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流金鑄軍魂 記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徐濱士

2020-12-17 搜狐網

  新華網北京6月26日電(人民日報記者趙亞輝、新華社記者奚啟新)中國工程院院士、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徐濱士,在軍事裝備維修表面工程領域潛心研究了半個世紀。他和同事們不懈努力,艱苦探索,創建了「再製造工程」這一新型學科,取得了巨大的軍事效益和社會效益,登上了世界表面工程研究領域的頂峰。

  「維修也能出戰鬥力!」

  1954年,23歲的徐濱士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畢業,被選調到新組建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從事坦克修理教學。

  當時,我們的國家還很貧困,武器裝備零部件磨損後,換不上新的,往往只能修修再用,維修工作顯得特別重要。徐濱士暗下決心,要用所學的知識攻克坦克零部件磨損後的修復難關。

  有一天,他在國外雜誌上看到了一則振動電弧堆焊能夠修復薄壁零件的信息。他和助手按照雜誌上介紹的簡單原理摸索著幹,經過100多個日日夜夜無數次的失敗,終於研製成功了國內第一臺振動電弧堆焊設備,突破了部分坦剋薄壁零件不能修復的禁區。之後,徐濱士又帶領課題組研製成功了「水蒸氣保護振動電弧堆焊」,薄壁零件修復質量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他又研製出了兩種新的振動頭,使我軍坦克零件修復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振動電焊雖然解決了坦剋薄壁零件的修復難題,但修復後的質量只能接近原產品。徐濱士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繼續尋求新的突破。1973年,他提出了採用等離子噴塗技術修復坦克磨損零件,以提高零件耐磨性的設想,並積極投入了試驗。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他研製成功了等離子噴塗修復坦克零件的設備和技術。當他提出應用這項新技術在新型裝甲裝備上進行試驗時,軍委裝甲兵領導十分支持,特批了6輛新型坦克用於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經過等離子噴塗技術處理的68項242個零件,耐磨性比原來提高了1.4——8.3倍,而成本只有新零件的1/8。

  這項新技術不僅大大提高了裝甲裝備的持續作戰能力,而且可以節約大量的裝備維修經費。軍委裝甲兵領導高興地說:「維修也能出戰鬥力!」

  「科學研究不能只開花不結果!」

  徐濱士常對同事們說:「科學研究要服務於社會,不能只開花不結果!」

  隨著現代戰爭中新式武器的廣泛採用,裝備損傷率越來越高,裝備維修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為此,徐濱士又把提高裝備快速修復率作為新的研究課題。經過反覆思考和調研,他創造性地把電刷鍍理論和技術運用在大型裝備維修上,採取協作攻關的方式,研製成功了用於裝備維修的電刷鍍設備和200多種電刷鍍鍍液,不僅可以現場快速搶修裝甲裝備,而且可以廣泛用於其它裝備維修和機械工程諸多方面。某型飛機起落架修復,應用電刷鍍技術,僅用幾個小時就在現場完成了,費用只有過去的千分之一。

  天津石油化纖廠一臺從國外進口的大型設備主軸損傷,被迫停產。外國專家提出必須運回國修理,得花3個月時間和10萬美金修理費。廠長急了,找徐濱士求援。徐濱士帶領技術人員採用電刷鍍,只花了1.3萬元,14天就修復了主軸損傷。

  更令人驚嘆的是,徐濱士創造的新技術,使唐山水泥機械廠一臺準備報廢的大型龍門雙柱立式車床獲得了新生。這臺車床從國外進口時花費了大量資金。經過20多年的使用和1976年大地震的破壞,車床38個表面嚴重劃傷和磨損。採用徐濱士的電刷鍍技術,劃傷和磨損全部修復,修復的葉片完好如初,費用僅5萬元。

  1985年,徐濱士創造的電刷鍍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連續在國家3個五年計劃中被列為重點推廣新技術項目,全國使用這項新技術創造價值達30多億元。但徐濱士沒有止步,不斷進行再創新、再完善、再提高。近年來,他應用微納米技術、信息技術,相繼獲得了納米顆粒複合電刷鍍技術、納米減摩自修復添加劑技術、高效能超音噴塗技術等代表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科技成果。在修復空軍高性能飛機發動機葉片中,用這些新技術不僅取得了成功,而且性能指標達到了新葉片的水平。

  50年來,徐濱士先後研究開發的20多項重大科研成果,都是急部隊所需,為社會所用。為解決海軍大型艦船和水陸坦克鋼結構表面防腐難題,徐濱士組織大家系統研究開發了各種防腐、耐磨電弧噴塗技術及其合金和粉芯絲材,並運用電弧噴塗技術對這些裝備進行防腐治理,防腐壽命由原來的三四年提高到了15年。徐濱士還不計報酬,把這項技術用於三峽工程水電站建設上,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

