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6日電(人民日報記者趙亞輝、新華社記者奚啟新)中國工程院院士、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徐濱士,在軍事裝備維修表面工程領域潛心研究了半個世紀。他和同事們不懈努力,艱苦探索,創建了「再製造工程」這一新型學科,取得了巨大的軍事效益和社會效益,登上了世界表面工程研究領域的頂峰。
「維修也能出戰鬥力!」
1954年,23歲的徐濱士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畢業,被選調到新組建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從事坦克修理教學。
當時,我們的國家還很貧困,武器裝備零部件磨損後,換不上新的,往往只能修修再用,維修工作顯得特別重要。徐濱士暗下決心,要用所學的知識攻克坦克零部件磨損後的修復難關。
有一天,他在國外雜誌上看到了一則振動電弧堆焊能夠修復薄壁零件的信息。他和助手按照雜誌上介紹的簡單原理摸索著幹,經過100多個日日夜夜無數次的失敗,終於研製成功了國內第一臺振動電弧堆焊設備,突破了部分坦剋薄壁零件不能修復的禁區。之後,徐濱士又帶領課題組研製成功了「水蒸氣保護振動電弧堆焊」,薄壁零件修復質量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他又研製出了兩種新的振動頭,使我軍坦克零件修復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振動電焊雖然解決了坦剋薄壁零件的修復難題,但修復後的質量只能接近原產品。徐濱士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繼續尋求新的突破。1973年,他提出了採用等離子噴塗技術修復坦克磨損零件,以提高零件耐磨性的設想,並積極投入了試驗。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他研製成功了等離子噴塗修復坦克零件的設備和技術。當他提出應用這項新技術在新型裝甲裝備上進行試驗時,軍委裝甲兵領導十分支持,特批了6輛新型坦克用於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經過等離子噴塗技術處理的68項242個零件,耐磨性比原來提高了1.4——8.3倍,而成本只有新零件的1/8。
這項新技術不僅大大提高了裝甲裝備的持續作戰能力,而且可以節約大量的裝備維修經費。軍委裝甲兵領導高興地說:「維修也能出戰鬥力!」
「科學研究不能只開花不結果!」
徐濱士常對同事們說:「科學研究要服務於社會,不能只開花不結果!」
隨著現代戰爭中新式武器的廣泛採用,裝備損傷率越來越高,裝備維修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為此,徐濱士又把提高裝備快速修復率作為新的研究課題。經過反覆思考和調研,他創造性地把電刷鍍理論和技術運用在大型裝備維修上,採取協作攻關的方式,研製成功了用於裝備維修的電刷鍍設備和200多種電刷鍍鍍液,不僅可以現場快速搶修裝甲裝備,而且可以廣泛用於其它裝備維修和機械工程諸多方面。某型飛機起落架修復,應用電刷鍍技術,僅用幾個小時就在現場完成了,費用只有過去的千分之一。
天津石油化纖廠一臺從國外進口的大型設備主軸損傷,被迫停產。外國專家提出必須運回國修理,得花3個月時間和10萬美金修理費。廠長急了,找徐濱士求援。徐濱士帶領技術人員採用電刷鍍,只花了1.3萬元,14天就修復了主軸損傷。
更令人驚嘆的是,徐濱士創造的新技術,使唐山水泥機械廠一臺準備報廢的大型龍門雙柱立式車床獲得了新生。這臺車床從國外進口時花費了大量資金。經過20多年的使用和1976年大地震的破壞,車床38個表面嚴重劃傷和磨損。採用徐濱士的電刷鍍技術,劃傷和磨損全部修復,修復的葉片完好如初,費用僅5萬元。
1985年,徐濱士創造的電刷鍍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連續在國家3個五年計劃中被列為重點推廣新技術項目,全國使用這項新技術創造價值達30多億元。但徐濱士沒有止步,不斷進行再創新、再完善、再提高。近年來,他應用微納米技術、信息技術,相繼獲得了納米顆粒複合電刷鍍技術、納米減摩自修復添加劑技術、高效能超音噴塗技術等代表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科技成果。在修復空軍高性能飛機發動機葉片中,用這些新技術不僅取得了成功,而且性能指標達到了新葉片的水平。
50年來,徐濱士先後研究開發的20多項重大科研成果,都是急部隊所需,為社會所用。為解決海軍大型艦船和水陸坦克鋼結構表面防腐難題,徐濱士組織大家系統研究開發了各種防腐、耐磨電弧噴塗技術及其合金和粉芯絲材,並運用電弧噴塗技術對這些裝備進行防腐治理,防腐壽命由原來的三四年提高到了15年。徐濱士還不計報酬,把這項技術用於三峽工程水電站建設上,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
「使中國領先於世界!」
1987年,經過徐濱士的多方努力,由他任所長的我國第一個「表面工程」研究所在北京建立,並創辦了《表面工程》雜誌。
科學唯有創新才能進步。有一次,徐濱士從國外媒體上看到一則簡訊,介紹某發達國家正在研究對工業品進行重新製造。徐濱士以科學家特有的敏銳,從中發現了「表面工程」深入研究的方向。所謂「重新製造」,就是應用高新技術將廢舊產品修復成與原產品性能相當或者高於原產品的再製造產品。徐濱士把它形容為「綠色再製造工程」。
這個國家的再製造技術是以換件修理為主要手段,就是通過對失效部件的更換升級取得性能的提升。而徐濱士認為,軍用裝備或民用產品的失效,大多數是由於發生在表面的磨損和損傷造成的,如果將「表面工程」理論和技術融入到再製造領域,對廢舊產品進行高技術改造,就能實現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環保的綜合效果。
徐濱士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多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創造性地賦予了再製造技術全新的內容。2000年,《綠色再製造工程及其在我國應用的前景》課題被列為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徐濱士為項目組長。同年,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裝備再製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獲準在裝甲兵工程學院建立。2002年,徐濱士和同事們提出的《再製造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課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3年,《機械裝備自修復與再製造》被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論證課題。2004年,裝甲兵工程學院獲準著手設立裝備再製造工程學科,這不僅在國內,在國際上也是第一個。
2000年以來,徐濱士和同事們從裝備再製造設計基礎、裝備再製造關鍵技術、裝備再製造質量控制、裝備應急維修4個研究方向,展開了系統性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承擔了60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獲得了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0多項軍隊科技進步獎,10項國家發明專利,出版專著17部,發表學術論文260多篇;與波蘭華沙理工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法國貝爾福工業大學、日本大阪大學、國際摩擦學聯合會、美國金屬學會等國際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聯繫和合作;培養了博士後5名、博士研究生31名、碩士研究生28名;在實際應用中,汽車發動機再製造已形成產業化,數控化工具機再製造已在全軍推廣,許多新技術在裝備表面工程應用中展現了嶄新的生命力。
在徐濱士的倡導和推動下,「表面工程」理論已經被國內同行接受,也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和重視。2002年10月,英國伯明罕大學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託瑪斯·貝爾教授專程來到中國與徐濱士會晤,就中英雙方共同進行「表面工程」的深入開發研究達成了一系列協議。
這是世界「表面工程」研究領域頂級權威的會晤。看到徐濱士教授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貝爾教授由衷地讚嘆:「『徐』使中國領先於世界!」(完)(責任編輯:張立紅)(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