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寶寶便秘
大便是孩子健康的晴雨表,有些寶媽看著寶寶幾天不大便,心裡就很著急:寶寶是不是便秘了?該怎麼辦?
其實,很多時候,寶寶幾天不排便,不一定是便秘的表現。
便秘的真正表現,是排便費力、大便乾結,只有這2種條件都符合,孩子才是便秘了。
而排便間隔時間的長短,並不應該成為判斷標準。
有些寶寶的消化吸收能力比較好,能充分吸收母乳,因此,每天產生的食物殘渣少,不足以刺激排便,出現幾天排便1次的情況也是正常的。
如果寶寶真的是便秘,可以這樣做:
如果發現寶寶排便費力,憋得眼睛都紅紅的,拉出來的大便又幹又硬,就要及時帶孩子去看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此外,還可以通過推拿的方法來進行輔助治療。
① 順時針按摩寶寶的肚子
② 下推七節骨2分鐘
七節骨位於寶寶背部正中線,由腰部的最低點的凹陷處,到尾脊骨。
手法:讓寶寶俯臥,用拇指或中間三指,自上向下,從寶寶腰部最低點的凹陷處推至尾脊骨,約一秒鐘推一下,共推2分鐘,100-300次。
③ 揉魚尾骨2分鐘
魚尾骨在尾椎骨最末端,寶寶小屁股的凹槽內。
手法:讓寶寶俯臥,用手頂住寶寶尾骨最下端,往上方向按揉,力度適中,一次約按揉1秒,共揉2分鐘,100-300次。
02、寶寶腹瀉
另外一個常見的腸道問題就是腹瀉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拉肚子。
不過,有些寶媽對腹瀉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有寶寶大便偏稀或者拉的次數多,就是腹瀉,這其實是不正確的。
腹瀉有兩個典型的標準,一是大便性狀的改變,另一個是排便的頻率增加。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孩子原來大便基本成型,現在突然變成稀水便了;原來每天大便1次,突然增加到3~5次了,這才說明出現了腹瀉。
當然,如果孩子還同時有哭鬧、飲食或睡眠不好,就更能確定是腹瀉了。
當孩子出現腹瀉時,應該這樣護理:
① 通過飲食調節
母乳餵養的寶寶,要繼續堅持母乳餵養,採取少量多次的餵養方式;
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可先少量的稀釋牛奶進行餵養,逐步增加至全奶;
6月齡以上的寶寶,可選擇較為清淡的流質輔食(如米湯、稀飯等)進行餵養,由少到多,慢慢過渡到正常飲食。
此外還要注意給寶寶補水 ,避免出現脫水的情況。
② 臀部護理
寶寶拉肚子後,最好用淋浴的方式衝洗乾淨,並用毛巾吸乾水分,抹上護臀膏,保持臀部的乾燥,避免紅屁屁找上門。
③ 個人及物品清潔
寶媽們在護理寶寶前後,都要認真清潔雙手;對於寶寶的個人用品,也要清潔乾淨並且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此外,還要及時記錄寶寶便便的情況,包括次數、顏色、性狀等,如果後續需要就醫,能方便醫生更好地判斷寶寶的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腹瀉情況嚴重,出現以下症狀時,就需要及時就醫:
腹瀉超過一周還未痊癒;
腹瀉次數多,達到一天10次以上且拉出來的都是水,或糞便帶血;
不能正常進食,不肯喝水或難以餵水,體重下降,並頻繁嘔吐;
持續發熱,目光呆滯,呼吸急促或意識處於半模糊狀態,四肢發冷;
出現脫水症狀,如明顯口渴、眼窩凹陷、尿量減少等;
6月齡以下寶寶,早產兒,患有肺炎、敗血症、尿路感染和中耳炎等的寶寶,在出現腹瀉後應及時就醫。
03、腸脹氣和腸絞痛
腸脹氣和腸絞痛也是比較常見的腸道問題,通常表現為:
在熟睡中哭鬧驚醒或突然哭鬧地比較頻繁
腹部鼓脹
愛打嗝打嗝放屁等
而引起腸脹氣或腸絞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個:
① 孩子發育不完全
6月齡以內的孩子,他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健全,大腦對消化道控制得不好,導致整個腸道有的地方蠕動快,有的地方蠕動慢,這種不同的蠕動頻率,會造成腸道之間互相牽拉引起腸脹氣或腸絞痛。
② 餵養的方式不當
不恰當的餵養方式,會讓孩子在吃奶時吞入過多空氣,就會導致腸脹氣或腸絞痛的發生。
③ 乳糖不耐受
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孩子腹瀉後。
孩子腹瀉時,小腸黏膜會出現損傷,從而會影響乳糖酶分泌,此時,乳糖沒有被小腸充分分解,就直接進入大腸,進而發酵產生氣體,導致孩子出現了腸脹氣或腸絞痛。
當寶寶出現腸脹氣或腸絞痛時,可以這樣護理:
① 餵奶時避免寶寶吞入空氣
吃母乳的寶寶,每次餵奶時,讓寶寶連同乳暈一起含住;
瓶餵的寶寶,吃奶時不要讓奶嘴中留有空氣。
無論是哪種餵奶方式,每次給寶寶吃完奶,都要拍嗝,這樣可以防止因吸入過多空氣而造成的腸脹氣。
② 注意保暖
平時要注意給寶寶做好保暖工作,不要讓小肚子著涼,可以戴那種護肚圍兜。
③ 做排氣操
以寶寶肚臍為中心,延順時針的方向輕輕按摩寶寶的小肚子,這個動作有助於活動腸道並且排出腸道內的氣體。
④ 飛機抱
這個動作對於緩解腸脹氣和腸絞痛非常有效:
將寶寶身體朝下、面朝外,放在我們的前臂上,頭枕在我們的肘彎裡,身體靠在我們身上,輕輕搖晃。
飛機抱可以在餵奶30分鐘後進行,動作的幅度不要太大,以免嚇到寶寶。