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平米的房子,面積夠大,是不是?但如果走進房子裡面,發現實際能夠使用的面積,也就100平米出頭,你還會覺得這個房子大嗎?
買房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到得房率這個詞,有人說得房率越高越好。花同樣的錢買同樣建築面積的房子,得房率高的房子,實際的使用面積大,這錢都花在刀刃上了,實在。那麼,得房率具體是指什麼?得房率真的是越高越好嗎?今天就得房率的問題來跟大家說說。
【什麼是得房率?】
公攤的面積越小,得房率越高;公攤面積越大,得房率越低。
套內的建築面積包括套內的使用面積、牆體面積和陽臺建築面積。在買房時,一些樓盤通常會有贈送面積,比如N+1戶型,贈送一間房,這個會使得房屋的實際使用率變大。比如,同樣為建築面積100平米的房子,公攤都為20平米,套內建築面積則為80平米,得房率同樣都為80%。假設其套內使用面積都為75平米,A戶型0贈送,B戶型贈送10平米,則A戶型的套內使用面積為75平米,B戶型的實際可以使用的套內面積為85平米(75+10)。
A戶型和B戶型,它們的得房率都為80%,但由于贈送面積的不同,而使得套內的使用面積也不同。一些樓盤標榜高得房率,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把贈送的面積計算在裡面了。買房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問清楚,是否有贈送面積,贈送面積是否計入得房率,了解清楚之後才能更加準確地計算出房屋的實際使用面積有多少。還要仔細詢問後期是否會增加公攤面積,防止交房時,因為公攤增大而引發糾紛。
【得房率並非越高越好】
只從房屋使用率的角度來看,得房率越高,意味著實際可以支配的面積越大。但從整體的居住舒適度、安全度的角度出發,就不好了。得房率往往跟小區的相關配套聯繫在一起,比如樓梯的寬度、公共走道、電梯的數量等,如果得房率特別高,只能說明房屋的配套不太好。公共樓梯太窄,走道擁擠,看著會很壓抑,會降低居住質量和檔次,萬一發生火災,通過樓梯逃生時,會顯得擁擠。
得房率太低,不實惠;太高,又不方便。一般得房率在75%-80%左右比較合適,公共部分寬敞氣派,分攤的面積也不會太多。買房的時候,切莫一味的追求高得房率,而要講究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