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優行動」工作方案》相關要求,幫助思政課教師進一步了解黨情和國情,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今年暑假,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下簡稱「復旦馬院」)師生一行23人(其中3名研究生)在院黨委書記董雅華、副書記劉順厚的帶領下,前往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與騰衝市開展社會實踐調研活動,並分別與中共騰衝市委宣傳部、瑞麗市委宣傳部籤約共建復旦馬院教師國情調研實踐基地,與德宏師專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交流座談。
確立三個專項調研課題
7月15日-16日,在德宏州人民政府研究室的支持下,復旦馬院師生分三個調研組,分別就三個調研課題開展了實地考察與交流座談。德宏州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是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加強連接和合作的重要窗口,既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又地處中緬經濟走廊的重要位置,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
復旦馬院「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沿邊地區高水平開放調研(以德宏州為例)」課題調研組先後前往德宏州瑞麗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管理委員會與中緬邊境的瑞麗口岸開展走訪調研;「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遊發展路徑研究」課題調研組先後前往德宏州莫裡瀑布、三臺山德昂族聚居地、羅志昌紀念館、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一寨兩國等地開展調研;「邊疆地區加強農村黨建工作情況的調查與分析(以德宏州為例)」課題調研組先後前往德宏州的四個自然村莊調研邊疆地區的黨建工作狀況。各調研組採取座談交流、實地考察、政策研究等方式,對德宏州一帶一路、鄉村旅遊、農村基層黨建等工作,從政策落實、特色品牌、產業推廣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充分發揮調研團隊的理論與考察能力,為當地一帶一路、鄉村旅遊發展與基層黨建提供支持和幫助。
復旦馬院教師通過調研實踐,加深了對政策的理解,增強了四個「自信」;深化了對黨情國情的認識,增強了使命感和服務意識;提升了政治思想素質,豐富了思政課鮮活的教學內容。在以實踐驗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增進了「真知」「真信」「真教」,使源於實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和親和力。
前往實踐基地交流座談
7月17日上午,復旦馬院師生一行到德宏師專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交流座談活動,德宏師專副校長楊明宏及馬克思主義學院領導班子和部分教師參加座談會。早在2017年12月25日,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實踐基地在德宏師專就已經正式掛牌成立。兩年來,復旦馬院在思政課教師培訓、學術交流等方面為該校提供了積極的支持和幫助。在此次交流中,雙方與會人員就課程思政、黨建工作、育人機制、科研申報方面等問題進行了互動交流。復旦馬院宋道雷、薛小榮副教授分別為德宏師專400餘位師生作了「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與實踐」與「智慧黨建:邁向5G時代的中國共產黨」的專題報告,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評價和熱烈反響。
建立教師國情調研基地
為進一步引導教師更好地了解國情、開闊視野、提高認識,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紮實推動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工作,並將此項工作規範化、長效化,7月17日下午與18日下午,復旦馬院與中共雲南騰衝市委宣傳部、瑞麗市委宣傳部共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國情調研基地」籤約暨揭牌儀式,分別在騰衝市艾思奇故居、瑞麗市銀井村舉行。復旦馬院一行參觀了艾思奇紀念館和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之一的和順圖書館,就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開發與革命文化教育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考察,還走訪了瑞麗市的一寨兩國水井與一寨兩國圖書館,通過訪談了解中緬邊境人民的生活樣態,探索一帶一路背景下民心相通的可能性與實現路徑。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
瑞麗、騰衝曾經是滇西抗戰的重鎮。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復旦馬院師生分別參觀了中國遠徵軍開赴抗日前線的重要邊境交通樞紐畹町橋、瑞麗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館、滇西抗戰紀念館。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館是我國首個以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為主題的紀念館。滇西抗戰紀念館建於1945年,是為紀念中國遠徵軍第20集團軍抗日陣亡將士及死難民眾而修建的烈士陵園。那些慘烈悲壯的歷史讓復旦馬院師生深深地震撼著、感動著。同時,通過深入了解滇緬抗戰歷史,充分挖掘文化資源,緬懷愛國先烈,弘揚奮鬥精神,讓愛國主義精神紮根在復旦馬院師生的心中。
師生感想
宋道雷:理論源於現實,現實也可以反觀理論,打通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聯結離不開社會實踐。今年暑假,我有幸參與了學院組織的教師社會實踐活動,親身來到這樣一個平時難以接觸的邊境地區,我發現邊境城市的治理、邊境跨國社會組織的運行、跨境基層自治的形態和方式、跨境流動人口的治理……一個個與理論研究緊密相關的新課題呈現出實實在在的面貌。
一周時間內,我收集到了關於瑞麗開發區治理、建設與發展等方面的一手資料,填補了來滇務工的緬甸流動人口的治理機制、治理形態和治理成效等方面的知識空白,更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有了更深的體悟。腳踏實地的社會調研令我感到:「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落實在方方面面的具體舉措,其實施不僅要考慮中國的情況,也要考慮沿線各個國家的文化、族群和區域狀況。從這個方面來講,社會科學的在地調研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次調研的收穫令我感到欣喜,不僅在於自己的科研,更在於將為課堂上的學生們提供更多生動且深具理論內涵的案例。理論課堂與實踐調研課堂須臾不可分割,沒有實踐的理論課堂無根,沒有理論的實踐調研無果,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要有紮實的實踐調研做支撐。
唐榮堂:本次實踐活動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了解國情社情、理論實踐結合、密切聯繫實際提供了重要條件和優質平臺。我所在的課題調研組在瑞麗試驗區、姐告口岸、南洋機工紀念館、西南聯合大學舊址等地實地走訪參觀,了解社情民情,體驗地方文化,接受實踐教育。
此次雲南之行,大大豐富了我們在課堂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素材,有助於復旦大學思政課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升。同時,我們實地感受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偉大成就。在對瑞麗試驗區近年來的改革發展成就和做法進行深入地調研和了解後,我們感到非常振奮,受到很大鼓舞。德宏州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得通而且走得好。
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成就,是我們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和保障。我們要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對雲南發展實踐充分傳播,向學生講好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新故事。
朱瀟瀟:今年暑假的雲南德宏實踐調研活動,我所參與的第3小組對邊疆地區加強農村黨建工作情況進行全面調查與系統分析。在幾天的考察中,我們調查了芒市的傣家村寨芒晃村民小組、芒市山區的河邊寨村杏帕村民小組、瑞麗景頗族村寨以及瑞麗銀井邊檢站,對邊疆農村地區黨建工作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對精準扶貧問題、第一書記駐村制度、不同民族地區農村發展問題、中緬邊境跨國民間調解探索等都有了認識和了解,對邊疆地區黨建工作如何與少數民族、脫貧致富等工作有機結合有了豐富的案例和感性的體認,也促使我對新時代黨建工作的理論基礎有了更多思考。
李欣軒(研究生):此次雲南調研之行,正是青年學子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的一次學習調研、文化體驗、開闊視野之行。從中讓我認識到了解國情對於科學研究、理論學習的重要意義,我將把此次調研的一手資料和收穫融入到日後的學習中。
復旦_1187_4_復旦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