  「使中國領先於世界!」

  1987年,經過徐濱士的多方努力,由他任所長的我國第一個「表面工程」研究所在北京建立,並創辦了《表面工程》雜誌。

  科學唯有創新才能進步。有一次,徐濱士從國外媒體上看到一則簡訊,介紹某發達國家正在研究對工業品進行重新製造。徐濱士以科學家特有的敏銳,從中發現了「表面工程」深入研究的方向。所謂「重新製造」,就是應用高新技術將廢舊產品修復成與原產品性能相當或者高於原產品的再製造產品。徐濱士把它形容為「綠色再製造工程」。

  這個國家的再製造技術是以換件修理為主要手段,就是通過對失效部件的更換升級取得性能的提升。而徐濱士認為,軍用裝備或民用產品的失效,大多數是由於發生在表面的磨損和損傷造成的,如果將「表面工程」理論和技術融入到再製造領域,對廢舊產品進行高技術改造,就能實現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環保的綜合效果。

  徐濱士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多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創造性地賦予了再製造技術全新的內容。2000年,《綠色再製造工程及其在我國應用的前景》課題被列為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徐濱士為項目組長。同年,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裝備再製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獲準在裝甲兵工程學院建立。2002年,徐濱士和同事們提出的《再製造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課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3年,《機械裝備自修復與再製造》被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論證課題。2004年,裝甲兵工程學院獲準著手設立裝備再製造工程學科,這不僅在國內,在國際上也是第一個。

  2000年以來,徐濱士和同事們從裝備再製造設計基礎、裝備再製造關鍵技術、裝備再製造質量控制、裝備應急維修4個研究方向,展開了系統性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承擔了60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獲得了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0多項軍隊科技進步獎,10項國家發明專利,出版專著17部,發表學術論文260多篇;與波蘭華沙理工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法國貝爾福工業大學、日本大阪大學、國際摩擦學聯合會、美國金屬學會等國際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聯繫和合作;培養了博士後5名、博士研究生31名、碩士研究生28名;在實際應用中,汽車發動機再製造已形成產業化,數控化工具機再製造已在全軍推廣,許多新技術在裝備表面工程應用中展現了嶄新的生命力。

  在徐濱士的倡導和推動下,「表面工程」理論已經被國內同行接受,也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和重視。2002年10月,英國伯明罕大學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託瑪斯·貝爾教授專程來到中國與徐濱士會晤,就中英雙方共同進行「表面工程」的深入開發研究達成了一系列協議。

