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周周練 第37彈
ROUND 1 常用成語積累
1、無所用心——不動腦筋,什麼事情都不會做。貶義。
〖錯例〗我只關心我的教學工作,至於人際關係學,我卻是無所用心,一竅不通。
2、無動於衷——衷:內心。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不關心,置之不理。
〖錯例〗這孩子,基礎不好,讀書又無動於衷,這樣的學習態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績會提高呢?
3、無出其右——指沒有超過他的。
〖錯例〗他的技術糟糕透了,在全廠無出其右,只好下崗。
4、無可非議——非議:批評,不贊成。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
5、無可厚非——厚:過分的。沒有必要加以過分的指責。用於有一定小問題的人或事。
〖錯例〗這部小說的構思既精巧又嚴密,真是無可厚非。
6、無為而治——道家哲學,指統治者什麼也不做卻使天下大治。
7、無獨有偶——不只一個,竟然還有配對的。
〖錯例〗這家公司剛剛抓了一個騙子,無獨有偶,那個公司又被另一個騙子騙走了50萬元。
8、尾大不掉——掉:搖動。尾巴太大就不好搖動。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調動指揮。現在也比喻機構龐大,指揮不靈。
〖錯例〗這家銀行的資金投在建築上太大,問題一發生,當然就尾大不掉,很難應付用戶需求。
9、蔚為大觀——蔚:薈萃,聚集。匯聚成盛大壯麗的景象。
〖錯例〗1998年,高科技農業園區興起之初,記者曾走訪了一些園區,見到黃皮紅西瓜、盛開的玫瑰、非洲桔等,品種繁多,蔚為大觀。
10、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原比喻反動統治者施行暴政,老百姓逃亡別國。現比喻不善於團結人,把本來可以爭取過來的人趕到對方那邊去了。
11、望風披靡——披靡:草木隨風倒伏的樣子。草一遇到風就倒伏。比喻為強大勢力所壓倒,或為敵人氣勢所震懾,未觸即潰。
〖錯例〗侵略者以為他們的精銳軍隊一出動,就可以縱橫馳騁,望風披靡。不料事情卻使他們大失所望。(與「縱橫馳騁」矛盾。)
12、望其項背——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脊背,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一般用於否定形式。
〖錯例〗成都五牛俱樂部一二三線球隊請的主教練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國人,其雄厚財力令其他甲B球隊望其項背。
13、望塵莫及——形容遠遠落後。也常用以表示對人敬佩的自謙之詞。
〖錯例〗責任編輯說:「我敢對文字部分負責,至於出書的其他環節,就望塵莫及了。
14、望穿秋水——秋水,喻眼睛。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
15、忘乎所以——多形容因驕傲自滿而得意忘形。
〖錯例〗他們奮不顧身救火,火燒著頭髮,燒灼了皮肉,但他們忘乎所以,直到把火撲滅為止。
ROUND 2 文言文精短翻譯
司馬遷贊李廣
原文:《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
翻譯:《論語》講:「一個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聽從。」這正好用來說明李將軍。
原文:餘睹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辭。
翻譯:我看李將軍誠誠懇懇嚴肅認真,像一個質樸的鄉下人,不善於講漂亮話。
原文: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翻譯:但是當他死的時候,普天下的人,不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
原文: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
翻譯:這是因為他那忠誠樸實的品德,實實在在地展現在士大夫面前啊。
原文: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翻譯:諺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話講的雖是平常小事,卻說明了一個大道理。
何嶽得金不昧
原文:秀才何嶽,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
翻譯:秀才何嶽,號畏齋。曾經在夜間走路時,撿到銀子二百多兩,不敢和家裡人說這件事,擔心家人會勸告他把銀子留下。
原文:次早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皆合,遂以還之。
翻譯:第二天早晨他帶著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見一個人回來尋找。何嶽問他那人銀子的數目和封存標識,回答全都符合,於是就把銀子還給了他。
原文:其人慾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
翻譯:那個人要分一些銀子給他來感謝他,何嶽就說:「我拾到銀子而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為我的財物啊,我為什麼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那個人感謝了他才就離去。
原文:又嘗教書於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他日來取。」
翻譯:何嶽曾在當官的人家教書的時候,那個當官的人有時要去京城,寄存一個箱子給何嶽,箱子裡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嶽等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
原文: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託以寄去。
翻譯: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嶽聽說那官員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就把箱子交給那官員的侄子託他帶回給那位去京城官員了。
