的定位仍是「賢妻良母」,只看重女性生育和撫養後代、服侍丈夫、操持家務的「義務」,而忽視女性參與社會工作的價值。



日本NHK的紀錄片《女性貧困》揭示了職場女性深陷的「非正式僱傭」困境。日本社會出於對於女性的偏見,認為女性終究要回歸家庭,不願給予正式社員的職位,日本全老連的統計數據顯示,女性職員中正式社員的比例只有43.3%,遠低於男性的78.2%


大量的女性只能作為合同工、兼職工存在,與正式社員相比,她們工作內容一樣,但是工資卻低得可憐,並且大多沒有社會福利保障,這致使日本女性的平均薪資僅為日本男性的44%。




與男性相比,她們機會更少,不被上司重視,常被委派不重要的任務和端茶倒水的低級工作,因此需要付出數倍努力才能換來與男性同等的上升空間。


對於26歲的日本女性來說,工作幾年之後的她們已經不是新人,但是職位不高不低,資歷不深不淺,在職場不受重視又無人訴說,理所當然會感到迷茫和孤單。



「日本社會長久以來存在物化女性的觀念,日本男性依然認為女性在婚後是從屬於男性和家庭。」牛津大學原路透社新聞學院負責人帕迪·庫特說。


日本女性婚後必須隨夫姓,一旦成為家庭主婦,生活就要以丈夫和孩子為中心,醫療、養老等保險掛靠在丈夫名下,一旦離婚或喪偶,很容易陷入「赤貧」狀態。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在所得稅法制定上,一直推行「配偶減稅」政策,如果妻子年收入在100萬日元以下,丈夫能減掉一部分稅金,從公司得到補助,因此很多女性權衡之下選擇放棄工作成為主婦。


站在26歲的轉折點,選擇事業還是家庭,選擇自由還是孩子,是日本女性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而不論選擇什麼,都意味著要犧牲一部分已經擁有的權利,來成全社會或者家族的期待。




在攝影師瀨戶正人的地鐵紀實攝影《Slient Mode》中,我們看到了日本女性孤獨的一面。


在地鐵裡獨自一個人面對陌生人時,她們收起了治癒系的笑容和閃閃發亮的眼睛,神情裡帶著疲憊、憔悴、茫然,與日劇和雜誌裡那些可鹽可甜、光鮮亮麗的形象相差甚遠,而這大概更接近日本女性的真實寫照。






3. 熟女?大齡剩女?


當#日本26歲女性最孤獨#成為微博熱搜時,好多中國女生卻表示自己躺槍了。


新周刊公眾號發布過一篇文章《我今年26歲,慌得一批》,其中提到:不管是哪一代人都會在他們26歲到來的時候,頓悟這世界不大明亮的底色,而自己才是那串不太圓潤的珠子,生活動不動就說「嗬,好傢夥,盤他」。




在中國,25歲以下的女性還可以光明正大宣揚自己的年輕,一旦過了25歲,馬上會被劃入另一個陣營——熟女。化妝品廣告、雜誌、電視劇,都在提醒剛剛過了25歲的女性,她們已經「初老」,如果不好好保養,很快就會被更加年輕的小妹妹們碾壓。


2016年,娛樂圈的「四小花旦」是當年19歲的關曉彤、24歲的周冬雨和楊紫、25歲的鄭爽——沒有一個超過26歲。


到了2019年,除了關曉彤,其他三個花旦已經易主,上一屆最小的關曉彤,到了這一屆也才22歲,卻已經是年紀最大的花旦,剩下的三個人分別是同樣22歲的張雪迎、18歲的張子楓和16歲的文淇。




人們永遠追逐年輕。在眾人眼裡,26歲的女性,已經被拍在青春的沙灘上,遠離了小鮮肉小鮮花時期的眾人擁躉,孤獨感如潮水襲來。


26歲,大學畢業三四年,換過一兩份工作,不再是新人,也算不上資深,處於職位不高不低的尷尬期。有人問自己26歲該不該轉行,有人說自己26歲很迷茫,還有人問26歲學另一門技能算不算晚。


