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可樂
編輯:曉風
定稿:艾米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都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然而,只有一個孩子未免有點太寂寞,為此,如果家裡條件允許,很多人都會追生二胎,給小棉襖添一個弟弟或者是妹妹來陪她。
話雖如此,也不是每個寶寶都希望有弟弟妹妹和自己來平分父母的愛。所以,在那些想生二胎的家庭裡,父母都非常羨慕能夠有一個很明事理的老大。
近日,筆者打開網頁看到一個暖心的新聞。一位二胎媽媽帶著3歲的女兒一同去產檢,在等待醫生叫號的過程中,媽媽太困睡著了。年僅3歲的女兒暖心的用手把媽媽的頭扶在自己的肩膀上,乖乖的給她當枕頭。
在一旁觀看的記者等這位二胎媽媽醒來之後,對她做了採訪。女孩的媽媽說,女兒平時在家乖巧懂事,連衣服都會自己洗。雖然有時洗得不太乾淨,但是她非常樂意嘗試與學習。
3歲女孩的這一舉動引來了很多網友的圍觀和羨慕。
有人說:「女兒的貼心讓人感到心疼。」
也有人說:「女兒6歲,有次因為調皮我批評了她,哭得很傷心,後來我躺在沙發上背對著她,她以為我睡著了,邊哭邊給我蓋上毯子。有個女兒真好。」
還有人說:「有一次感冒了,泡了三九在喝,剛泡完有點燙,想著放茶几上涼一會兒再喝。我兒子10歲了,看著杯子冒著熱氣,對我說,媽媽你偷喝什麼好東西呢?這就是兒子和女兒的區別。珍惜自己的女兒吧。」
看到別人的女兒乖巧懂事又可愛,再看看自己家的小公主,並不是所有的女兒都像這位3歲的小姑娘那樣貼心。對此,芽芽媽吐槽:「這一定是騙人生女兒的話術!我也有個女兒,可是在家裡她從來都是女王,作為母親,我只是她的貼身老媽子......」
其實,孩子還小,很多言行都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不管孩子表現得懂事還是霸道,父母都不要過於責怪她,值得注意的是如何來引導和幫助孩子變得善解人意,懂得體諒他人。
那麼,如何引導才能夠讓孩子懂得體諒他人,情商變得高起來呢?
擁有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有人說,夫妻的相處模式決定了孩子待人接物的基調。
如果在一個家庭裡,爸爸媽媽相處非常的融洽,懂得溝通和彼此理解、關愛,那麼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從小也會耳濡目染,內心成長為一個溫暖的人,並且擁有同理心,懂得體諒和心疼他人。
有人說女兒要富養,然而,真正的富養不僅只是保證孩子有最基本的物質保障,更重要的是給予心靈的滋養,做到精神富養,而非物質富養。
單純物質的富養,容易嬌慣孩子,讓她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精神的富養,卻能夠從骨子裡給予她力量,這股力量是溫柔的,是從內而外的淡定和從容。也正是這份淡定和從容,能夠讓孩子懂得感恩和付出。
心中有愛的孩子更富有。
人與人的關係都是相互的,這一定理在親子關係中,同樣適用。誰對她好,在孩子心裡也是門清門清的。
「吾當三日,自省吾身」,人無完人,父母也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時刻自我反省,修煉自身,讓自己變得更好。在不知不覺中感染孩子,和她形成良好的互動,培養溫暖的親子關係,不求回報,往往更容易收到孩子暖心的回饋。
溫暖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動力,也是幸福家庭中的基礎底色。
·寫在最後
總體來說,女兒的心思是比男孩細膩一些。在平時的生活中,她們更容易懂得理解和體諒父母的不易,因而也知冷知熱,懂得體貼父母。
與此同時,正因為女孩子的心思比較敏感和細膩,父母也要知道注意對孩子的說話語氣及態度,不要因為不經意的一句話或一件事而傷了她的心。
女兒雖然是小棉襖,但是小棉襖也依然需要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愛來溫暖她。你有同款暖心小棉襖嗎?
【今日話題】一起來聊一聊孩子說的那些貼心話,做的那些暖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