  這是世界「表面工程」研究領域頂級權威的會晤。看到徐濱士教授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貝爾教授由衷地讚嘆:「『徐』使中國領先於世界!」(完)(責任編輯:張立紅)(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陸軍裝甲兵學院官方公眾號正式上線!
    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五位元帥來到學院為裝甲兵人才培養起步謀篇。走過風雨光華70年,人民裝甲兵賡續軍工血脈,弘揚鐵甲文化。 院本部前身為1953年在哈爾濱成立的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1961年以該係為基礎在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1969年遷址北京,與第二坦克學校合併組建坦克技術學校
  • 徐濱士院士來力學所作學術訪問
    應雷射智能製造工藝力學實驗室虞鋼研究員的邀請,裝甲兵工程學院裝備再製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徐濱士院士1月17日赴力學所進行了學術訪問並舉行了學術報告會。副所長樊菁和虞鋼研究員陪同徐濱士院士參觀了雷射智能製造工藝力學實驗室和多元電子束物理氣相沉積系統。
  • 裝甲兵工程學院舉辦「第七屆院校部隊共育人才座談會」
    合力打造鐵甲英才 院校部隊共同「把脈」
  • 博大教育集團:王繼華教授出席首屆「戚家軍軍魂與當代軍魂」論壇
    (證劵資訊頻道城市中國 深圳 通訊員 洪妙玲 喻歡)2020年11月19日,應浙江臨海市委、市政府之邀,北京大學教育文化戰略研究所所長、博大教育集團終身名譽顧問&專家委員會主席王繼華教授出席由社會安全與治理研究中心主辦,臨海市委宣傳部、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承辦的首屆「戚家軍軍魂與當代軍魂
  • 陸軍裝甲兵學院士官學校|鐵甲奔流寫華章
    朱 翔攝國慶前夕,陸軍裝甲兵學院士官學校隆重舉辦「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歌詠比賽。歌詠比賽上,由該校教職員工、學員戰士組成的10支參賽隊同臺競技、同唱戰歌。《當兵就要敢爭先》《四渡赤水出奇兵》《祖國不會忘記》《當那一天來臨》《軍港之夜》等曲目訴說著官兵對偉大祖國的熱愛,每一句歌詞都傳唱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 陸軍裝甲兵學院紀念許光達大將誕辰110周年
    今年11月19日,是鐵甲元勳、陸軍裝甲兵學院老校長許光達大將誕辰110周年。為進一步深化「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活動,陸軍裝甲兵學院組織系列紀念活動,緬懷大將功績,銘記先輩豐功偉績和崇高風範,激勵全院官兵強化使命擔當。紀念儀式上,該院官兵整齊列隊,莊嚴肅立,滿懷對大將的欽佩之情。
  • 2013年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錄取分數線
    2013年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錄取分數線 2013-06-08 20:00 來源:新東方網 作者:
  • 旁聽裝甲兵工程學院王丹傑副教授材料力學課
    旁聽裝甲兵工程學院王丹傑副教授材料力學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2日 15:44 來源:   唐 非 曹百明 特約通訊員 胡 宇  一個簡明的揭示,使學員舉一反三找出了應力問題的答案;一幅簡潔的圖示,使學員恍然大悟力學在裝備中精妙的運用;一個有趣的案例,使學員在分析問題時把思維延伸到了未來的戰場……5月29日下午,在裝甲兵工程學院教學樓105教室的《材料力學--應力狀態分析》課上
  • 裝甲兵,很特別
    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裝甲兵,相信不少小夥伴會聯想到「威武霸氣」、「鋼鐵戰車」、「無堅不摧」等詞,但前線哥只想用「特別」兩個字來形容。那麼,作為「陸戰之王」的裝甲兵,到底有多特別呢?//特別耐熱//「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是裝甲兵的常態。夏天車廂內溫度甚至高達45℃左右,為了不浪費難得的訓練機會,他們往往需要提前喝下一瓶藿香正氣水!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踐行軍魂鑄警魂——記巡特警支隊特勤一大隊一...
    1981年9月,馮展樓考入了空軍工程學院外語系俄語專業, 1985年7月畢業至黑河某部工作。在部隊工作的二十多年中,他一直任勞任怨,多次出色的完成了上級交給他的各項任務,受到了部隊首長和同志們的好評。先後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多次嘉獎。 ——鐵打營盤流水兵,老兵新警守初心。
  • 陸軍裝甲兵學院新學員:我是鐵甲新銳,我為自己代言
    鐵甲新銳「塑形」記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吳繼宏 通訊員 賈宏偉 周 濤 「看閱兵場上標兵個個英姿颯爽,沒想到站軍姿會有那麼累……」軍姿定型剛過去兩分鐘,汗珠就從新學員閆欣宇的臉上接連滑落。
  • 這就是 裝甲兵!
    【裝甲兵】坦克兵,又稱「裝甲兵」。陸軍中以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為基本裝備的戰鬥兵種。具有快速機動能力、強大的火力和較好的防護力,可以減輕常規武器和核武器襲擊損害,能迅速利用常規火力突擊和核突擊的效果,是陸軍的重要突擊力量。
  • 出徵畢業季,陸軍裝甲兵學院學員高唱戰歌赴戰位!
    7月20日晚,陸軍裝甲兵學院隆重舉行「鑄劍-2018」學員畢業(轉隸)文藝演出,為整裝待發,出徵亮劍的畢業學員鼓勁壯行。晚會由「開爐」「錘鍊」「淬火」「亮劍」四個篇章組成,北京、蚌埠、長春三地聚力,聯袂打造20餘個節目,生動展現鐵甲驕子初入軍校的豪情壯志,刻苦磨礪的成長蛻變,建功軍營的錚錚誓言。
  • 符竹庭:嘔心瀝血鑄軍魂
    軍有軍魂。軍魂決定這支隊伍能否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構建軍魂,政治部主任是軍魂首要鑄造人。符竹庭給戰士輸理想。他走上冀魯邊區抗日軍政學校講臺:「同志們,我們八路軍是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我們來自老百姓,扛槍打仗,是為了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不當亡國奴。扛槍打仗,是為了將來建設一個新中國。這個新中國是個啥樣子?是咱老百姓坐江山。
  • 「鐵甲兵王」賈元友做客新華網暢談坦克人生(三)
    「鐵甲兵王」賈元友做客新華網暢談坦克人生(三 2012年7月31日,北京軍區某機步團團政委許為飛、北京軍區某機步團四級軍士長賈元友、兵器專家、裝甲兵工程學院武器運用教研室主任王東軍等做客新華網
  • 北京高校——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
    #高校#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坐落於北京西南盧溝橋畔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1961年,該系從哈爾濱整體遷址西安,組建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1969年,學院從西安遷址北京;2017年,陸軍裝甲兵學院以原裝甲兵工程學院、原裝甲兵學院、原裝甲兵技術學院為基礎重建,轄院本部、蚌埠校區和士官學校,裝甲兵學院、裝甲兵技術學院前身分別為1950年成立的坦克學校和1951年組建的第三戰車編練基地
  • 陸軍裝甲兵學院2019年各省分專業錄取分數線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坐落於北京西南盧溝橋畔,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是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素有「陸戰之王的搖籃」美稱,是全軍重點建設院校和全軍首批教學優秀單位,前身是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
  • 陸軍裝甲兵學院的春景,一張比一張驚豔
    作者:王翰陽 賈宏偉 李鴻哲攝影:賈宏偉 王超超 李彥文 殷亮龍春已至陸軍裝甲兵學院溫暖春風掀起層層絮浪02 一草一木,皆為心動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陸裝院的春是大將雕像前的肅穆是鐵甲戰車旁的靜謐>再看一看我們的校園文體中心奼紫嫣紅圖書館前大樹參天它們默默地等待著我們激勵你我不負春光砥礪前行文體中心鋒利鐵甲映襯奼紫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