越來越多的女性在選擇工作時,不得不面對職位申請表上「是否已婚、是否打算近期懷孕」的勾選項。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7年我國育齡婦女的初婚年齡為25.7歲,平均初育年齡為26.8歲。同日本女性類似,26歲的中國女性,也處在初婚和初育的高峰期,面臨著把生活重心放在工作抑或是家庭的選擇。


假如女性過了25歲仍然單身,就會被三姑六婆們貼上「大齡剩女」的標籤,畢竟婚戀交友網站上的男性,不論是20、30還是40歲,都只迷戀18至25歲的年輕姑娘,26歲以上的女性在他們眼中就是季末尾單,只能降價出售。


然而對於26歲的女生來說,與其為了排遣孤獨,倉促地找一個人湊合磕磕絆絆的餘生,還不如放慢腳步,仔細甄選,享受被家庭捆綁前難得的片刻自由。




假如你身邊有一個26歲的女生,請對她好一點。


在鼓勵她們更加積極地工作或者更加積極地關心終身大事之前,也許更重要的是,為她們創造更加寬鬆的環境,減少加班工時、人性化的產假婚假、停止催婚和催生、傾聽她們的需要,讓處在十字路口的她們,感到26歲其實沒那麼孤獨。


相關焦點

  • 那些四五十歲沒有生孩子的女性後來怎麼樣了?不婚不育的女性後悔
    那些四五十歲沒有生孩子的女性,後來怎麼樣了?深圳有位53歲的阿姨,她年輕的時候對婚姻恐懼,不喜歡小孩,所以選擇了不婚不育。前半生她覺得自己的決定是對的,身為公司的主管,一個人自由自在,逍遙快活。但是突然某個時刻,自從父母走後,她陷入了迷茫與困惑,一種茫茫人海中無邊無際的孤獨感壓得她喘不過氣。她本來有一個哥哥,小的時候被人拐走了,長大後一直尋不著。我非常尊重像阿姨這樣獨立自主的女性朋友,但是一輩子不婚不育,也會遇到很多現實問題:1.錢的問題深圳阿姨在公司是主管,收入在深圳平均工資之上。因為害怕通貨膨脹,又不敢亂花錢。
  • 百年孤獨,沒有子女的老人晚年是怎麼生活的
    她們脫離家人,不依靠子女,七位夥伴搬到同一個地方,結伴而居。這一場閨蜜同居由80歲村田幸子發起,03年退休後,仍在繼續接觸報導工作。因一生忙於事業單身至今,又長期與老年人護理領域打交道,她一直為自己的老年生活擔憂:如果獨居,晚年生活也許會很艱難。在一次與姐妹的旅行中,她發現大家的相處很愉快,不禁感嘆,要是老年也與朋友們住在一起就太好啦。
  • 孤獨這個詞太孤獨了,它連反義詞都沒有
    當當網搞促銷活動,我一口氣買了七八本書,其中就有一本是22歲的耶魯天才大學生瑪麗娜·基根的《孤獨的反義詞》。「孤獨這個詞太孤獨了,連反義詞都沒有」。每次看到這,都有一種孤獨感產生。關於孤獨,關於獨處,關於兩性,關於人,活在同一個世界的人,各具其色,因人有異、世界異常孤獨,也異常斑斕。
  • 26歲姑娘無法性生活 檢查發現有兩個子宮沒有陰道
    南都訊 因為無法進行正常性生活,26歲的廣東姑娘鶯鶯(化名)來到廣州某醫院婦科診室就診。年輕女子被診斷為「先天性無陰道」26歲的鶯鶯從少女時就發現自己是「特別」的。12歲的鶯鶯和小夥伴一樣乳房開始發育、慢慢長出陰毛和腋毛,但是月經卻未如期而至。起初家人以為是營養不好,但17歲時,仍然沒有來月經,媽媽便帶她到醫院檢查,但因為地處偏遠,當時只發現子宮發育不良,卻沒有發現更深層的問題。
  • 她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沒有之一
    偉大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和國母宋慶齡的愛情故事大多人都耳熟能詳,在孫中山28歲的時候在宋家見到了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宋慶齡,誰也沒有想到後來2人會成為夫妻。在1914年,擔任孫中山秘書的宋藹齡因為結婚,21歲的宋慶齡接替姐姐擔任了孫中山先生的秘書,期間兩人產生了革命感情,在1915年,衝破了宋家人的阻撓,兩人正式結婚。
  • 我不害怕孤獨,但我不能沒有你
