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位最高的科學基金項目,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是首個落地江蘇省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該項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申請,經過通訊評議、網絡答辯、現場考察等多輪評審程序,正式獲批。直接資助經費六千萬元,研究期限為五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院士,省政府副秘書長張樂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副主任姚玉鵬,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於紅霞,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景茂,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趙鈞,省應急管理廳二級巡視員孔祥平,諮詢專家組符淙斌院士、丁一匯院士、陳大可院士、陳發虎院士、胡永雲教授、陸日宇研究員,我校校領導管兆勇、李北群、江志紅、戴躍偉,以及王會軍院士、戴永久院士、楊崧教授、羅京佳教授等項目組全體成員,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特邀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相關部門負責人,我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和師生代表出席活動。揭牌儀式由校黨委書記管兆勇主持。
儀式現場
校黨委書記管兆勇主持儀式
校長李北群在致辭中表示,歷經一甲子的砥礪奮進,南信大始終將人才隊伍建設擺在首要位置,江蘇省第一家基礎科學中心落戶我校充分彰顯了學校在基礎科學研究、科研創新、重點項目攻關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他說,學校將創新運行機制、協調多方資源、搭建高水平平臺,全力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建設,力爭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解決氣候研究重大難題、提升我國在氣候預測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校長李北群致歡迎辭
省政府副秘書長張樂夫表示,近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認識和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緊扣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建設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省科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他說,此次南信大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充分彰顯了南信大在大氣科學領域的科學積累和綜合實力,也標誌著我省高校在原始創新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希望南信大強化開放合作創新,高水平推動中心建設,著力打造國際領先的基礎科學原創高地。
省政府副秘書長張樂夫講話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表示,大氣科學基礎學科建設、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應緊抓機遇、應對挑戰,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服務國家新發展格局,展現「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新作為。他說,高校要服務國家科研需求,從資源投入、資助機制、政策措施等方面,繼續保持對基礎學科、基礎研究和基礎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發揮基礎學科優勢,為新的學科增長點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希望南信大把握時代發展機遇,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建設成為國際性的標杆中心。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講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院士介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以及國家高質量發展需求所採取的系列改革措施。他表示,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圍繞「強基礎、補短板、調結構、促交叉、精管理」切實推進相關改革,集中整合優勢資源,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進行前瞻布局。他希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聚焦關鍵科研問題,深入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探索促進科學中心、項目研究、人才培養高效運行機制,力爭解決一批重大、關鍵科學問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院士講話
隨後,侯增謙院士、王會軍院士向諮詢專家組專家頒發聘書;侯增謙院士、李北群校長共同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揭牌。
頒發聘書
揭牌
揭牌儀式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副主任姚玉鵬介紹了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定位及管理方式;王會軍院士介紹了項目總體情況及未來研究規劃;諮詢專家組組長符淙斌院士、丁一匯院士表達了對項目順利運行及聚焦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期望。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
副主任姚玉鵬介紹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王會軍院士介紹項目情況
符淙斌院士講話
丁一匯院士講話
據悉,該項目聚焦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ENSO)與海溫的預測、延伸期天氣預報、年際-年代際氣候預測,從季風系統動力學理論、精細化陸面過程模式、熱帶海氣相互作用、季節內振蕩、年際-年代際氣候預測理論方面展開科學攻堅,力爭實現若干關鍵性突破,提檔氣候預測科學水平和準確率,有望整體提升我國在氣候預測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也為我國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兼具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
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文字:於傑
圖片:嚴常坤
編輯:王星彭
責編:蓋雯
審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