原文: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翻譯:何嶽是一位窮秀才,他撿到銀子就還給別人,短時期內不起貪心還可以勉勵:但那官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ROUND 3 必修1-5寫作素材梳理(六)
寡人之於國也
【素材點金】
1.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人類要在良好、適宜的環境中生活,就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營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氣氛,以得到大自然最大的恩賜。由於生態環境被破壞,禍殃及人,為了人類的永續生存,我們就應該運用孟子的思想反省人們對待生態環境的態度,希望通過一連串保護環境的措施,減少自然環境所受到的破壞,並保護其中的各種資源,以便於人類能持續利用它們。
2.看得見別人的短處,看不見自己的短處。梁惠王如此,世上許多人都如此。認識自己的優點容易,認識自己的缺點並且不對它們諱莫如深,這需要足夠的勇氣。一個個能充分認識自己的人組成了一個理智的民族。適用的主題有:人貴有自知之明;不能只看得見別人的短處,而看不見自己的短處;要注意審視自己的不足,不能自我陶醉。
【素材運用】
示例:「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古人的自然之道,至今仍餘音繞梁,引人警醒。以善對待萬物,便可看到「山間之明月」的純淨;如果不善待自然,就會遇到黑煙繚繞、土地塌陷、暴風雨肆虐、泥石流橫行等問題。大自然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好,它便對你友善。生活在鳥語花香中,靜聽風的歌唱;生活在和諧的環境裡,品嘗大自然的饋贈。珠簾任自然之風輕輕拂過,敲擊出完美的音符。 (高分作文《捲起善的珠簾》)
勸 學
【素材點金】
能夠對名家之作提出疑問,並可以證實自己觀點的人,一定是一個自信的人,體現的是一種不迷信、不盲從、敢於質疑的精神。荀子的《勸學》中有這樣一句話:「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荀子的這篇文章歷來為人傳誦,影響頗廣,於是在很多人看來蟹就是一種非常懶惰、浮躁的動物。而實際情形是不是這樣呢?自然界的實際情形是這樣的:蟹不是「六跪」,而是「八跪而二螯」;蟹不但不寄居於蛇或鱔魚的洞穴,而且它極其善於挖洞,且洞中必有水,因為蟹喜歡其洞底的水,最好是活水泉眼所在。相反,蛇和鱔魚根本不會挖洞,鱔魚經常使用蟹廢棄的洞穴,蛇則幾乎不喜歡蟹的洞穴,而是經常住在老鼠洞。這一觀點,可以從經驗豐富的漁夫那裡得到證實。由此看來,學識淵博、勤奮好學如荀子者也有知識欠缺之處,也有喜歡主觀臆斷的一面。此素材適用的主題有很多,如「懷疑」「自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等。
【素材運用】
示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謙虛謹慎,細心認真,不可主觀臆斷,甚至憑空捏造。荀子主觀臆斷,沒做調查研究,就把蟹當成反面教材,壞了蟹的名譽不算,還讓文章的說服力大打折扣,更有損自己的名聲,實在有失大家風度。聖人尚且有其欠缺之處,更何況我們常人呢?我們應當引以為戒,謹記: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過秦論
【素材點金】
1.心態影響人生。賈誼儘管才華橫溢,但在提拔受阻和梁懷王墜馬而死後,便意志消沉,沒有保持良好的心態,33歲就抑鬱而死。
2.民心與天下。秦可以滅六國,統一天下,卻只傳了二世便滅亡。作者賈誼分析道:「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滅亡的教訓,似老生常談,然而對於今天卻仍有借鑑的作用。《過秦論》作為素材可用於「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向背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只有贏得民心,國家才能真正強大」等話題。
【素材運用】
示例: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年代,有很多人終生困於自己的「生不逢時」而鬱鬱而終。如那個錯生在帝王家的亡國詩人李煜,如那個憂憤了一生最終病死的賈誼。倘若他們能正視自己的生活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改變,那麼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不論我們生在繁華的時代,抑或蕭條的歲月,都應當使出自己的力量讓自己活得很精彩。那不是殘忍的力量,不是無情的力量,它或許微弱並伴隨苦難,卻能給深淵裡的人帶來光明,使其在堅韌中捍衛生之尊嚴——這便是對生逢其時的最好詮釋。
師 說
【素材點金】
1.尊師重教是社會文明的體現,也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只有學會了尊師,才能獲得個人、民族、國家長久的發展空間。尊師應該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教師,去理解教師的辛苦。
2.「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提醒我們:要多向他人學習,要把自己的心態放平,讓自己「低」下去,虛心學習,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才能看見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向別人學習,才能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
【素材運用】
示例:互幫互學,方能共同進步。孔子當年就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韓愈當年也批評了「恥學於師」的風氣,提倡「不恥相師」。為什麼要互幫互學呢?因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因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因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有些人暗自發力,以為自己「留一手」就能脫穎而出,其實一味地封閉自己,只會變成井底之蛙。你虛心求教,必有進步;你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能促使自己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