    前段時間,我無意中看到過這樣一條微博,上面寫到:「我不害怕孤獨,但我不能沒有你」。或許很多人看到這句話,只是覺得很有哲理,但是,對我而言,卻感同身受!那是一個我永遠都忘不了的夏天。我和你,因為一起發傳單,最終在一起。
  • 我26歲,沒有朋友,沒有戀人,只有一個媽媽,但是我不感激她
    導語:我今年26歲了,我沒有朋友、沒有戀人、沒有爸爸、沒有完整的家,我只有一個媽媽,一個愛自己的媽媽。這26年我總想逃離她,可是我發現不管我如何努力,我始終逃不掉。她就像佛祖的五指山把我壓得死死的,我喘不過氣,我不敢笑,我不敢哭,我更不敢死,我不配得到幸福。這個我就是《許願》的小雨,在26歲生日的這天,她做了一件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她很可憐,但是這一次她很勇敢。一個人被壓迫到無法呼吸時,反抗就是她的唯一出路。
  • 26歲考上研究生,29歲畢業,沒有對象,沒有工作,算不算失敗?
    讀研有時候是一種執念,總感覺這輩子不讀研太遺憾了,以至於考了一次又一次,最終如願上岸,卻已經不小了,在26歲的年紀,同齡人已經研究生畢業了,有一個高的起點,開始去社會上闖蕩,開闢屬於自己的人生,30歲之前就能獲得一份事業和幸福的生活,而26歲的你剛進學校讀研,人生最美好的幾年一半花在了考研上,一半花在了讀研上,到底有沒有意義呢?
  • 女性最晚可以生到多少歲?只要沒有超過45歲,都可以考慮生娃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結婚生子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也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個裡程碑,對於很多人來說,如果沒有經歷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生兒育女是我們獨有的一種天賦,也是我們肩負的責任和義務,要為孩子承擔起一片天。
  • 《天堂電影院》: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唯有孤獨永恆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聽過這樣一段話:有的人21歲畢業,到27歲才找到工作。有的人25歲才畢業,卻馬上找到了工作。有的人雖然沒上過大學,卻在18歲就找到了熱愛的事。有的人一畢業就找到了好工作,賺很多錢,卻過的不開心。
  • 小學生滿分作文《孤獨》,全文沒有提到「孤獨」二字,卻讓人淚目
    夫妻二人離婚之後,或許他們本身受到的傷害並不是最大的,因為兩個人過不下去了,離婚是很正常的。真正受到傷害最大的是年少不經世事的孩子,他們沒有了親生父母的疼愛,心裡逐漸變得敏感,變得孤獨。小學生滿分作文《孤獨》,全文沒有提到「孤獨」二字,卻讓人淚目網上流傳著一篇小學生作文,名字叫做《孤獨》,作文的內容並不是快快樂樂的,並不符合他6歲的年紀,而是比較沉重。
  • 牛頓為什麼沒有結婚?原來是這個原因導致他孤獨了一輩子!
    牛頓為什麼沒有結婚?原來是這個原因導致他孤獨了一輩子! 牛頓在科學史上的成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2005年,英國皇家學會舉辦的「誰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民意調查中,牛頓被認為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更具有影響力。
  • 日本近四分之一年輕女性選擇不婚不育,她們就不怕「孤獨死」嗎?
    最近有一個熱搜話題:近20年來日本年輕女性不婚戀指數增長了1.5倍。這個數據來源於東京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的課題,他們結合厚生省數據對日本20至30歲的年輕人結率做了一個調查。從1992年起,日本年輕代單身比例:男性從40.3%上升到50.8%,女性從27.4%上升到40.7%,增加了約1.5倍。這其中不排除日本人口基數增加、女性進入職場後開始晚婚甚至不婚等客觀因素的存在。
  • 「長大」這兩個字,孤獨的連偏旁都沒有
    那一刻,我不敢想像自己有多狼狽,那一瞬,只想儘快到達一個可以讓我卸下行李,捧著水杯大口灌下的地方。待到打開門,放下東西,將一切歸置好,我覺得自己連抬手的力氣都沒有了。靜靜地坐在床上,打量著這間十來個平方的「陋室」,我突然覺得自己像個北漂,相同的辛酸孤獨,相同的只有自己。
  • 走訪50個國家的紀錄片,2000個女人的自述,中國女性最孤獨
    相較於平常性的聊天,視頻中沒有透露國籍和姓名的她們,揭開了面紗,展示出了更真實的自己。影片裡面的女性,來自不同的國家,處於不同的環境,面臨不同的問題。而中國女性,給導演最深刻的印象,是孤獨。真正讓女性孤獨的,不是獨自一人生活,而是這些套在女性身上解除不了的沉重枷鎖。社會在給女性灌輸「找個好男人嫁了」、「女孩不用那麼努力,嫁人就好了」這種觀念,同時又給她們灌輸「女人30以後就不值錢的」想法,仿佛30歲是一個分界線,邁過去了,你就要開始接受別人異樣的眼光,更可怕的是,這種眼光不止來自男性,更源於女性。
  • 「沒有女人的一天」:墨西哥女性對暴力說「不」
    綜合編譯 賈曉靜近日接連在墨西哥發生的女性大規模抗議和罷工引人關注。3月8日,墨西哥近8萬名女性在該國首都墨西哥城集結,抗議在全國各地發生的針對女性的暴力與兇殺事件。居住在墨西哥瑙卡爾潘市的17歲女孩卡羅萊娜·佩雷斯是抗議者之一。
  • 2020年女性55歲沒有選擇退休,只能60歲退休嗎?
    2020年女性55歲沒有選擇退休,只能60歲退休嗎?這個不是的哦。如果是因為女性55歲時候年限不夠延長繳費的,假如只差兩年,那麼57歲就可以退休,不需要等到60歲才退休的。如果是副處以上或副高以上職稱的女性,申請延期退休,但在上了三年以後又想辦理退休,也會給辦理的,雖然是延後辦理,但在辦理退休手續的時候,只能按55歲工令辦理,並將扣除你延期三年多領的在崗工資。女性退休年齡相對男性比較複雜,男性只要是職工養老保險,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自己參保都是60周歲辦理退休,而女性則分為單位參保和個人參保情況。
  • 6年級學生作文《孤獨》,整篇沒有「孤獨」二字,老師卻泣不成聲
    文/晚會兒育兒經(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被父母寵成寶,可以說是生活在蜜罐裡,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就這樣很多孩子還不知足,總是對生活各種挑剔,但這些孩子不知道,他(她)們的生活是有些孩子做夢都想得到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 女性到了50歲,依然沒有絕經,是好還是壞?應該了解
    在身體衰老的過程中,此時器官功能也開始下降,因此到了一定年紀後,女性的身體變化比較明顯。特別是在45歲之後,可能卵巢功能開始下降了,此時分泌的雌激素量減少,因此月經會有異常的表現,可以通過合理的身體調節來改善絕經期的不良症狀。
  • 「長大這兩個字,孤獨得連偏旁都沒有」
    長大這個詞,雖孤獨得連偏旁都沒有,但一筆一划之間,都盡顯露著灑脫與無畏。在《願你擁有打敗一切的勇氣》一書裡寫著這麼兩句話,讓人即使在最低迷的時候,也能重拾振作的力量。1、我那麼拼命,就是不想平庸至死。人的成長,要學會一個人選擇,一個人體悟,然後勇敢前行,不懼艱難。這樣的過程,難免孤獨,卻也會收穫頗豐。人的一生,如果在前幾年略顯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更不知道該為了什麼而努力,那便索性把自己放開。多做一些事,多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多去一些沒去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